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材第1章关注心理健康.docx
- 文档编号:6658329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4.90KB
5教材第1章关注心理健康.docx
《5教材第1章关注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教材第1章关注心理健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教材第1章关注心理健康
第一章关注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测评
☆测测你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测试方法简单,如果你自己的情况同题中所说的情况一致,就在题前打对号。
每题计1分,分数在10分以下,表明心理健康;10~20分之间,表明心理健康状态不稳定;21分以上者为心理不健康。
1.理想破灭,精神萎靡,没精打采,消极度日。
2.盲目自卑,缺乏自信。
3.无竞争意识,满足现状。
4.缺乏生活热情,失去生活目标。
5.习惯于依赖、顺从、怯懦、退缩,做事不主动,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6.思想消极,情绪低沉。
7.忧心忡忡,心绪郁结。
8.消极厌世,得过且过。
9.欺骗自己,怀疑自己。
10.多疑多虑,防范别人。
11.忐忑不安,焦虑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定。
12.经常说谎,情绪惶恐。
13.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14.对品德、才能、容貌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反感。
15.在行为上对被嫉妒的人冷漠、讽刺、挖苦、打击,以此来排泄心中的怨愤和不满。
16.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你痛苦万分。
17.郁郁寡欢,遇事常往坏处想,缺乏达观的态度。
18.忧郁不乐,对他人办事不放心,心事重重。
19.神经过敏,多愁善感,自作多情。
20.情绪表现易受暗示,波动较大,反复无常,心理上有适应障碍。
21.胆小怕事,怯场退避,怯懦恐惧。
22.心神不宁,食不知味,睡难成眠。
23.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待人冷漠,苛求于人。
24.人际关系紧张,处于孤独苦恼之中。
25.智力发展不正常。
26.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不符。
27.言行不一,表里相悖,是双重人格。
28.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29.自暴自弃,忧郁颓废。
30.对强弱不同的刺激不能做出适度的反应,易受挫折。
31.没有自知之明,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看不清自己的不足。
32.对各种活动都没有兴趣,只要独处。
33.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章节内容
当今的社会科技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生活不安的负责影响,心理健康到了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
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加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如何在的新的社会环境中安身立命?
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首先得从“关注心理健康”开始。
第一节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一、心理活动的特点
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
心理活动与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内同一生理过程的不同方面:
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是高级神经活动;从神经生理过程所产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意义看,属心理活动。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心理活动则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它们不是彼此独立和并列的三种心理活动,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心理活动是人们或动物(具有心理现象)在进行语言、行为、表情等活动前所进行的思维。
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多种,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各自的心理活动也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心理活动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多是相似,或是具有共同的出发点。
因为人们没有一样同时的情感体验,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绝对没有共同的心理演化史,所以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只会有一定的时空差异,绝对不会有心理参数完全的雷同。
总体来说只要是在人们或动物(具有心理现象)意识之中的一切事物(包括现实与虚拟的)都会成为心理活动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理解心理活动,可以从以下心理活动词汇中感觉一下:
大喜过望乐极生悲欣喜若狂得意忘形乐不可支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心旷神怡心安理得心悦诚服
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喜出望外心花怒放欢天喜地
欢欣鼓舞心潮澎湃乐以忘忧百感交集感慨万端
惊喜交集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乱如麻心慌意乱
心烦意乱心有余悸心猿意马忧心忡忡闷闷不乐
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心如刀割心如死灰忧心如焚
悲痛欲绝胆颤心惊惊魂未定心胆俱裂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惊魂未定惊恐万状胆战心惊悔恨交加
惊慌失措不寒而栗魂不附体提心吊胆暴跳如雷
悲愤填膺痛不欲生痛心疾首痛快淋漓痛哭流涕
二、心理活动的实质
心理活动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进化论看,只有在动物产生神经结构后才有心理活动。
随着脑结构产生及复杂化程度不同,心理活动亦相应发展和复杂化;从个体发育看,随着脑的发育、复杂,心理活动亦相应发展;脑的生理学研究也证明,各种心理活动都和一定的脑部位相关,如视觉在枕叶,听觉在颞叶后部,记忆在海马、颞叶、额叶,意志、人格在前额叶。
临床观察也证明,任一部位脑损伤时除发生生理功能障碍外,也发生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各种心理都产生于脑,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
从野生儿(狼孩、猪孩)的研究发现,狼孩虽是人脑,但由于在狼的环境中长大后,其心理活动基本是狼的心理,说明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人脑对现实的反映不仅反映当前所看到、所听到的事物,也反映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留下的记忆痕迹。
主观性是指同一事物对不同人来说,由于经历不同,信念、认识不同,反映也不同。
能动性指对事物不是全都反映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的反映。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是由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
从生理上讲,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继续发育,内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性意识也逐渐孕育成熟。
随着大脑的发育,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认识记忆能力进入最佳状态。
由于各高校都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
因此,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心理上形成了若干共同的特点。
1.年龄特点。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
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可以说:
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人的成熟,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身体的长成。
以个体生理成熟为标志,尤其是以性成熟为重要指标。
大学生一般都已具备这种条件。
第二是心理发展完善。
即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形成了稳定的个性。
第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以人的社会成熟为标志,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正确的认识。
在这三个条件中,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物质基础和依据,社会成熟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
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
他们身在校园,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并没有直接的、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表面和肤浅。
因而,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期较长,在整个大学时代,他们都要为这种社会成熟的完成而付出努力。
2.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
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自我概念从童年期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使人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它使人的心理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
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
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
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去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急于显示自己的独立,想做环境的主人;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
大学生处在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与中学阶段相比较,他们在认识心理方面的优点有:
①思维的独立性大有提高,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②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③喜欢怀疑、争论和辩论,不盲从;④能初步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些问题;⑤思想活跃,敢于提出问题;⑥注意力开始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转变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
同时,也有一些弱点:
①对较复杂的事物常难辨真伪;有时注意表面现象,忽略了本质;有时注意了局部,忘掉了整体;有时只考察事物本身,忘却了研究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②观察问题易掺杂感情色彩。
③缺少深思熟虑。
这主要与其涉世不深、阅历浅薄、世界观还没有成熟有关,以致办事易主观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忠告,有时还会干出自以为得意,实则幼稚荒唐的事情。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深感自己已摆脱了家庭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处理各种问题。
