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研究院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可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665365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85KB
农业科学研究院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可研报告.docx
《农业科学研究院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学研究院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可研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科学研究院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可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书
(试行)
项目名称:
“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
推荐部门:
内蒙古通辽市科技局
承担单位:
内蒙古通辽市农科院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制
二ΟΟ四年七月
概况表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通科号”玉米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推广
申报盟市部门
G
A、呼和浩特市B、包头市C、赤峰市D、乌海市
E、鄂尔多斯市F、二连浩特市G、通辽市H、满洲里市I、乌兰察布市J、兴安盟K、锡林郭勒盟L、呼伦贝尔市M、巴彦淖尔市N、阿拉善盟
承担单位
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所属技术领域
A、信息B、自动化C、材料D、能源E、交通电力F、农业G、畜牧业H、资源I、环保J、生物医药K、社会公益L、其他
F
申报项目类别
A、攻关B、推广C、星火D、火炬E、软科学F、科技合作G、专利实施H、园区基地I、盟市能力建设等
B
主要研究内容(100字以内)
该项目是推广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
在已有的审定的“通科号”玉米杂交种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类型的配套栽培种植技术模式,广泛布点,跟踪调查、服务,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开发“通科号”玉米杂交种。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00字以内)
项目起止年限计划2006~2008年底,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其中2006年200万亩,2007年600万亩,2008年700万亩,增产效益以每亩平均增产30公斤计,项目完成后将增收玉米4.5亿公斤,纯增效益达3.6亿元。
创新点及可能获得的成果和知识产权
在通科号玉米杂交种的栽培种植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形成新的栽培种植模式,项目结束后将获得新的推广成果和独立的新的知积产权。
联系人
张建华
Mail地址
glhtlnky@
经费概算(万元)
总投资
300
申请拨款
100
实施年限
2006年1—2010年12月
申报年度
2005年8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近几年玉米消费刚性增长,结构不断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我国玉米消费呈明显的刚性增长趋势,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口粮消费为主向饲料、工业加工为主的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消费转变。
2001年国内玉米消费总量11590万吨,比1992年增加2807万吨,年均增长3.3%。
饲用、工业加工用、食用和其它玉米消费量的比例由1992年的65:
8:
24:
3变为2001年的72:
11:
15:
2,饲用、加工用玉米所占的比重提高了7个和3个百分点,食用、其它用玉米比重下降了9个和1个百分点。
1、专用玉米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专用玉米品种培育引进、示范种植,农大108、豫玉22、鲁单50、中单9409、高油115等一批专用玉米品种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专用玉米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取得进展,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品种栽培技术体系。
一些玉米加工企业实行了专用玉米的订单生产。
2、高淀粉专用玉米生产现状与前景分析
玉米是高淀粉、高能量作物,在淀粉和将来新生物能源开发方面大有潜力。
淀粉用玉米以马齿型等淀粉含量高的品种为代表,低于三等的玉米和经烘干或发热后的玉米不宜用于淀粉及发酵工业。
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和出粉率对玉米淀粉生产企业的效益至关重要,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利润就会明显提高。
因此,高淀粉专用型玉米品种是最早能够实现优质优价收购和实施订单生产的品种类型,2002年在许多省有大量高淀粉品种的生产订单。
其次,还有生产支链淀粉的企业,专门收购糯玉米,国内这方面品种有白糯2号及改良用粘玉米等。
高直链淀粉品种也将走俏,其用于生产直链淀粉及进一步生产可降解膜。
目前高直链淀粉品种国内几乎没有种植生产,一些育种单位正着手育种。
3、玉米育种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玉米遗传改良方面,国内外都在寻求新的种质改良方面的突破点,国内常用的玉米种质基础Lancaster(兰卡斯特)、Reid(瑞德黄马牙)、tspt(唐四平头)、Ldhg(旅大红骨)四大血缘的种质基础,新增玉米种质基础CIMMYT种质,也逐步应用到现代玉米育种中,成为第五大血缘种质基础,从改良利用方面都在寻找更加新的方法。
4、现有的基础:
