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一章 第三节.docx
- 文档编号:6648087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69.91KB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一章 第三节.docx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一章 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一章 第三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等。
3.估算
(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一般方法:
―→
(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3)就全球而言,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
判断
1.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
3.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所以日本环境承载力很小。
(×)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条件
(2)实质:
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自然环境的优劣及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当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3)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4)地域的开放程度
3.特性:
具有相对性。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必要性
(2)措施
判断
1.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目前为8~9亿人。
(√)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地面积。
(×)
3.提倡高消费可以提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
探究点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材料一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在8~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以内。
1.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哪个因素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答案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土地、淡水、阳光、空气、生物。
把这五个要素填入下图适当的位置。
答案 A.阳光 B.空气 C.淡水 D.土地 E.生物(其中A、B可以互换,D、E可以互换)
3.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答案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4.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
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答案 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为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应提倡适度消费。
5.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说明各个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答案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
除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外,其余因素均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
最适宜的人口数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
其中土地和淡水是最重要的因素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
体现意义
生存
发展
大小关系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1)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人口合理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2)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根据下表,回答1~2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
规划专家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2000年~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
0.35%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2300
万人
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
604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
3000
万人
2010年常住人口
1961万人
1.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环境承载力为2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961万人
C.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000万人
2.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资源B.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D.科技条件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本题中北京市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即人口合理容量为2300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的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
故选C。
第2题,上海位于我国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而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限制北京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为水资源,故选A。
读“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①正确;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不会扩大,②错误;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但必须使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③错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④正确。
第2题,人与环境的关系,Ⅰ是随着人口增加,逐渐达到环境容量最大值,在人类影响环境较少、人口数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情况下,人和自然是一种和谐关系。
Ⅱ是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环境容量,影响到环境的平衡,最终受到环境的惩罚,人口数量下降。
Ⅲ是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注意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被破坏的环境形成较低容量下生存,建立一种新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3~4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7.35
30
3.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
4.据表格判断,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人类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森林茂密,气候湿热,交通不便,因此实际人口密度较低。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相对灵活的概念。
能容纳多少人,可以从资源、土地面积等不同角度得出结论。
材料二 中国部分省区环境承载力分布图。
(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多选)( )
A.四川B.贵州C.湖南
D.广东E.福建F.广西
(2)上海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产生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AC
(2)上海城市化水平高,土地面积、耕地数量、粮食产量等都很小。
(3)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
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
读表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①B.②C.③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第2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科技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等。
从表中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3~4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平原
88600
22000
395
青藏高原
10000
1000
4
3.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青藏高原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承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结合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可知两地地形差异大,前者是平原,后者是高原;两地热量差异显著,虽然两地纬度相近,但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导致土地的生产潜力不同。
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故本区太阳辐射强烈,可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该地的环境承载力。
读图回答5~6题。
5.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
①环境质量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③B.③④
C.②④D.②③
6.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D.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直接读出,科技发展水平和资源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
第6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因此,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
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环境承载力面临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透支,其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8.日本地狭人稠,有利于其环境人口容量提高的因素是(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较为发达,而随着其人口的剧增,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过大。
第8题,日本资源贫乏,而其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很高,这两点都不是优势。
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9~11题。
9.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
答案 9.D 10.C 11.B
解析 第9题,西伯利亚地区面积广阔,纬度高,大部分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寒冷,气温低,交通不便,不适宜人类生存,所以人口稀少;由图可知该区域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
第10题,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多,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但该区域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可以推断该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势较高。
第11题,由图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偏北,北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下图为“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示意图”。
据此回答12~14题。
12.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
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
A.4500B.6000
C.8000D.10000
13.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较西部地区大,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
B.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14.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a<b<cB.c<b<a
C.b<a<cD.a<c<b
答案 12.A 13.D 14.C
解析 第12题,根据“木桶效应”原理,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所能供养最小人口数的因素,所以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4500。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13题,环境承载力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故选D。
第14题,我国的环境承载力应为我国人口的极限值,显然我国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现在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大于这个数值。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___,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耕地承载力所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
(3)目前国家对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哪些?
答案
(1)不断增长 不断减少
(2)耕地承载力受到的压力过大,农业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
例如,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
(3)①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②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善于从图中提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图中不难看出:
①我国以占世界7.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18.8%的人口;②今后我国人口仍将不断增长,耕地将会进一步减少。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耕地少而且有继续减少的趋势,耕地承载力受到的压力过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基本保持在1亿之内。
康熙初年,人口为1.9亿,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食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目前一些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国家,如英国,随着本国矿物资源的大量消耗,不得不依赖进口;日本的铁矿石也基本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的简单农具和生活用具。
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
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7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1)清朝乾隆时期能养活当今中国的14亿多人口吗?
为什么?
(2)中国人若有少吃粮食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时期的3亿人口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3)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力会有何变化?
(4)若全球所有国家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全球环境会有何变化?
(5)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答案
(1)不能。
原因:
与当今中国相比,清朝乾隆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环境承载力小。
(2)人口数量可能会变少。
(3)环境承载力减小。
(4)环境压力过大,环境会恶化。
(5)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区内资源丰富程度、消费水平等。
解析 第
(1)题,科技水平不同,农作物的生产能力不同,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也不同。
第
(2)题,肉是由很多的粮食转化而来的,少吃粮食、多吃肉,会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减少。
第(3)题,闭关锁国会使对外开放程度降低,环境承载力就会减小。
第(4)题,消费水平提高,会加大环境压力,可能导致环境恶化。
第(5)题,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即可得出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一章 第三节 图版 高中地理 必修 老课标版 课件 习题 第一章 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