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海珠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6612270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55KB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海珠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docx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海珠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海珠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事业单位考试海珠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
请在每道题列出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并将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共80题,每题0.8分,满分64分)
1.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意报告提出的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关于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主要预期目标。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B.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C.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D.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同步
2.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关于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
B.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C.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单设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D.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3.2013年1月9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作为根本任务。
A.立德树人B.教育改革
C.促进教育公平D.推进教育现代化
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中的“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告诉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
A.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充分利用关键期,采取积极地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C.认真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现象,找出症结所在
D.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规律,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陈老师是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她发现班上的王冰经常随地吐痰,于是陈老师把王冰叫到了办公室,想告诉王冰随地吐痰的错误和危害,使王冰改变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但王冰告诉陈老师,“我也知道这样做事不对的,但有时候我就是忍不住。
”基于上述情况,陈老师应从()入手对王冰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下列教学程序中,符合发展学习教学模式的是()
A.注意材料—建立联系—反复练习—反馈
B.创设问题情境—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C.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D.展开例证—概念的初步确认—概念的两次确认—概念获得验证
7.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胀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发展地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B.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8.沈老师是一名教师,深受学生喜爱。
当班级中的学生在某次测验中取得进步和好成绩时,她都会予以表扬和奖励,沈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
9.某学生在记忆圆周率“3.1415926535”时,将其编成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该学生在这里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
10.老师们发现,学习完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文字母,很多学生都容易把二者的发音和书写混淆,这是一种()。
A.正迁移B.逆向迁移C.负迁移D.垂直迁移
11.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是()
学会独立、发现潜能B.学会预防、提高素质
C.学会释放、保持快乐D.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12.洪老师在导入《三国鼎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谜语,“凿壁偷光,打一人名”,再由谜底“孔明”引入三国历史的学习,洪老师所用的课文导入方法是()。
A.设疑导入B.趣味导入C.直观导入D.情境导入
13.维持课堂纪律对保障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下列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中,不适宜的是()
A.由教师建立严格的课堂规则,并强制实施
B.做好课堂监控,运用积极地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控
C.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
D.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4.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下列做法中,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是()
A.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
B.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
C.推销练习册、习题集等教育资料
D.接收具有接受普遍教育能力的残疾人
15.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下列符合新课程资源观的是()
A.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B.认为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对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
C.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成功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
D.更多地关注“显课程”,避免潜课程因素的影响
《专业知识部分》
单项选择每题1.2分,多项选择每题2.3分共10题,判断题每题1分共20题
涉及的知识都比较基础,范围也很广:
拼音,错别字,关联词的使用,句子排序,诗词按年代排序,诗词鉴赏(朗读情感色彩和诗词内容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病句,俗语、成语、最恰当的词的使用,标点符号。
其中一篇文言文阅读,两篇现代文阅读,每篇文章下面五道题目。
《荷花之谜》对这篇阅读的问题作出了一些变动,使其成为单项选择的题目。
荷花之谜
荷花之谜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
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
不是。
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
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
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褒鲜艳色彩。
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
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
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
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
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
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
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
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文中说到“荷花效应”。
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请一一概括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位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答】:
()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由于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
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地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
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
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反之,本来不是神童,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
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
爱因斯坦渎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
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诡的理论基础。
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
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
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了4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
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
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
狄更斯曾说: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
”巴尔扎克说:
“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
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
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
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4、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
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5、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事业单位 考试 小学语文 教师 招聘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