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现有玉米种质资源3700多份,入国家资源库364份,所有资源材料分成11个资源库,其中6个优势群体资源分别是兰卡斯特优势群、黄早4优势群、Reid和旅大红骨2个专用品质类群。
在种质资源收集利用的同时,组建了五个类群的轮回群体,拓宽种质资源,创新种质资源,其中一个是高淀粉轮回选择群体,有望形成更大突破。
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要在tspt(唐四平头)血缘改良方面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和方法,成功地育成哲6、哲773-2、扎391等一批自交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籽粒高淀粉含量育种方面也有突破,育成了蒙单5号、哲单20、哲单21、哲单39等一批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并从玉米种质改良、适应性、性状和遗传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通辽市农科院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玉米高产、抗病、优质杂交种选育”课题,1995年12月通过内蒙古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内科鉴字[1995]第175号),该成果培育成功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5个:
哲单14、哲单12、哲单35、哲单36、哲单37。
其中,中晚熟品种哲单14被命名为蒙单5号,同时确定为高淀粉优质玉米,为自治区首创。
该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成果比较,属同等先进水平,于1997年度获哲盟科技进步贰等奖,并且高淀粉玉米品种蒙单5号在2002年1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证书号:
第20020075号),同时蒙单5号新品种选育2001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叁等奖及通辽市科技进步壹等奖。
由通辽市农科院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主要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玉米杂交种选育”课题,2001年通过自治区鉴定(证书:
内科鉴字[2001]第74号),该成果育成了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哲单20、哲单21,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哲单38、哲单39优良品种4个。
哲单20、哲单38、哲单39于2000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哲单21于2001年审定,其中哲单20、哲单21、哲单39被确定为高淀粉优质玉米,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水平。
该成果于2003年度获通辽市科技进步壹等奖。
(二)研究开发目标和内容
为充分搞好开发、推广工作,建设高标准原种繁育基地900亩,年产种子2万公斤;建设良种制种基地2万亩,年产优良种子600万公斤;为项目计划推广1500万亩打下坚实的基础;项总投资额为300万元人民币。
(三)项目形成成果、知识产权及完成时间
1、成果来源及知积产权情况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是系列通科号、哲字号玉米良种及其配套繁育技术。
系列玉米良种(通科1号、通科4、通科5、通玉103、蒙单5号、哲单20、哲单21、哲单38、哲单39),主要来源于“十五”科研成果,以“九五”、“八五”科研成果为补充,形成分别适应不同种植区域的中早熟期系列和中晚熟期系列。
优质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通科1号、通科4、通科5、通玉103来源于内蒙古科技厅下达的“十五”攻关项目《农作物种子科技工程(玉米高产优质杂交种选育)》课题。
2001年内蒙古科技厅批准立项,计划编号20010101,由通辽市农科院主持,历时4年,于2004年完成攻关任务。
成果为本单位自主开发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004年12月26日通过内蒙古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内科鉴字[2004]第79号),主要结论是:
所培育的新品种在当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产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高淀粉玉米杂交种通科1号于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属中早熟品种,是替代四单19熟期的优良品种;高淀粉玉米杂交种通科4于2004年4月经内蒙审定准予推广,2004年8月,被列入国家863科技推广计划;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通科5于2004年4月经内蒙审定,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自治区生产试验中排名第一。
本项目关键技术成果其他玉米杂交种哲单20、哲单21、哲单38、哲单39来源于自治区“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玉米杂交种选育课题。
“九五”课题鉴定意见认为“九五”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属同等先进水平。
哲单20、哲单21为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在中晚熟期育种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2002年1月,哲单20亲本773-2自交系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证书号第20020076号),属独家经营的科研成果;哲单38、哲单39属中早熟杂交种,在通辽市北部山区、兴安盟、黑龙江大部分地区种植表现良好,其中,哲单39的淀粉含量74.84%,在北方中早熟区玉米品种中首屈一指。