然而,他们还在经济等方面依赖家庭;他们还得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学业方面还得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特别是今后的择业问题,更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指导和安排。
对此,有些大学生常感到自己还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
3.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不同步。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性生理已成熟,而性心理正趋向成熟。
这一时期性意识的明朗化与进一步发展都是正常的。
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每个大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与同龄的异性接触,因而意识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带来强烈的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每个大学生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愿望,即:
成为什么样的男子或女子;另一方面,性意识的发展也带来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每一个青春萌动的大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可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半封闭的紧张学习,并且经济上不独立,他们的未来又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的现实,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
而大学生对这类矛盾,往往极其敏感和多虑,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成熟有着重要影响。
恋爱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所致,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纪律,与他人的正常交往、集体活动等关系,否则就会陷人种种困惑而不能自拔。
①与异性交往困难而单相思,上课“走神儿”,夜间失眠,萎靡不振,昏昏沉沉。
②多角恋爱。
同时爱上了几个异性,对谁都爱恋不舍,不愿伤害其中任何一个人,于是奔忙于多角恋爱,难以顾及学习。
③失恋。
由于诸多原因而恋爱告吹,是一段很痛苦的历程,容易产生厌学、厌世等情绪。
④被异性追逐而不得安宁。
多为漂亮的男女生,主观上不想谈恋爱,但被多个异性追逐而苦恼。
⑤性自慰的焦虑和自责。
有的大学生因为手淫习惯或因对性器官的某些自认为的缺陷而背上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也有的由于对异性的好奇而焦虑,对难以克制窥视异性的欲望,事后常为一种罪恶感而自责和焦虑。
还有同性恋、恋物癖等畸形“恋爱”心理,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重要心理障碍之一。
4.认知功能成熟,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想法或观点,表现为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过程,包含对刺激物的解释、评价、预期等心理内容。
认知功能成熟能够使个体正确认识自己,恰当评价他人,客观考察周围环境,积极适应社会生活。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进入形式思维阶段,甚至已不再满足于形式逻辑思维的水平,而是继续向更高一层──辩证思维水平发展。
第一,大学生认知结构日益复杂,形式思维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他们可以主要通过概念同化来获得概念,从而大大提高了概念获得的精确性和速度,为大量扩充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不限于寻求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而是把由经验决定的合理性判断也引入思考过程中,并把它当做重要的标准。
第三,部分大学生已达到辩证逻辑思维水平。
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和目的感的发展。
5.人格趋向成熟和完善,职业自我意识逐步确立。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他们认识水平不断深入,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渐趋稳定,情感由丰富激荡走向稳定,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冲突走向统一,意志品质逐步形成。
人格的成熟与完善,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职业自我意识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核心和驱动作用。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对未来职业的知识准备,大学毕业生直接面临职业选择。
大学期间,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实习、与老师的讨论,很多大学生慢慢认识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了自身的长处,逐步确立起职业自我意识,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现代人的健康观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出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
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
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据测定,违背社会道德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等失调,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下降。
医学家研究发现,贪污受贿的人就容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而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和淡泊、坦荡的品质,则能使人保持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经济状况作为健康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综合性的整体,其健康也就涵盖了多维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是: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生理健康已有明确的标准,比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就是体温36℃-37℃,血压:
低压60-90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这是人体生理运动的正常指标。
而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标准就比较模糊了。
但心理健康对人的行为准则起着主导作用,面对五彩缤纷的人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处理形形色色的事情。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
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
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学家摆脱开标准的束缚,向人们描述一个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征: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快乐的人,有所爱,也被人爱;满怀信心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能够洞察外部世界,并对自己所遇到的挑战作出应,制定出合理的人生策略;不会随意夸大也不会任意贬低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如果你是上面描述的这种人,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拓荒者弗洛伊德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
他在一部著作中列出了心理健康人士的一些共同特点:
保持理智与平衡;具有自我价值感;具有爱的能力;具有建立和维持密关系的能力;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静与满足感,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虚度。
如果一定要将心理健归结为某几个标准的话,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1项,基本符合这11项标准的人,就可以认定是心理健康的人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和个人成就有"有价值"的感觉。
2.充分了解自己,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适当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
6.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对自己的
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集体的需要。
11.在不违背集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媚,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
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
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具体包括:
(1)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具体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
(2)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然而, 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指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大学生作为“文化人”与“社会人”的培养任务,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
尽管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但作为社会一员,学生普遍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这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学生身上,学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有的学生宿舍集体请“钟点工”,帮助收拾内务,清洗衣物。
困难学生家长感到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已经很觉得对不起孩子,作为一种补偿,不让孩子干更多的活,因而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依旧很弱。
部分毕业生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显得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不知所措,等待家里想办法。
丢失毕业证书、户粮证明等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目前在校大学生,一般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之时,成长于我国经济发展之日,物质条件在逐步好转,兄弟姐妹减少,可以说“一路高歌到大学”,在学校“老师宠着”,在家庭“父母捧着”。
面临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学生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甚至怀疑人生。
多数学生只能听顺耳话,听不进不同意见,更不用说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了。
困难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材 关注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