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8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docx
- 文档编号:6640840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79.56KB
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8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8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8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8两次工业革命学案
考点28两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2.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确立,社会稳定。
(2)对外殖民扩张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国内外)。
(4)各行业的技术革新热潮。
3.进程
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船)→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
4.影响
(1)经济上,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时代到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地理结构和分布,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政治上,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到19世纪中期);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变革,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3)外交上,改变了世界形势,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全球化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2.特征:
同时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技术革新热潮。
3.特点: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4.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炼钢技术的改进。
(5)电讯技术发展迅速。
5.影响
(1)发电机等电气的发明和使用,使机器使用更加普遍,并且推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
(2)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
(3)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考向一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
政治前提和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条件:
①资本——殖民贸易、掠夺带来巨额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技术——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积累;
④市场——海外市场广阔(直接动力)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条件:
①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掠夺;
②劳动力——城市化使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工人素质提高;
③技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④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概况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内燃机动力
能源
煤炭
电、石油
主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远洋轮船
特点
科技结合
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技发明大多来源于科学家的实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发展进程
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法、美、德等国
在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展开,规模更大,发展也更迅速
侧重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工业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影响
生产力
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结构
以轻工业为主导
以重工业为主导
生产组织
工厂制
垄断组织
政治制度
欧美主要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结构
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思想
垄断资产阶级操纵国家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世界市场
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殖民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以资本输出为主,强占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世界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经济霸权
【典例引领】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B.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D.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答案】B
考向二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
17世纪的荷兰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止于英国的崛起。
(2)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占据了主导地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从一战后至二战前,英美几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直到今天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典例引领】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是依托曲线图注意一些重要的时间点。
1913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可以排除A项。
英国最早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于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在图中“1820年”这个时间点稍后,四条曲线中处于最高点就是英国,故答案为B项。
考向三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区别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联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典例引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道: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三四十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解决了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答案】C
1.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纺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
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
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
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3.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
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
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C.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4.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管理思想变化
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5.詹姆斯密尔(JamesMill)和约翰密尔(JohnStuartMill)父子是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
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造福印度人民的政府。
这说明了
A.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
C.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
D.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6.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由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7.爱迪生告诫助手:
“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
”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
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
埃文斯旨在强调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8.如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B.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C.英美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
D.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衰退
9.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材料表明
A.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B.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的富有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
“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
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
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
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
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2017年天津卷)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材料反映了随着殖民扩张开展,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印度的棉布大量输入欧洲。
由于印度棉纺织品具有质量轻、价格便宜等优点,成为销售范围广、需求量大的商品,只有扩大棉布生产才能满足强烈的市场需求,从而引发一场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工业革命,故选C。
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
材料中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工人工资高得惊人、煤炭价格却极为便宜的现象,于是各行各业想方设法投资开发出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此后以煤炭为能源,以机器代替工人劳动的蒸汽机的发明应运而生,可见动力革命的启动有其独特的条件,故选D。
A、D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近代化的启动,故B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影响。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公司的建立,没有涉及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原来由国王和议会设立的公司现在可以自由设立,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对经济管理思想的变化,故B项正确;生产组织形式指的是工厂的发展演变,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企业设立的放权,并不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可知,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通过事例说明电话、电灯、汽车、飞机与“公司”或“工厂”成立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D项正确;A、B两项的表述与题干表述的现象因果关系颠倒,均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投资重化工业是当时的社会潮流,C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可知,A项错误;据材料“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可以看出他主张经济实用,目的是满足商业需求,故B项正确;爱迪生一个人的发明不能说明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他淸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不能判断出爱迪生已经发明了实用电灯泡,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图片材料不能体现该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发达国家爆发,根据图片材料中美国的外贸不断发展并超越英国,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英美两国的信息,不能断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者发展最快,故C项错误;根据图片材料可知,英国外贸持续增加,不能体现出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9.【答案】C
10.【答案】
(1)基本状况:
多数地区之间建立起经济联系;出现国际分工;英国处于主导地位。
(2)特征:
①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
②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开始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③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
④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过快,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
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竞争加剧。
(3)新状况:
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中西交流中,西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中西经济关系影响到中国某些城市的经济发展。
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过《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国家获得了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特权;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解析】第
(1)问,从地区之间的联系、国际分工、商品种类、国家地位等方面思考。
第
(2)问,首先抓住材料表述的重点信息是世界贸易情况、西方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原料与工业品的贸易、工业品的价格,然后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其反映的主要特征。
第(3)问,“新状况”据材料三概括,如交换的商品、双方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原因”的回答要利用“19世纪60年代”这个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对外关系等)、此时的西方是怎样的(经济状况、对外政策等)等。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C;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材料说的是火车的出现使得英国立法决定全国的时间标准,所以人们生活就不再根据自然条件而是根据人为条件来进行,从而受制于国家统一规定的格林尼治时间,故选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8 两次工业革命学案 一轮 复习 通用版 专题 28 两次 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