蒙单5号来源于自治区“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玉米高产、抗病、优质杂交种选育》课题,该品种1997年通过内蒙审定,淀粉含量75.02%,是高淀粉优质玉米,该成果与国内同类技术成果比较属同等先进水平,该品种2002年1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证书号:
第20020075号),2001年,蒙单5号新品种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叁等奖及通辽市科技进步壹等奖。
2、已完成的研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
“十五”期间选育的高淀粉玉米良种:
通科1号于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淀粉含量73.43%,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一个国审品种;通科4于2004年4月通过自治区审定,属高淀粉玉米杂交种,淀粉含量74.73%,2004年8月被列入国家863科技推广计划;通玉103于2003年通过内蒙审定,淀粉含量71.99%。
其他品种:
哲单20、哲单38、哲单39于2000年通过内蒙审定,哲单21于2001年通过内蒙审定,蒙单5号于1997年通过内蒙审定,哲单20、哲单21、蒙单5、哲单38、哲单39目前仍占据当地三分之一的玉米市场份额,以上品种已在通辽市及周边地区累计推广种植3000万亩,获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一)项目研究开发的必要性
从自治区八五、九五、十五玉米育种攻关以来,通辽市农科院育成的“哲字号”、“通科号”玉米杂交种已达20多个,但市场推广力度欠缺,因此,加速成果转化、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提高玉米的产量与经济效益非常必要,并且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二)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世界玉米总产量中直接用作食粮的只占三分之一,大部分用于加工和饲料方面。
我国国内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我国的玉米约70%用作饲料,10%用作工业原料,直接消费的比例很小。
在畜牧业的配合饲料中,60%的部分是玉米,因此,玉米被称作饲料之王,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
我国专用玉米加工业发展前景可观,不仅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也会为地方财政增收开辟大量税源。
如吉林德大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可转化玉米75万吨,上缴国家税收9000多万元,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劳动力达15万人。
现在我国玉米淀粉的生产厂家有90多家,其中万吨以上的有59家。
从地区上看,山东省玉米淀粉总产量仍处于全国依靠地位,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33%;其次是河北省,占24%;第三是吉林省,占20%,如新增产的生产线全面投产,吉林省加工能力将和山东相差无几。
根据玉米加工深度的不同,主要产生以下产品:
第一道工序产生初级产品淀粉以及玉米油、蛋白粉和纤维饲料等副产品。
其次是淀粉经过第二道工序,产生更多新产品。
第三是对二次产品如淀粉糖进一步加工,生成黄原胶、环糊精、甘油、甜味素、酸味素以及多种氨基酸。
因此玉米加工业具有极大的深加工潜力,各玉米生产大国十分重视,发展玉米加工业被称为进行“黄金事业”。
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300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开发出50多个品种。
按照《淀粉行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到2007年,工业加工用玉米需求量将增加到1886万吨。
燃料乙醇汽油在我国的试点推广使用,将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控的玉米消费市场。
食用、种子用等玉米消费量将略有下降。
因此,到2007年国内玉米消费量将达到13940万吨,比2001年增加2350万吨。
总之,玉米淀粉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优质专用高淀粉商品玉米。
这就客观上要求建设专用玉米杂交种育繁示范项目。
在每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内建立和完善专用玉米杂交种育繁推广示范基地,承担新品种及新材料的培育、引进、保存、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为专用玉米大面积生产提供种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与储备。
所以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但给专用高淀粉玉米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将推动玉米淀粉出口创汇,为农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国内玉米淀粉市场行情看好,该项目的建设将大力推进我国高淀粉玉米产业的发展,是把握机遇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区内现有工作基础
(一)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和国内、区内现有工作基础
该项目的建设实施,首先把农牧民增产增收作为最终目的,改善或提高玉米商品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促进高淀粉玉米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优质高淀粉玉米杂交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为核心,培育高淀粉玉米杂交种、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种植高淀粉玉米的比较效益,将从根本上解决高淀粉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力推动通辽市高淀粉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1、玉米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年播种面积1800多万亩,总产70亿公斤,占全区粮食产量60%左右。
