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轲.docx
- 文档编号:6656915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16KB
再别康桥轲.docx
《再别康桥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轲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深沉的离别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和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具使用:
PowerPoint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二、那桥、那人、那诗。
1、那桥——康桥情结
说起康桥,诗人对她有着一种独特的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格兰的一座城市,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座落在此。
1920.10—1922.8,诗人曾游学于此。
剑桥大学是文化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并赋予她一个诗意、浪漫、灵性的名字——康桥。
在康桥的怀抱里,他的精神,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滋养,他的生命,受到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
他常常于清晨或傍晚,坐在织锦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的太阳……诗人曾经自陈道: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我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我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2、那人——爱、自由、美。
如此一位充满性灵的诗人,却留给了世人永久的遗憾——英年早逝。
谢冕这样评徐志摩:
“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新月派诗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
“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足见他人格之魅力。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
“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
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
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
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
但志摩爱过她吗?
从未。
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
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
“乡下土包子!
”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
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
“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爱、自由和美的化身。
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
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
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
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
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
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
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
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
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
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
这么多的困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
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
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
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世人誉其为现代“诗哲”、“诗圣”、“奠定中国现代诗坛的一人”,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代表诗集有《花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3、那诗——淡淡的惆怅离别诗(解题)
自古多情伤离别,这首诗歌也不例外,也是一首离别诗,只是他离别的对象却有一点特殊,古人常常因送人而伤别离,而这首诗歌却因什么而伤别离呢?
——离别康桥。
(2)古人有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而这首诗歌似乎没有那么悲凉。
下面我们来用心聆听黄磊在《人间四月天》里对这首诗歌的朗诵,来体会它的感情基调。
——淡淡的哀愁,哀而不伤。
三、整体感知,感受绘画美和离别情。
1、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划出这首诗歌用的意象,看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什么图画。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
2、大家概括很全面,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景物分布在诗歌的每一节中,全诗共七节,其实每一节,诗人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空灵飘逸的图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范例,合作小组进行讨论,给每幅图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
(1)、挥手作别云彩图——定调——依依惜别
(2)、河畔金柳倒影图——无限欢喜眷恋
(3)、青草水底招摇图——更加欢喜眷恋
(4)、榆阴浮藻清潭图——永久的眷恋
(5)、撑篙漫溯寻梦图——忘情的快乐
(6)、黄昏夏虫沉默图——依恋、无奈、惆怅
(7)、招手惜别云彩图——哀婉、缠绵,余响不绝
3、这些景物,构成了这一幅幅空灵飘逸的图画,感悟“绘画美”。
多美的一幅图画!
色彩斑斓,物象新颖。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了长亭、孤帆、美酒、杨柳等一般离别诗选择的传统物象,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取而代之的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象,这就给我们一种感觉,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空灵飘逸的境界。
让我们赏尽了这首离别诗的“绘画美”。
(板书:
绘画美)
四、朗诵品读,感悟音乐美和建筑美。
1、过渡:
诗人的情感从难舍难分——无限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恋情——情感的高潮——情绪的低落——不得不离去的难舍难分。
大家可以看出诗歌潜在的一条感情的线索吗?
——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2、可以看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参考:
一九二八年夏,重游母校康桥,于哀愁之际,感眼前之景,抒不舍之情。
3、可见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有效地融为一体,形成这首诗的意境美。
这首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别离诗,犹如肖邦的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4、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每节音韵统一,全诗双句用韵,每节换韵,且音节和谐,多用叠词,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让我们尽享其音乐美。
(板书:
音乐美)
5.另外,我们从诗的结构看,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它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又体现了这首诗的建筑美。
(板书:
建筑美)可见,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的“三美”理论在徐志摩的这首诗中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五、拓展迁移。
我们以同样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诵,看徐志摩的另一首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师赏析:
“沙扬娜拉”即日语里的“珍重,再见”。
一个日本女郎与一男子作别,在那即将分别又不忍分离的刹那间,千般情意,无从说起,所有的感慨,都凝结在一句“珍重”的祝愿里。
诗人以不胜凉风娇羞的水莲花比喻女子低头鞠躬的风姿,可谓妙手天成。
莲花的皎白与粉红,与女郎娇羞、温柔的脸庞相映成趣。
莲花不胜凉风的摇曳,极似女郎袅袅婷婷的身姿。
至于莲花淡淡的清香,既暗合了女郎庄重、娴静的品格,又描绘出她表面的微笑之下掩藏的怅然若失的酸楚。
诗人敏锐捕捉到那一声声“珍重”的背后的含义。
之所以“蜜甜”,是因为双方彼此情感的心领神会,之所以“忧愁”,是因为从此就要天各一方。
六、总结: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
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
”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
“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
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