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素材.docx
- 文档编号:6630059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35KB
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素材.docx
《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素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素材
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位农场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决定悬赏寻表,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赏金500美元。
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谷仓内到处都是成堆的谷粒和稻草,大家忙到太阳下山仍一无所获,结果一个个都放弃了。
只有一个小孩,为了那笔巨额赏金,仍不死心地继续寻找。
当天色渐黑,众人离去,谷仓静下来之后,他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
那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的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滴答声也响得更为清晰。
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手表。
静是大自然的赏赐,静是一种奇妙的心态,静是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风情画……
请以“静的魅力”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 结合命题材料,尤其是材料第2段充满智慧的点评,认真审读文题“静的魅力”,可以体悟到,文题的中心语是“魅力”,关键的修饰语是“静”,此篇作文要以“静”为思维基点,以“静的魅力”即“静”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净化心灵、提升心灵为主旨下笔行文。
静的魅力
刘菲菲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
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
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
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
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
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
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
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
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
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
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
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
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
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
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
《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
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
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
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文章的观点比较深刻,特别是结尾的一段文字,把古圣先贤静的心态与现代世俗之人浮躁庸俗的心态加以对比,巧妙发问,引人思考,使文章主旨得以深化和升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诗人陆游这两句诗,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表现了人生或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富于哲理。
对此,你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吗?
你有新的感受吗?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仔细审读材料,认真揣摩其内涵,可以知道“山重水复”比喻逆境和磨难,“柳暗花明”比喻光明的前景。
因而,本作文试题的最佳命意为:
逆境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无论道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进取,人生就能“绝处逢生”,迎来光明、成功和辉煌。
“柳暗花明”的召唤
张瑜
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辉,荆棘挡不住勇敢者的脚步。
——题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
吟诵着这富有哲理的诗句,你的心头会荡起清爽的夏风,将丝丝阴云一一驱散,即使遭遇逆境、磨难,也将永远坚强而乐观。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水回环,脚步回环。
人生在世,大凡谁都会遭逢逆境,但山重水复的迷失,动摇不了开拓者坚定的信念。
我们相信,“移步换形”之后,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观。
“山重水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考验,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赋予人类睿智豁达的人生召唤。
