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x
- 文档编号:665102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60KB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五语下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分析与提示
第一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情趣盎然、诗意浓郁的现代诗歌。
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生机勃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早》一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启迪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其中对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是全文的重点。
《古诗两首》所选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春光在哪里?
综观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不难领略到:
春光在青山碧岭之间——“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
”春光在小天使般的儿童身上——“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在冰清玉洁的梅花的花瓣上——“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春光在红杏枝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春光在黄蝶飞舞的菜花丛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诵读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无限的春光中赏其美,享其乐,陶其情,学会到大自然中拥抱春天,享受春天,珍惜春天。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及片段。
2、学会28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中的10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6、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7、能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处你熟悉的场所。
8、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景色,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9、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要让学生在各学科中,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应对。
10、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1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
※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2课时
早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13课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
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把这两项习惯培养安排在五年级下期,适时而可行。
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
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
然而,早也应有度。
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
五年级下期,同学们语文学习已近五年,习作也已接触了五个学期。
此时安排这两项习惯培养正当其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共有3页图画组成。
第一页围绕“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张照片组成。
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他手指着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在给同学们讲修改文章的问题。
下面一张照片是课堂上同学们在认真修改作文。
中间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页习作的修改稿。
第一张照片告诉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不厌其烦,要反复修改。
第二张照片告诉同学们修改文章要认真。
第三张照片则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修改作文的实际例子,对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页围绕“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安排,由12张照片组成,内容比较丰富。
其中,有同学们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场景,有同学们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的情景,也有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的情景,还有同学们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料、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等情景。
这些照片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从多方面提示了学语文的途径。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
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
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
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
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
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
学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
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
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
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
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
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
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
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
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
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
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
有人说: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
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
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本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语文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可结合正常教学在以上环节的培养中适当渗透。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轻快而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巨大的变化,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每一小节的二四行的末字均押“ao”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全诗共8节,首尾呼应,第1节为第一部分,第2~7小节为第二部分,第8小节为第三部分。
这首诗意象比较明显,语言的跳跃性不大,较为简单浅显,容易诵读理解。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值得关注的是:
1、用词精美。
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中的“染”字赋予春光一种活力和生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文中“染绿”出现了两次,意思略有不同。
第一次在第一小节出现,“染绿”一词蕴涵着少先队员们植树造林,使荒山野岭变成一片绿色的意思,体现了少先队员们绿化祖国、酿造春光的决心和豪情;第二次出现在文末,展示了植树造林的成果,“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染绿”一词先后出现两次,不是重复,而是比照,内容上也有层升递进的作用。
2、对比鲜明。
文中将“荒山野岭”的情景处处于经少先队员辛勤劳作之后展现的巨大变化做对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3、拟人恰当。
如“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
”赋予小动物以人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动物、自然、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意韵。
二、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三、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
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四、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生字,练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一)、课文导入:
①激情导入:
教师精心组织语言,凭借丰富的情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的感官得到享受,调动其学习的内在情动力。
如: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
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很自然地引出了要学习的主题。
②从积累语言的角度导入开头。
如:
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你能用哪些成语、哪些诗句形容春的景象?
(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白花争艳、春意融融、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是那样的柔、春水是那样的清,春光是那样的明媚,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也醉了,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让春光尽情地染绿我们的双脚吧!
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读课题。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读出心情。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解决这篇课文的教学。
尽情地读,想象情景来读,对比着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诗歌的场景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首先:
导入课文后,教师可以以饱满的热情先范读课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其次:
出示带有生字或文本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指导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