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624070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81KB
广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docx
《广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
广西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
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
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
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
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
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其审美价值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铁厨子
徐国平
早先,老家办婚宴,大都请来三五乡厨,在自家搭棚筑灶,将桌椅当院摆开。
宾客围桌而坐,乡厨操锅挥勺,帮工穿梭上菜。
酒菜飘香四溢,满院人声鼎沸。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宾客们咂嘴剔牙,谈论最多的是乡厨的厨艺。
当时,大多人家的日子,本就过得窘迫,再办喜宴,往往捉襟见肘。
加上菜样单一,能在有限的荤腥中,做出丰盛可口的宴席,确实要看厨子的手段。
其中,对铁厨子的赞誉最多。
铁厨子不是本地人,左腿有残疾。
据说,两三岁时,患了幼儿瘫,遭家人遗弃。
幸好,被铁厨师发现,见其可怜抱回家中。
铁厨师是省城一家大酒店的大厨,镂月裁云,厨艺绝伦。
只是,夫人一直没有生育。
见铁厨子身有残疾,夫人嫌弃无比,铁厨师却视如己出,细心抚养。
后来,铁厨师告老返乡,在我们老家落户。
铁厨师是个热心肠,老家谁办喜宴,一请就到,毫无架子。
铁厨子年过十五,也没上学。
养母贪吃懒做,游手好闲。
铁厨子在家挑水劈柴,烧火做饭,稍有怠慢,便遭打骂。
铁厨子只有忍气吞声。
好在,铁厨师开始传授铁厨子手艺了。
铁厨师说,一个厨师首先离不开一手好刀法。
铁厨子自知身残,立志苦练,很快,操刀娴熟自如,萝卜或土豆切过后,均细如发丝,竟能穿针而过。
铁厨师言传身教,每道菜的炮制,作料,火候等工序,铁厨子都心领神会。
一次,铁厨师偶染风寒,卧床在家。
村前一户办婚宴,见铁厨师去不了,主家焦急万分。
铁厨子一旁,闷声说了句,爹,您若放心,俺去!
铁厨子到了主家,问清几桌宴席,备好菜和作料,然后,不慌不忙地吩咐几个帮厨,切剁蒸炸。
婚宴开席,菜肴一一上桌,宾客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铁厨子听后,方才坐下喝了一杯热茶。
这时,主家慌慌张张跑来,说新媳妇的娘家人要留下闹洞房,晚上又多添了两桌酒席。
主家事先没有准备。
铁厨子先稳下主家,问,家中有啥多余的菜?
主家一脸无奈地说,只有萝卜。
铁厨子沉思片刻,慢条斯理地说,把萝卜准备好。
主家疑惑不安。
到了晚上,铁厨子还真就鼓捣出两桌花样不一、清香扑鼻的菜肴。
满桌宾客,风卷残云,吃罢,竟没品出满桌的菜料全是萝卜。
事后,主家感激万分。
回到家,铁厨师问起,铁厨子说,客人中午饱餐荤腥,晚上的口味自然偏喜清淡,所以蒙混过关。
铁厨师闻罢,连连点头,说,你可独挑大梁了。
铁厨子一宴成名。
铁厨师病逝后,养母赶铁厨子空身出门。
铁厨子四处漂荡做起乡厨。
其间,他推陈出新,精心搭配,那些平常不过的菜肴,一经他妙手偶得,花样奇出,余香满口。
后来,各色酒店大量涌现。
老家的婚宴开始到酒店举办了。
铁厨子的养母也开了一家铁家酒店。
并费尽周折找来铁厨子做主厨。
铁厨子很不情愿。
可养母说,我这把年纪,酒店干好了,将来还不是你的?
等攒下钱,为娘再给你挑个漂亮的服务员做媳妇。
铁厨子不再推辞,尽心帮养母经营酒店。
很快,生意火爆,吃客如云。
只是,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
铁厨子掌勺时,一瞟油的颜色,撩起一闻,把炒锅一扔,喊来养母,这油不地道!
养母却满不在乎,管它啥油,能做菜就中。
铁厨子一脸不悦,吼道,菜是俺做的,这样做会砸了俺的招牌,俺不干!