人在旅途,“柳暗花明”的召唤,会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温馨。
罗映珍,一个普通警察的妻子,当得知她的丈夫与歹徒搏斗负重伤而住进医院时,当医生告诉她,她的丈夫将不可能从昏迷中醒来而成为植物人时,她简直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绝境了。
然而,罗映珍的精神支柱并没有垮掉,她的耳畔响起了“柳暗花明”的人生召唤,她以爱心、忍耐和温柔,呵护体贴丈夫,终于使丈夫奇迹般地醒来。
这是大爱真情的奇迹,更是“柳暗花明”人生召唤的奇迹。
“柳暗花明”的召唤会给人以顽强的意志和力量。
回首2008年,当地动山摇之时,当房倒屋塌之际,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的四川人民在流血、在哭泣,但四川人民并没有悲观丧气,没有慨叹“天将亡我也”,“柳暗花明”的哲理召唤,使他们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奋力拼搏,抗震救灾。
于是,四川人民的脸上又写满了阳光,四川大地又写满了世人瞩目的“万象更新”。
“柳暗花明”的召唤会带给人们成材成功的累累硕果。
史铁生——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曾遭遇双腿残疾的人生厄运,但母亲的安慰,地坛的启示,“柳暗花明”的哲理召唤,终于使他走出“山重水复”的迷惘,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贝多芬——天才的音乐家,曾双耳失聪,但“柳暗花明”的召唤,吹干了他眼角的泪痕,吹醒了他奋斗勃发的信念,使贝多芬的人生之树结出了《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硕果,而光耀千秋。
“山重水复”,是上帝赐给你的金色考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睿智的人生召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静静地聆听,默默地铭记,这是最宝贵的人生召唤!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审题准确,立意恰当,主旨观点鲜明而深刻。
尤其是文中“‘山重水复’,是上帝赐给你的金色考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睿智的人生召唤”这段话观点新颖别致,文采浓郁,真可谓点睛之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请你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以“大自然的启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颇具特色的话题作文试题。
考生写作此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作文材料的行文特色,特别是写作要求,要写好这篇作文,最好选用托物言志的散文体裁;第二,认真审读作文材料,仔细揣摩写作要求,从作文审题方面,切实把握好“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的话题导向,并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点。
沙洲的芦苇
叶晓菲
我爱芦苇,我爱沙洲之上初春的芦苇——苇芽尖尖,光泽莹莹,贮满了生命的淡泊和淳朴。
春日伊始,乍暖还寒时候,沙洲的芦苇已悄悄地伸展开它的根须,汲取着泥土中些许的营养,生机萌动,破冰拔节,茁壮生长。
虽然它清醒地知道,这里没有温室,没有肥料,没有农人勤恳的呵护,没有梨园歌手柔情万种的歌咏和赞叹,但它们只要有湛湛的蓝天,朵朵的白云,便觉知足,便觉愉悦而惬意。
有了这些,它们就可以在第一缕阳光溜进眼眸的时候,开始平凡而诗意的生活,演绎朴素而淡泊的生命乐章。
我爱芦苇,我爱沙洲之上秋日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披霜的芦苇最可诠释不屈的坚韧和刚强。
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而芦花却开得圣洁而潇洒;严霜袭来,百草枯萎,而沙洲的芦苇却仍然凛然挺立,不屈不挠。
君可知,在历史的时空中,沙洲的芦苇曾被三国争雄的烽火烧得满目疮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候,沙洲的芦苇又是葱葱绿绿,风采无限;君可知,在汗青的记忆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为燕国铲除暴秦踏上了千古不归路,而沙洲上的芦苇则伴着萧瑟秋风,伴着高渐离的击筑声,沙沙作响,为荆轲壮行;君可知,在抗战的史册中,日寇的铁蹄曾肆意地践踏北国白洋淀沙洲的芦苇,然而一片芦苇倒下了,千千万万丛芦苇顽强地聚在一起,霹雳一闪,无边的火海把日寇的残暴和淫威烧成了灰烬。
我爱芦苇,我爱春夏之际沙洲上的芦苇——苇叶飘举,苇秆婷婷。
此时此刻,沙洲的芦苇最能给人“和睦和谐,与人为善”的微妙启迪。
你看,河流涨了,湖泊满了,一片片沙洲次第隐没,芦苇便怡然自得地融进河湖港汊的大家庭。
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
举目芸芸众生,放眼山山水水,我要说,我爱芦苇,我爱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
这一片芦苇,青翠欲滴,郁郁葱葱,深深地扎根于沙洲之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摇曳着尘世的沧桑,滴溅着生命的启迪,教我心境淡泊,教我朴质刚强,教我与人为善,教我每天笑迎那一轮温馨的朝阳……
我爱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描写极富文采,字里行间激情洋溢。
作者借沙洲芦苇,体悟出“淡泊淳朴”“坚韧刚强”“和谐处世”的人生哲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雨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这段行文,颇有诗情画意,艺术而形象地体现了主旨情感,令人频频击节称叹。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与梦想相伴,能使荒漠上升起一片绿色,空白处填充一片色彩,孤独时呈现一片活力。
与梦想相伴,大地就会多一分生机,生命就会多一分鲜活,心灵也就会多一分慰藉。
与梦想相伴,前程会更加光明。
你对“与梦想相伴”有什么体会、经历或见解呢?
