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选择题.docx
- 文档编号:6614031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5.18KB
马哲选择题.docx
《马哲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选择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
(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
(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
(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
(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
(B)
6.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
(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
(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
(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答案:
(C)
10.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
答案:
(A)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
(B)
12.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
(D)
13.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
(C)
14.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答案:
(B)
l5.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答案:
(D)
16.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答案:
(C)
17.“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绝对的意义。
”这里讲的“有
限的范围内”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答案:
(D)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答案:
(A)
19.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答案:
(A)
2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D.归纳演绎方法
答案:
(C)
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案:
(C)
22.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
(D)
2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D.相对主义的
答案:
(D)
24.中国古代哲学提出:
“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案:
(B)
2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答案:
(C)
26.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答案:
(C)
2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
(B)
2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B.知难行易
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D.因知以进行
答案:
(C)
2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
(C)
3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D.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答案:
(C)
31.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答案:
(D)
3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
(B)
33.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阶级性B.客观性
C.主观性D.相对性
答案:
(B)
34.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答案:
(D)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答案:
(D)3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答案:
(D)
3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
(A)
3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答案:
(C)
3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
C.国家D.军队
答案:
(B)
40.在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B.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
C.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D.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关系
答案:
(A)
41.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答案:
(C)
42.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答案:
(D)
4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答案:
(C)
4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答案:
(C)
4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的性质B.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性质
c.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答案:
(C)
46.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答案:
(A)
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答案:
(D)
48.“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机械观点D.历史辩证法观点
答案:
(B)
4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案:
(B)
50.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答案:
(A)
51.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答案:
(D)
52.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I具和目的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答案:
(A)
53.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系中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天人关系B.名实关系
C.理气关系D.形神关系
E.知行关系
答案:
(ABCDE)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D.“心外无物”
E.道生万物
答案:
(BCE)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答案:
(A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它是“科学之科学”
B.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C.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D.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E.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答案:
(BCDE)
5.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流派是
A.人本主义B.结构主义
C.科学主义D.存在主义
E.西方马克思主义
答案:
(AC)
6.人类世界在内容上是指
A.人化自然B.人类社会
C.劳动D.人的对象世界
E.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
答案:
(ABDE)
7.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是
A.实践决策B.实践目标的制定
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D.实践结果的检验。
E.使用劳动工具
答案:
(ABCD)
8,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表现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E.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性
答案:
(ABDE)
9.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E.人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答案:
(ABCDE)
10.下列各项对无限的含义正确理解的是
A.无限大B.无限小
C.在有限之外D.在有限之中
E.对有限的超越
答案:
(ABDE)
11.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的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E.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答案:
(CD)12.下列成语和常用语说明意识能动作用的是
A.胸有成竹B.守株待兔C.料事如神
D.运筹帷幄E.画饼充饥
答案:
(ACD)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答案:
(BDE)
14.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的两大优良传统是
A.天人合一观B.知行统一观
C.形神统一观D.整体观
E.矛盾观
答案:
(DE)
1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答案:
(ABD)
1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天地变化,二端而已”B.“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C.“吁炎吹冷,交错而动”D.“万物莫不有对”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答案:
(ABCDE)
17.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在任何情况下原因和结果的区分都是不确定的
C.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E.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答案:
(ACE)
18.具体分析事物的可能性时需区分
A.可能和不可能
B.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C.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D.不同程度的可能
E.真实的可能和虚假的可能
答案:
(ABCD)
19.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A.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客体是客观的D.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E.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答案:
(ABCDE)
20.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E.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答案:
(ABCD)
21.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D.在人的头脑中直接产生出一个物质世界
E.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答案:
(ABC)
22.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重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重构是指
A.与客体相符合的选择、重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重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
答案:
(ABDE)
23.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
A.“行而后知”
B.“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C.“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D.“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E.“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答案:
(ABCE)
24.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答案:
(BC)
25.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E.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答案:
(ABCD)
2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知先行后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D.知行终始不相离
E.知之不若行知
答案:
(CDE)
27.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E.真理本身包括着错误
答案:
(BCD)
2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句话在真理观上认为
A.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
C.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
D.真理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
E.真理是发展的,不是凝固的
答案:
(BC)
29.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强调客体尺度,价值强调主体尺度
B.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C.凡真理都是有价值的
D.凡是有价值的都具有真理性
E.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
答案:
(ABCE)
30.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E.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答案:
(BDE)
31.一位科学家说: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痕迹。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JY〗
答案:
(CDE)
32.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答案:
(DE)
3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E.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
答案:
(ABCDE)
34.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答案:
(ABCDE)
35.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于它所适应的
A.人类文明程度B.社会阶级利益
c.社会生产力状况D.社会经济制度性质
E.科学技术水平
答案:
(BD)
3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E.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答案:
(BC)
37.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
B.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习惯来起作用.
C.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
E.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
(ABCE)
38.文化是指
A.观念体系B.自然的人化
C.纯粹的精神现象D.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
E.一种符号
答案:
(ABD)
39.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能抹煞历史的客观性,因为
A.人的活动受社会条件制约
B.人的活动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
C.人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制约
D.人的活动不能改变客观条件
E.人的活动受物质生产力制约
答案:
(ACE)
40.“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
的”。
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答案:
(ABD)
41.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
(BCD)
4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同步变化
B.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迟早变化
C.经济基础部分发生变化,上层建筑也要部分变化
D.经济基础全部发生变化,上层建筑也要全部变化
E.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是一个过程
答案:
(BCDE)
43.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E.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
(CD)
44.有人说:
“世界历史好比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