养母气急败坏,指着铁厨子骂道,你个白眼狼,要不是老娘当初养你,你早饿死街头了。
铁厨子没再言语,一摔围裙,离开酒店。
铁厨子去了一家小酒馆,虽薪水少些,可铁厨子有个条件,必须货真价实。
一次,有人在小酒馆设宴。
正巧,席间有一位省城大饭店的董事长,品味后,连声称赞,没想到这么小的酒馆,能吃到这么上乘的美味。
非让老板唤来铁厨子,说几日后是其母亲的寿辰,重金请他去做主厨。
铁厨子连声推辞,都是一些乡野粗菜,上不了大席。
董事长遂道出实情,说其家母胃口不好,佳肴吃遍无数,总提不起食欲。
铁厨子最终应允,说,冲您这份孝心,俺不妨一试。
寿宴那日,铁厨子精心烹制,菜肴油而不腻,清爽可口。
董事长的母亲果然食指大动。
特别是最后端上的寿桃,更是令她胃口大开,连声说这么些年,这是吃得最可口的一顿饭。
董事长问起寿桃的配料,铁厨子直言相告,无非一些杂面加豆腐渣,精心搭配蒸制而成。
你想想,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有吃腻的时候。
董事长恍然大悟,出高薪欲聘铁厨子为私家厨师。
铁厨子婉言谢绝,说,你有老母孝敬,俺也有老娘需人伺候。
原来,铁厨子养母的酒店,终因偷用地沟油被查封。
养母惊恐之下,中风偏瘫。
铁厨子默默地来到养母身边,端屎端尿,昼夜伺候。
养母羞愧难当,呜呜落泪。
铁厨子一边擦泪,一边劝慰,生恩不如养恩重,俺就是你的亲儿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曲折,并讲究铺垫和伏笔,如“养母为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为下文养母酒店被查封,中风偏瘫做铺垫。
B.小说一开头写“宾客们咂嘴剔牙,谈论最多的是乡厨的厨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
C.小说中两次详写了铁厨子谢绝董事长的重金聘请,这既为下文写铁厨子孝顺养母做铺垫,也突出了小说主题。
D.小说采用设置悬念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泼、华丽、自然、流畅。
描述了铁厨子的成长故事,表现了铁厨子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
5.小说中“铁厨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课内文本阅读(18分)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段文字,回答6-8题(9分)
①我已经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
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6.在第①段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竟至 竟会 竟能
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竟至 竟能
D.竟能 竟会 竟至
7.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3分)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8.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0题(9分)
①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包身工》)
9.请简要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4分)
10.请简要赏析第②段文字。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2题(6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4题(10分)
唐颜真卿,杲卿弟也。
任平原太守。
禄山乱,起兵讨贼,诸郡皆应。
讨贼有功,迁刑部尚书,乃为卢杞所恶。
德宗建中四年,值李希烈谋逆,陷汝州,至是,上问计于杞。
杞对曰:
“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
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
”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
至许,欲宣诏旨,希烈使养子千余环绕谩骂,拔刃拟之,真卿色不变。
希烈麾众令退,馆而礼之。
令朱滔各遣使诣希烈,劝进,召真卿示之曰:
“四王[注]见推,不谋而同,无所自容也。
”真卿曰:
“此乃四凶,何谓四王?
”希烈不悦,掘坎于庭,云欲坑之。
真卿怡然对希烈曰:
“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哉!
”希烈乃谢之。
真卿后自缢,死贼中。
位太师,封鲁郡公,谥文忠。
――选自《劝忍百箴》
注:
四王:
安禄山谋反时四个叛乱的王。
1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真卿讨贼有功,因为被卢杞所嫉恨而被贬为刑部尚书。
B.卢杞推崇颜真卿,力荐他去宣慰,是为嫉妒心所驱使。
C.朱滔派遣使者召见真卿,表示攻唐是迫不得已。
D.希烈谋逆叛唐,但被颜真卿的忠肝义胆所感动,不忍杀死真卿。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
(4分)
(2)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5.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16.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广阔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这一问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博大情怀。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营造出悄然离别的宁静氛围。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两句,描写出了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民风淳朴的情景。
四、文化常识与语言运用(22分)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B.戴望舒,现代诗人,因代表作《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艾青,原名蒋海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作者第一次用“艾青”作笔名发表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
C.报告文学是一种记叙性的文学体裁,它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既具有真实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通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大卫,是个遗腹子。
母亲死后,大卫找到唯一的亲人姨婆,在姨婆的培养下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画家。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撕杀提要钩玄宫阙风云变幻
B.偏袒妄自菲薄屠戮嘉言懿行
C.骷髅奋笔急书翌年越俎代庖
D.焦灼衣衫褴褛婆娑起成转合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论文抄袭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②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④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⑤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⑥我们同时拾起同一片秋叶,愕然地抬头看着对方:
两只手都握着枫叶的一端,好似都对那片枫叶情有独钟。
A.①④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②⑤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B.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太阳能与风能①,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
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4分)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1)春节联:
(2)端午节联: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原始森林中迷了路,几乎陷入绝境。
队里的老教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他临去世前,拿出一个小木箱,郑重嘱托:
“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它交给科学院。
”老教授去世了,考察队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森林。
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原来里面是一些小石块。
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请以“人性的光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D(根据“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可知,“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味”错误。
)
2.A(分析不全面,目的应该是阐述“知音”内涵的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朗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3.D(A“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生活中”的。
B曲解文意,“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错,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并没有在程度上进行比较。
C“审美价值不高”错误,可以据“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来判断。
)
4.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B项“同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错误,文章开头对宾客的表述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对铁厨子的描写,并无“悲凉的气氛”。
C项“两次详写了铁厨子谢绝董事长的重金聘请”表述错误。
D项,小说采用的是叙述性的语言,文章“朴实”,而不是“欢快活泼、华丽”。
5.
(1)聪慧善学。
立志苦练,操刀娴熟自如,将萝卜、土豆切得细如发丝;用萝卜做出两桌花样不同的宴席,宾客吃过竟浑然不知。
(2)刚毅正直。
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使用地沟油,铁厨子严词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语文 上学 期中考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