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docx
- 文档编号:6648463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1.04KB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docx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___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①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②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③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④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B.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7.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
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
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8.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意为: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意为:
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意为:
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意为: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
”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
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触景生情:
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
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颔联寄 于 ,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10.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11.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12.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13.①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②.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③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14.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5.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6.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是()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7、①下面是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
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②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8、阅读《登岳阳楼》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五律”,在古代诗歌中属于古体诗。
B.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C.这首诗诗人用写景来寄寓自己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情。
D.这首诗抒发诗人对家国身世的重重感慨;对祖国安危和人民疾苦的深情挂念。
19.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20.①阅读《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
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②阅读《过零丁洋》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
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④.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
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1.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对《明月几时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
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
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③、《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④、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
()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⑤.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下面对《水调歌头》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22.①选出赏读《山坡羊潼关怀古》有误的一项:
()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②、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
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
“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③.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句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
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④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
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3、①对《饮酒》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田园的喜爱,以及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飞鸟归林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心境。
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也能言传。
②.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车马喧”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B.“悠然见南山”中一“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在有意之间看见南山的情态,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C.“飞鸟相与还”有双重含义,既指鸟儿飞向天空经受风雨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现在的归隐。
D.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安闲,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的名篇。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
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④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⑤、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6对陶渊明《饮酒》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7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
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诗词 鉴赏 专题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