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应知应会.docx
- 文档编号:6647102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8.77KB
院感应知应会.docx
《院感应知应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应知应会.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应知应会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
第一节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职责
一、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是哪些?
(全员)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哪些人员组成?
(各相关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什么?
(相关人员)
(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三)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1/54
(四)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五)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七)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八)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四、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小组人员)
(一)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三)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报告情况的监督检查,避免漏报的发生。
(四)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五)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六)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七)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及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2/54
管理。
(八)负责科室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医疗废物处理。
(九)监督检查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严禁使用过期消毒灭菌的用品。
五、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医生职责
(一)在科主任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指导下,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计划的实施,对感染原因、感染环节、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监测,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降低科内医院感染发病率。
(二)监督和检查本病区医师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技术的应用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三)对疑似和确诊医院感染病人应及时报告、督促科内医院感染病人经管医师及时送检标本,做到有样必采、正确采样,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四)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趋势时,应立即通知科主任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协助专职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判断可疑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展和蔓延。
(五)根据院方规定完成各种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上报工作。
(六)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组织本科室开展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六、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职责
3/54
(一)在护士长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指导下,监督、检查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常规等的实施情况。
(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现病人有医院感染征象,应及时通报主管医师,及时填表上报,并留取标本及时送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三)监督检查病房日常消毒、终末消毒、传染与感染病人、特殊多重耐菌株感染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情况。
(四)做好高危、高敏病人的保护性隔离工作。
(五)监督、检查病房消毒药械配置和使用情况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和管理情况。
(六)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与日常宣教工作。
(七)负责对本科病人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并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参加有关医院感染培训。
七、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掌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用药。
(三)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以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规范上报医院感染病例信息;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4/54
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
发现法定传染病的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四)采取双向保护措施,既防止感染患者将病原菌传染给医务人员,也防止医务人员将病原菌传染给患者。
(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六)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种常规监测和调查。
(七)掌握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伤,做好职业暴露的规范处理。
(八)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八、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医、护、技)
(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5/54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第二节常见医院感染诊断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护)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链包括哪些: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三、医院感染诊断原则(医、护)
(一)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5、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54
(二)、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四、临床常见疾病医院感染的诊断(医疗)
(一)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下列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48h内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7/54
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原。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四)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五)皮肤和软组织
1、皮肤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⑴皮肤有脓性分泌物、脓疱、疖肿等。
⑵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它原因解释者。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⑴从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抽吸物中培养出病原体。
⑵血液或感染组织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
8/54
2、软组织感染;包括:
坏死性筋膜炎、感染性坏疽、坏死性蜂窝组织炎、感染性肌炎、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⑴从感染部位引流出脓液。
⑵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有感染。
⑶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它原因解释。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血清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2)从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1、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4)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9/54
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①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②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③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10/54
热,肿胀及疼痛。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第三节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措施(医、护)
一、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内肺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主要预防措施有:
(一)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11/54
(二)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
(三)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
(五)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
(六)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
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O,无2明显漏气。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2/54
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感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5.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胃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
8.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9.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
13/54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手术中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接触组织要尽量轻柔,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除外。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需要引流的手术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14/54
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15/54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16/54
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五、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的皮肤,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17/54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9.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0.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六、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18/54
(一)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检查和治疗。
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擦洗后外用保湿润肤剂。
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防止长期应用超强度糖皮质激素。
(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三)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第四节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医、护、技)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二.何谓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19/54
的感染。
三、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哪些?
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四、医院感染聚集性发生:
在医疗机构或其他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五、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第五节医院感染监测(医、护)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的分类
(一)全院综合性监测:
指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20/54
(二)目标性监测:
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第六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一、术语和定义(医、护)
(一)消毒卫生产品:
纳入卫生部《消毒产品分类目录》,用于医院消毒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和卫生用品。
(二)医疗器材:
用于诊断、治疗、护理、支持、替代的器材、器具和物品的总称。
根据使用中造成感染的危险程度,分为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和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
1、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应 知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