请以“与梦想相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梦想”是指美好的理想。
“与梦想相伴”一要谈论树立美好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二要阐述人一旦树立了美好理想,就要时时刻刻用这种“梦想”与精神追求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使自己永远朝着美好的目标前进。
与梦想相伴
陈振华
梦想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憧憬,让我们拥有无限动力。
与梦想相伴,我们的生命旅程就不再荒凉,不再单调,不再孤独,而是处处充满生机,时时拥有活力。
与梦想相伴,我们就会不断努力,不懈奋斗,不停拼搏。
若是生活在梦想中,我们会很幸福,但若缺乏朝着梦想奔跑的动力,那它永远只能停留在空想的“温床”上,枯死在瞎想的荒野中。
朝着梦想奋进的人,常常不怕困难,不懈努力,最终攀援上成功的巅峰。
明朝文豪宋濂小时候就心怀梦想。
因为家贫,他总是想方设法借别人的书,然后再手抄下来,刻苦攻读。
他在求学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所有的困难都吓不倒他。
他不羡慕别人优越的生活,长期不懈地坚持读书,从而成就了自己,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从他留下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奋斗不息的精神,并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动力。
与梦想相伴,宋濂使自己人生的荒漠升起一片片绿色;与梦想相伴,我国游泳健将张琳也给祖国增添了一分光彩。
张琳与梦想相伴,历经非常艰苦的训练,遭遇诸多的失利,他也绝不气馁,而是不断在生命中涂抹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的色彩,最终他成功了。
在200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比赛中,他将世界记录提高了6秒53。
可以设想,如果宋濂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读书毫无条件可言,就孜孜于温饱,愍愍于哀叹,他就不会有上进的动力,就不会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也可以想象,张琳如果因为看到我国男子游泳项目从来没有出现过世界锦标赛冠军和奥运冠军的“严酷现实”,就放弃梦想,失去追求梦想的勇气,不去刻苦训练,那么他肯定不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与梦想相伴,经过努力、奋斗和拼搏,我们的世界将处处是绿色,处处是绚丽的风景;与梦想相伴,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一分生机,生命就会多一分鲜活,心灵也就会多一分慰藉。
与梦想相伴,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充满阳光!
[名师点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显示出作者鲜明的态度。
论述道理时一以贯之地围绕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并对所举例子反复叙述。
论证的形式多样化,论述深刻。
作者很注意行文要求,文章结尾与开头巧妙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扎实的写作功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似乎有身边找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人文胜地……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
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中燃烧。
于是,我们总是期盼远方,充满放飞心灵的渴望。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的一段话。
认真阅读这段材料,整体把握其思想态度,特别要抓住“远方、梦想、归宿、放飞心灵”等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内涵,并加以归纳整合。
作文立意可以是为理想而奋斗,永不言弃;可以是摒弃一切世俗杂念,淡泊名利,让心灵永远恬淡宁静;可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敢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放飞心灵,开拓创新,铸就人生新辉煌……
放飞心灵
周 涛
“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曾经被歌中所传达的信念深深感动,浮躁的心被它安抚平静,受伤的心灵与那双翅膀一起飞向天空。
当一颗心刻下的只是失望的伤痕,当一朵朵怒放的鲜花渐渐萎缩,当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转眼苍老了轮廓,当身心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疲惫……这时我们不妨给自己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自由翱翔、自由呼吸。
这时,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人生其实暗含着美丽。
放飞心灵,是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是李白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洒脱;是陆游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气;更是岳飞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
也许你没有陶渊明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你可以拥有名利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让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驰骋于梦想的草原,你将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
放飞心灵,你可以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一路收藏露珠的点点滴滴;你可以散步在柔软的沙滩上,一路捡起海贝的零零星星;你亦可以在万籁俱寂的夜空下看那流星划过,许愿的瞬间便是永恒……太多太多的事可以做,太多太多的路可以走,太多太多的方式可以选择。
放飞心灵,不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不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也不需要冥思苦想。
你只需独倚窗边,尽情聆听雨点敲窗的美妙的韵律,品味人生意义的永恒。
这时的你没有世俗的纷扰,不必为琐事所累,这一刻你的心灵早已展翅飞翔在那梦的天空!
黄沙吹落了岁月的沧桑,驼铃依旧响在游子的心头。
但吹落的是泪的苦涩,是心的犹豫,而驼铃荡出的是涤净的心灵!
