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文学作品类10更新至 doc.docx
- 文档编号:6659691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4.61KB
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文学作品类10更新至 doc.docx
《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文学作品类10更新至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文学作品类10更新至 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文学作品类10更新至doc
三、(2010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学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巷子里的阳光
王克楠
①出了门,便是一条巷子,至少要拐过三道弯,拐过三条宽宽细细的巷子,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
②我很高兴有那样三道弯,倘若没有三道弯,大街上的尘土就会毫无阻拦地逼入我的院子,那将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朝街的方向呈出开放的姿态。
不熟悉路况的人,从街上拐过几道弯,走到我家门口,鼻子碰到了墙壁,叹了口气,就无奈地回返了。
③看那些无奈的人回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们一个个像误入迷途的孩子,脸红耳赤地跺跺脚:
唉,这鬼地方怎么是条死胡同?
④我显然对他们的牢骚不满,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
我的院子虽小,也能容纳八方来客,你们咋就不到我的院里小坐一会儿,喝一杯淡茶或对弈一局呢?
⑤我站在巷口,最喜欢看的,还是驳印在巷子里的阳光。
阳光很好,阳光不会唉声叹气,它从早晨露头,到晚上收尾,不露声色,真格是一位藏在云外的哲人。
⑥早晨的阳光是桔红色的,它比巷子里的懒人要起得早。
它像是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热了。
懒人们就会说:
你看看,太阳都晒热屁股了,咱也别压床了。
⑦巷子里有几棵树,树干茁壮,树头蓬勃。
夏天的午后,树下常有几个退休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闲侃。
就是这几棵树,支撑着阳光的舞蹈。
阳光穿过蓬松的树头映在地上、墙上,地上和墙上就成了阳光的“舞台”。
风是导演,树叶被吹得越厉害,阳光舞蹈的姿势就越激烈,反之,就温柔得很。
它或刚猛激烈,或纤细入微,皆是一种自在的景致。
⑧中午的阳光发出了惨白,白晃晃地扎眼,猛烈时,把人的头皮晒得煞痛。
因而,中午巷子里很少有人走动。
大家坐在自己的家中饮茶,或睡午觉。
心里想:
就让太阳发泄一会儿吧,它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
⑨果不出其然,一过下午两点,太阳就像做错事的孩子羞答起来,它把阳光一缕又一缕轻轻地投进小巷子里,投在人们的头顶上,非常轻,恐怕在人们头顶上砸出了包。
人们便走出院子,走到树阴下打毛衣聊天,或把有毛病的自行车倒扣在巷子里,没完没了地修理。
⑩傍晚的阳光是有诗意的。
它是太阳在一天之中的绝唱,它不知明天早晨还能不能吐着光彩从地的东边升上来。
这有点好似人之将逝,还不知下辈子还能不能像活佛似地再转为人类。
因而,傍晚的阳光最温柔,最贴人了。
你抓它,捏它,碰它,它一点也不急,你亮开嗓门咋唬它,它也不恼,当然,很少有这样二板吊子,就像很少有这样的恶丈夫,面对如花似玉、善解人意的爱妻,你舍得动她一指头吗?
傍晚的阳光一片深红。
它把整条巷子都映得红彤彤的。
走在巷子里,会感到有一种被强化了的意味,或者说一种末世的味道。
大家该去洗菜的,就过去洗菜,该洗衣的过去洗衣,巷口的棋摊上,依然是那些七嘴八舌爱乱支着的人们,但是,街坊们活动的幅度比白天要小了许多。
也许,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已经感受到了与太阳的惜别。
明天还能不能见到太阳呢?
老人和病人躺在床上,看着颤颤巍巍的阳光,心想,就要走了,走的时候如果用碗能扣上一碗阳光,躺在棺木里,就永远放着这只碗。
老人们一年中有三季都喜欢坐在巷子里的墙根下,晒“老爷儿”。
他们的山羊胡子稀稀疏疏,但脸色红润,一旦阳光晒热了头顶,他们的话闸就打开了,滔滔不绝,无穷无尽,如果凑近了去听,一大堆老故事和昨天讲的基本相似,但他们却像大姑娘和小伙子第一次恋爱似地向老伙计们眉飞色舞地讲着,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
——重复又有什么?
人生在世不是进行着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重复吗?
不是他重复你,就是你重复他:
不是历史重复现实,就是现实重复历史。
阳光也是重复的,以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色调度过一天又一天,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
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回返的人感到惋惜,你们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1.请分析第13段“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中“扑扑扑”的妙处。
答案是拟声词,化静为动,让阳光澄明灵动可感;运用叠词,形象表现阳光点燃老人们不灭灵感的急切和慷慨,突出阳光的博大和温厚,表达作者对阳光的赞美之情。
12.你认为用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形容小巷的环境特点是否恰当?
为什么?