东四盟(市)地处北半球“玉米带”的黄金地域,玉米是当地的“铁杆庄稼”。
东四盟(市)玉米年播种面积1300多万亩,占全区80%,位于四盟(市)中心地带的通辽市处于北纬42°15′-45°45′,东经119°15′-123°43′之间,为辽河平原斜坡地带,松辽平原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土质肥沃,雨热同期,非常适合春玉米生长。
每年玉米播种面积600万亩以上,总产27—28亿公斤,播种面积占全区玉米的三分之一,产量近全区的一半。
虽然自治区特别是东部玉米主产区面积大,总产高,但与市场经济的需求差距还很大,目前制约玉米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问题是种子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中国已加入WTO,玉米市场需求也逐渐向多样化、多层次,特用或专用转化,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从引育种上做文章,这就要求建立区域性专用玉米良种选育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
总之,进行通辽市高淀粉专用玉米良种选育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项目是满足种子市场需求的需要;是科研、生产、开发求效益的需要;是玉米增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是发展区域性经济,振兴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需要。
2、项目区主要进行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科研及大面积推广,用以满足当地产业化、企业生产的原料之需。
通辽市位处玉米黄金地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及环境条件,是建设高淀粉玉米生产开发及原原种繁殖、扩繁基地的重要自然条件。
通辽市拥有600多万亩的井浇农田,有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四大淀粉加工厂(即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丰原集团及奈曼淀粉加工厂)为企业依托,并在通辽市建有加工基地,与我院的高淀粉玉米研育、生产、开发、销售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四大龙头企业年需优质高淀粉玉米加工原料210万吨,可带动600万亩基地种植户。
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确认为自治区重点工业企业。
据了解,该公司分三期工程建设,最终达到年加工玉米75万吨、生产味精30万吨、有机肥40万吨、玉米副产品20万吨、赖氨酸3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职工达到8000人的新型工业生产企业。
通辽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是在收购原通辽第三化工厂的基础上改制新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现有场地10.05公顷,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
是年加工玉米50万吨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其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纤维饲料、玉米油、肌醇等五大类产品。
安徽丰原集团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正式在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开工建设。
按设计要求,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1.7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年产柠檬酸8万吨、高果糖15万吨、淀粉糖30万吨、玉米胚芽油5万吨,每年实现销售收入23.1亿元,创利税3.5亿元,其中利润2.6亿元。
3、项目执行单位拥有多个玉米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扩展玉米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条件。
项目将对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蒙单5号(淀粉含量75.02%),哲单20(淀粉含量72.51%),哲单21(淀粉含量74.16%),中早熟期新品种哲单39(淀粉含量74.84%)及国审品种通科1号(淀粉含量73.43%)、省审品种通科4(淀粉含量74.73%)、通科3(74.54%)、通科6(73.50%)进行良种扩繁。
目前,高淀粉玉米蒙单5号、哲单20、哲单21、哲单38、哲单39、通科1号、通科4在项目区域内已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年推广面积380万亩,占领了项目区大部分市场份额,按市政府的奋斗目标,在近几年,如果年推广面积48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效益将更可观。
根据发展,对周边地区种植业及与高淀粉玉米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也将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在玉米遗传育种方面,国内外都在寻求新的种质改良方面的突破点,国内常用的玉米种质基础为Lancaster(兰卡斯特)、Reid(瑞德黄马牙)、tspt(唐四平头)、Ldhg(旅大红骨)四大血缘的种质基础,我们主要在“tspt”、“Reid”血缘改良方面成功地育成了通科1号、通科4、通科5、蒙单5号、哲单20等一批新的亲本自交系和杂交种。