[名师点评] 本文主旨鲜明,文采斐然,字里行间激情洋溢。
从行文的艺术性来说,本文开头很好地运用了“以诗歌美句入题”的开篇法,结尾的议论抒怀毫不空洞浮泛,富有诗意,意味隽永,令人心潮激荡。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有一次,季羡林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当主持人请教他,青年人如何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德修养时,季羡林先生回答说: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径可走。
以我之见,学会聆听当是最好的选择。
”听了季羡林先生的话,在场的人无不鼓掌称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呢?
请以“聆听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给定导言材料的新型命题作文。
首先,审读导言材料,特别是抓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一段话,准确立意。
第二,审读作文题目,“聆听”就是仔细、诚心诚意地倾听教诲,倾听哲理启迪;“聆听的魅力”就是要讨论学会聆听对于人生进步、情操提升的意义和妙用。
聆听的魅力
卢晓娜
抚一曲高山流水,聆听花开花落;奏一曲泉月如殇,聆听雁过留声;颂一首三月梅影,聆听竹韵清香;吟一首拓荒之歌,聆听大漠驼铃。
聆听有着怎样的魅力?
聆听又有何等妙用?
朋友,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因为聆听,我们可以感受自然的那份惬意;因为聆听,我们可以体味自然的那份优雅;因为聆听,生命的四时便有了令人心动的异彩。
春花烂漫
春季,于田野之间,听万物复苏的声音。
当冰雪逐渐消融,当小草开始抽出嫩芽,当风儿吹过村边的树林飒飒作响,当鸟儿开始喳喳欢唱,当春季的花朵开始绽放,当新的一年的时针开始铮铮驱动,时光不停地流走……这一切的一切,这来自上帝的清音在洗涤和陶冶着人世间的一切。
你只要用心聆听,便会听出细腻,温柔,几分清丽,更有那新芽悸动、春花傲寒的不可压抑的生机和顽强。
夏舞妖娆
夏季,于山野水乡的青石板小路上,踏碎黎明的寂静,聆听溪水铺成的荷塘。
一声声蛙鸣晨曲,为荷塘展开了美丽的画图: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朋友,学会聆听,学会用心去聆听,你会听到荷塘上红蜻蜓的激情萌动,会听到红鱼白藕蚌蛤的和谐,更会听出荷花摇曳它的裙摆,张扬着的青春活力与风采。
秋雨淅沥
秋季,于故园的窗前,听雨滴缠缠绵绵辗转于耳畔。
在这样一个萧索的季节,学会聆听,听秋雨,听雁过,听花残,听秋风,你会听出一种忧伤,一种感慨,一种遭遇挫折的泪眼婆娑。
然而,当泪水风干之后,你会听出万物再度蓬勃奋发的希望。
你看,雁阵排空,魂系着远方;你瞧,金菊斗寒,演绎着勇敢者的刚强。
冬雪纷飞
冬季,于校园楼宇,聆听窗外雪花纷飞的声音。
蓦然回首,于冬雪深处,你会听到冬特别的韵律和情调。
虽严寒而凝重,虽沉寂而淡泊、宁静。
因为有了冬雪沉重的呼吸,浮躁的尘埃将被滤去,一份成熟,一份睿智,将从冬雪的深处溢出,生长在人们的心灵。
你再凝神谛听,大漠驼铃,叮当作响,稳稳重重,那是人在旅途的开拓前行。
学会聆听,用心的耳麦去聆听,聆听自然,聆听四季,聆听人生的节拍和韵律。
[名师点评] 本文以诗歌及设问手法,巧妙地切入文题“聆听的魅力”。
文章主体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幅画面,融情于景,意蕴深邃。
文章结尾又以富含意境美的佳句与开头巧妙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天成,不愧为抒情散文之佳作。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确是山,看水确是水。
这就是说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然而,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于对事物的认知经常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可是随着时光的流转,经过曲折和磨难,人会把自己提升到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洞察世间万事万物的内涵。
你是否有这样的生命体验?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
与一般新材料作文不同的是,这里的材料是一段富含哲理的话,其内涵限定了考生作文的基本观点。
因此,从审题立意方面来说,考生要把握住“人生三重境界”的哲理内涵,并据此立意。
另外,考生还要特别注意作文要求,此文只能写记叙文,且文体特征要鲜明。
父爱的品读
王晓东
坐在宿舍窗前,凉风袭来,我不由地打了个冷颤。
起身关窗户,几滴冷雨打在脸上,也打在了我的心上,勾起了我的回忆……
从我记事起就觉得父亲不善言谈。
夏日里,邻居们坐在一起聊天,他也只是在一旁听着,说到精彩处,有的只是他那憨实的笑声。
母亲体弱多病,屋里屋外的活父亲一人承担下来,他心疼我,关爱我,我也打心眼里深爱着他。
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父亲又经常出门做瓦工,无暇管教我。
我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不久我的学习成绩都“大红灯笼高高挂”。
有时候,父亲问我的学习情况,我听得不耐烦了,就会冲他吼道:
“你是大忙人,我的事你少管!