答案恰当。
因为小巷地处闹市,“拐过三道弯”“就能拐到人流叮当的马路上”,正如“结庐在人境”;这三道弯,隔离了马路上的尘土和喧嚣,小巷里是一个洁净、宁静的世界,“而无车马喧”。
13.第④段的“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
”和第②段的“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作答。
答案不矛盾。
因为这的确是一条封闭、走不通的巷子,所以从客观上说是“死胡同”。
但这有热情好客的主人,留你“小坐一会儿”;有温情的阳光,可以让你享受自在、质朴的生活,给心灵一个舒缓的空间,因此又不算是“死胡同”。
14.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阳光给人的丰富“意味”。
答案①阳光“不会唉声叹气”“不露声色”,教人乐观、谦和;②阳光“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告诉人一生中难免失意和挫折,关键是要调整自己,淡然处之。
③滋润巷子里的生命,“点燃老人不灭的灵感”,教人博大慷慨;④“阳光也是重复的”“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启示人坦然面对死亡,关键是要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四、(江苏省南京市六十六中学2010届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神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
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
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
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
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
“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
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
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
“有二百多块呢!
”
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
“那么多?
!
”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
“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
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11.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案由“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可知其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心强);由“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可知其能安守清苦的生活(知足常乐)、由“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可知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12.小说第二段(郑能可以不用……都叫郑能“神线”)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答案引出下面“神线”下岗,空怀绝技而生活困顿的内容。
为下面写郑能把“那条绳子”称作“神线”作铺垫。
13.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答案鄙夷,带着点施舍的味道;自怜自哀,内心充满悲苦。
14.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
试做探究。
答案为命运的捉弄而悲哀;为自己身怀绝活却再无用武之处而悲哀;为未来生活担忧引发的悲哀。
2009年10月更新
一、(河南省郑州47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17题。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
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
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
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
可是,能够看到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
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
水远山长,刚柔相济。
清人撰联:
“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道的也正是眼前景色。
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
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
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
波光粼粼,美丽潇洒。
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
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
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
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
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
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
伴随着攀登的脚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
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
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
王勃来过,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
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
今天登上滕王阁,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
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
滕王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
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而已。
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
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
毕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
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楼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
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
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
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
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
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香。
11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2006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赣菜的“辣”?
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
答案这是作者产生的一种联想,一方面由南昌美景联想到赣菜美味,有其相关性;另一方面因为赣菜辣得直接爽快,而滕王阁的美景也是毫无遮掩,让人一览无遗,又有其相似性。
所以,这样写一是为了总体表达登临滕王阁的独特感受,赞美滕王阁视野开阔,景致优美;二是自然引出下文对滕王阁美景的具体描述。
15.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结合④⑤段文字,做简要回答。
答:
答案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亮含蓄的波纹;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太阳慷慨灿烂的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
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盈。
16.开篇作者便写道:
“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读完全文,请你列出至少三条理由。
答:
答案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情就狂奔起来;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可以抒未来憧憬。
17.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答案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
作者观赏了滕王阁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他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
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
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登临的收获。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
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
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
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
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地令人心动。
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
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
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
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
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带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
“好!
”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
“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
”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
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
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
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⑾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17、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答:
答案领起2--5节内容(1分);从人们“需要注释”的日常生活现象说起,为下文的转折作铺垫(2分);这样写入题自然,体现思辨色彩(1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要以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
本文以第6节的转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节一第5节为第一部分,写“人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第6节至结尾为第二部分抒写“生命是不需要注释的”。
18、结合原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答:
答案
(1)日记记载了自我灵魂的轨迹,是对自我生命行为的真情诠释。
(意思对即可)
(2)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说出一个“为什么”。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本句含义的基础上作整合解释,解释的关键是对该句前面几句话意思的准确把握。
(2)这道题主要从探究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对本句以下的一组排比句来体味作答。
19、文章在第10节说明“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1)阐释“还有爱情……也没有注释的”,这样写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这一外国事例与上文述说的中国的生活现象相呼应,共同构成“古今中外”的“立体述说式”,体现了论据的丰富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作为议论性散文,既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相吻合”的典型性,又要体现论据选择的丰富性,这一外国“事例”的选用正具备这两个特质。
20、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
为什么?
答:
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意会,是比言传更高一层的意境;生命不需注释。
(1)同意。
不需注释的生命倡导的是生命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是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去表达无限,永远也不可能“言尽意”。
其实,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更多的可意会的境界。
(2)不同意。
人们在交际、交往中难免误解,有了误解就需解释(当解释时就解释),这样才能及时消解误会,赢得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归纳以及评价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概括。
这是一道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也是新高考题的趋势。
答题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
答案所给出的两种只是“示例”,还可以将这两种结合起来辩正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要注意的是,答“同意”的,如果仅仅重复“作者的态度”,只能给1分。
2009年11月更新
一、(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说知音林非
两千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把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
“巍巍乎若泰山!
”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的叫喊起来:
“汤汤乎若江河!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
如此神奇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
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
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
但是,琴弦上总是迸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
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
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
那铺天盖地的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
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语文联考题分类精编文学作品类10更新至 doc 语文 联考 分类 精编 文学 品类 10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