玉米新品种的育成方法是采用法国卡瓦杜尔-卡其尔种子公司的育种方法,自交系的选育方法采用单穗法与系谱法相结合而育成,从遗传学角度讲,自交系的选育及改良种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并且从籽粒高淀粉育种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主要技术指标是从黄早4类群的早熟性改良利用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从玉米种质的改良适应性、性状和遗传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又一新的优势。
四、主要内容
(一)主要目标
该项目计划分三年建设实施:
2006年~2008年底。
2006年进行900亩繁育基地建设;
2007年进行15000亩制种基地建设;
2008年完善各项工作;使生产进入正常运转状态;使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万亩。
(二)研究、开发内容
第一年2006年,为基地配套农机具,种子库、分析化验设备等,需资金100万元,国家资助25万元,自筹75万元。
第二年2007年进行科研、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研究,稳定繁育基地15000亩,需资金150万元,国家补助75万元,自筹75万元。
示范推广面积600万亩。
第三年2008年进行完善各项工作,使推广工作进入正常运行状态,抓好2万亩制种基地建设;使验收时达1500万亩的目标;需资金50万元,自筹解决。
推广面积700万亩。
(三)项目的技术关键,包括技术难点、创新点
项目的关键技术是完善新品种的栽培技术;提出通科号新品种亩产800-900公斤的模式化栽培措施;以适应于整个推广地的生产实际的需求。
(四)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措施等
推广过程主要采取的措施:
1、广泛布点:
在通辽市及周边地区集中大面积布点,扩大通科号品种的应用范围。
2、将栽培技术措施印发到推广地区的广大农户,并组织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之尽快掌握技术,完成推广目标。
3、保障生产所需的种子供应:
保证推广面积所用杂交种数量,并且是高质量的达标种子。
五、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推广期间,以2006年为例,新杂交种推广到200万亩;均采用模式化栽培,平均亩增产玉米30公斤,每公斤玉米市场价格0.80元,可增产玉米6000万公斤,纯增效益4800万元,到2008年底累计推广1500万亩,那么将纯增效益3.6亿元。
(二)推广应用前景分析(产业化可行性)
通辽市有自己的淀粉加工企业,如:
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莲花味精厂、丰源集团和岳泰饲料公司等,每年将大量用商品玉米进行生产,所以,公司、基地、农户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接,并可向深层发展,所以项目前景好,十分必要可行。
六、计划实施年限、经费预算及来源渠道
(一)年度计划及进度安排
项目计划三年,2006~2008年底。
2006年计划推广200万亩,在内蒙古通辽市及周边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原推广范围有所扩大。
2007年计划推广600万亩,在原推广面积的基础上,加大在吉林、辽宁地区的推广力度,并向华北地区扩展。
2008年计划推广700万亩,进一步扩大华北地区的推广面积,相应稳定原推广面积。
(二)经费预算
推广项目经费预算表单位:
万元
经费分项名称
申报数
备注
设备仪器购置费
45
研究开发材料费
15
分析测试费
9
良种培育费
195
技术资料费
6
设备安装费
1.5
设备加工费
1.5
试验补助费
1.5
技术咨询费
3
论证调研费
4.5
技术培训费
3
项目鉴定费
9
项目管理费
3
其它
3
合计
300
(三)经费来源
1、项目申请经费构成单位:
万元、万美元
分类
总额
自筹
贷款
地方或部门
自治区科技经费
其它
人民币
300
200
100
外汇
2、年度投资表
年度
贷款
自治区科技经费
地方或部门
2006年
25
2007年
75
2008年
合计
100
七、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
(一)承担项目的技术力量状况
项目负责人
张建华
性别
男
年龄
35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职务
玉米研究中心主任
职称
副研究员
所学专业及程度
农学本科
外文水平
笔译
工作单位
通辽市农业科学院
主要成就、发明和获奖等情况
获盟级科技进步壹等奖一项,贰等奖两项,育成内单4、蒙单5、6、改哲单36、哲单35、38、39等优良玉米杂交种,发表论文十余篇。
项目参加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及程度
职称
工作单位
张晋纯
男
48
农学、大专
高级农艺师
通辽市农科院
额尔敦
男
31
生态、大学
助理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石春焱
女
37
农学、大学
副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李淑兰
女
43
农学、中专
助理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张桂华
女
35
农学、大学
副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高玉华
女
38
农化、大学
助理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杨凤玲
女
31
农学、大专
实习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高丽辉
女
30
植检、大学
实习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王东
男
25
农学、大学
实习研究员
通辽市农科院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必要支撑条件
项目承担单位,通辽市通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通辽市科区钱家店镇,303国道24公里处,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集科研、开发和销售为一体,以优质农作物种子为主要营销对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科学 研究院 通科号 玉米 新品种 配套 种植 技术 模式 推广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