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孔子拜师3.docx
- 文档编号:6610196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30KB
17 孔子拜师3.docx
《17 孔子拜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 孔子拜师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孔子拜师3
17孔子拜师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
“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建议
1.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
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
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
纳:
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
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
佩带,敬佩,王佩。
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
如,“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
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3.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提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写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一定困难,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
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
可以在布置预习时建议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阅读这段文字。
阅读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
4.理解重点词句。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
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可以查字典,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
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
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
“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以下几个句子对学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帮助,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里,可以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
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教学时,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
学生读最后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孔子、老子作一下简单评价。
5.课后的三个题目,是从朗读、交流阅读感受和积累语言三个方面来提示的。
朗读的题目,提出了关于朗读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深人体会课文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的人物性格和品德。
交流阅读感受的题目,主要内容是对两个主人公孔子和老子的印象和看法,为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提供交流机会。
课文对孔子的描写比较具体,从几个方面表现出孔子的高尚品行;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学生也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及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品行。
在交流时,要尽量避免脱离课文空谈感受,应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交流。
抄写句子题目的要求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抄写哪些句子。
如果时间允许,抄写后可以安排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要抄写这些句子,在交流中领会这些词句表达的妙处。
6.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列举了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
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求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安排学生继续搜集、背诵一些孔子的名句。
这几句话,学生读读背背即可,教师不必讲解。
学生如有疑问、有兴趣,也可以稍加指点。
7.综合性学习建议。
这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
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各族风土民情等;民族艺术,有各种门类的戏剧、园林建筑、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如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等,都可以纳入学生了解的范围。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起,充分利用适合学生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
开展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如,查阅图书、图像或音像资料,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搜集或制作实物。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如,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
在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时间安排。
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
老师对制定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18盘古开天地
一、教材简说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建议
1.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数量较多,要抓住重点进行指导。
对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一分,哪些是已经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哪些是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记住它?
交流时,可以把几个字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指导。
如,“猛、肢、肌、辽、液”都是形声字,声旁和字的读音有一定关系,是比较容易识记的。
“丈、宗”可以通过熟字“仗、踪”或组词的方法来识记,“逐”也可以借助认识的汉字如“家”迁移识记。
另外,课文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多音字“倒”,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方法体会三声和四声用法的不同。
“血”字的读音是四声,不是三声,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要求写的字,教师要抓住难点进行指导。
如,“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
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写字的指导可以与抄写词语和句子的练习结合起来。
3.可以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细致品读,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件事写清楚的。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为学生复述打下基础。
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丰富想象。
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
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
刚开始练习时,可以降低要求,就内容和顺序做一些提示。
如,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就容易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
让学生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
也可以用给画面配音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复述,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还可以建议学生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4.在用心品读、细致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些意思相反的词,用来描写天地的变化,文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作了引导。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在细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体会体会,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四自然段中,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得很具体。
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变成了世界上的万物。
对地球万物的描写,较多地使用了形容词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恰当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这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注意,并抄写下来。
5.课后的题目,分别是从朗读、复述和积累词语三个角度提出的。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并不是反对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反对的是背诵课文。
如能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自己的复述中,还应该表扬、鼓励。
这样可以在运用中加强对词句的理解。
可以提示学生按照“盘古醒后一天地分开后一盘古倒下后”的顺序进行复述。
6.建议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班里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主要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赵州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它优美的造型和非常实用的设计让世人赞叹。
课文主要从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等方面写了桥设计上的特点。
作者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悟语言描写的特色,积累语言;二是要学生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本课重点】:
课文对赵州桥各部分的设计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让学生认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难点】:
怎样理解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教学难点。
【应知应会】
1.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参加”、“而且”造句。
3.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重点难点例析】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是用它的具体长度和宽度来说明的。
“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是对桥宽的描写和进一步说明。
接着介绍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
1.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然后说明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
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个长句子。
“既……又……”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点:
一是坚固,二是节省石料。
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
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重、难点突破】
1、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多读多想,在自读中动脑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应当由学生主动思考后提出,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研究,而不要由教师提问,讲解。
还可以让学生注意收集资料,把赵州桥与一般的桥相比较,从而体会赵州桥的设计特色。
2、理清思路、认识特点。
理清思路认识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独特和美观等特点。
写桥的雄伟,运用了几个数字,应启发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写桥的独特设计,主要是抓住桥洞的特点来描述的。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弄清桥的几个主要特点及作用:
没有桥墩,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4个小桥洞,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理解这个重点句子,要注意两点:
一是句子中的关键词“建桥史”,需要弄明白;二是在这基础上,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1400多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创举”的含义,从而便于对课文最后那段话加以理解。
写桥的美观,课文主要描写了桥面两侧栏杆上精美的图案。
教学时运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手段,结合朗读
、教材简说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
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
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
如,“作坊”是什么意思?
(手工业工场)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
(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7 孔子拜师3 孔子 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