”父亲脸上的青筋已是横纵分明,他想拿起瓦刀拍我的屁股,可又不舍得,气哼哼地摔门出去了。
我隐隐地觉得,我和父亲的感情有了不可磨灭的裂痕。
直到有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出去打工,临走前嘱咐我照看好母亲,我没理他,走开了。
他走后没多久,村上的小朋友到家里来找我去网吧玩。
天都黑了,我才回家,却发现母亲没在床上。
心急如焚的我四处寻找母亲,这时邻居找到我,告诉我说母亲发病住院了。
我给父亲打了电话,父亲急急火火地回来了。
父亲走进病房,一脸怒气地把我拉出病房。
来到走廊尽头,说:
“叫你照看好你母亲,你跑哪里去了?
要不是隔壁家的杨大妈来我们家借东西,刚巧发现你母亲掉下床的话,你恐怕再也见不着你母亲了!
”我没有说话,只是从鼻孔中发出一声“哼”,父亲愣怔了一下,突然抡起手掌打在我的脸上,我捂住脸颊双眼狠狠地瞪着他,心里一阵发酸,哇哇地哭着跑开了。
我跑出了乡卫生院,没想到迎接我的竟是一辆惊奔的马车。
我一下子吓呆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追我出来的父亲奋不顾身地迎着烈马奔去,奇迹般地一把抓住了奔马的笼头。
惊马被制服了,我得救了,而父亲却被烈马踩伤了脚。
然而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伤痛,反倒蹒跚着来到我面前,慢慢蹲下,伸出他那粗糙的双手,轻柔地抚摩着我的脸,问我伤着没有。
我呆呆地望着他的脸,半晌说不出话来——我被父亲英勇无畏的大爱深深感动了。
想想我对父亲的态度,再想想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为了母亲,也为了这个家,他付出得太多,太多了……泪水再次掉了出来,那是悔恨的泪,它掉进我灵魂深处,冲刷了我的心灵……
凉风习习,回首往事,我的脸颊犹能感受到父亲的大巴掌所留下的亲切与隐痛。
而在这微微的伤痛中,虽有些许的苦涩,却更有父亲无言的关爱,有我心灵深处溢出的成长的甜蜜。
父爱的品读——世间最珍贵的人生体验!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可取之处在于:
第一是文题亮丽;第二是开头富有文采,营造意境,引人入胜;第三是后半部分增添了“父亲舍身拦惊马”的情节,并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议论、抒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八、请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以“修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 “修养”是一个传统话题,每一位考生对此都不会陌生。
然而要写得出彩,必须深入体悟“修养”的内涵、外延。
考生若能站在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度,站在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讨论加强人文修养、品德情操修养的意义,能使文章立意高远。
另外,试题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且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考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十四篇素材 高考 语文 材料 作文 指导 训练 范文 十四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