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660609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16KB
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docx
《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足;疑
(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
(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
⑴足;疑;
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2.诗歌鉴赏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含有什么哲理?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
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
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
【答案】
(1)游;时间
(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解析】【分析】
(1)题目“游山西村”紧扣一个“游”字展开写。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所以全诗按照时间推移展开叙述。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学出了农家的美好和热情好客,一个“足”字,是“充足”之意。
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3)“古风存”一句展现出的是对农民美好品质的赞美,突出农民服饰的简单、朴素,据此作答即可。
(4)《游山西村》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诗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包含有困境中蕴涵希望的哲理。
(5)花是红色的,在视觉上,红色的花容易联想到红色的火,所以古人往往用火,明,一类的词来形容。
柳是绿色的,在视觉上,古人把绿,青,黑,归作一类。
明明是一头黑发,古人写作青丝,明明是黑色的鬓角,古人写作绿鬓。
这里就用黑,暗一类的词形容柳。
故答案为:
(1)游;时间
(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主要内容的把握。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展开,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基本能力。
解答的时候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
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
具体技巧有:
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龙钟:
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赏析该词,可以从其表现诗人的神态角度去分析。
该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故园”“泪”“报平安”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⑴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⑵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细细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
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
隐居乡里,布衣终身。
②风溪细细纹:
微风吹拂,水生细纹。
③羹芹:
煮芹为羹。
④田父:
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
⑤细君:
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⑥东皋:
水畔高地。
⑦举趾:
举脚,下田。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D项流露出的不是哀伤之情,而是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2)紧扣“待”字,不是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而是恬淡娴静的生活态度。
故答案为:
⑴D;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
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答案】
(1)赏菊
(2)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
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
(1)从皎然诗中的“东篱菊也黄”和“谁解助茶香”和白居易诗中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知,“九日”这一天还有“赏菊”的习俗。
(2)皎然的诗,诗句“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将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再加之“赏菊”,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
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自喻),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赏菊;
⑵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
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纳能力。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
南宋遗民。
②苹苹:
草木茂盛。
③杨花:
喻身世飘零。
④④杜鹃:
喻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案】
(1)子规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杜鹃”被称为“子规”。
(2)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理解诗词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寂寞亭基”“一川晚照”“听杜鹃”中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惆怅,所以“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这只是表面上的。
并且结合诗人的“南宋遗民”的身份,更可见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
(1)子规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
(2)本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
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
(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答案】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的词语的提取能力。
可从“檐前数片无人扫”中提取“数片”,从“又得书窗一夜明”中提取“一夜明”作为答案。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赏析炼字功夫。
“风卷残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
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
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
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
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故答案为:
(1)“数片”和“一夜明”。
(2)“洗”字表现大风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江面纤尘不染的景象。
“轻”字表现大风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的摆动显得特别轻盈的情景。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_______________。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
B.不脱蓑衣卧月明
C.收篙停棹坐船中
【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
“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答案为: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A
【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足”字写出了山西村农家的好客及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乡俗民事,赞美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D.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解析】【分析】
(1)B项,“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错误,作者没有批判求神拜佛之意。
故选B。
(2)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的哲理。
故答案为:
⑴B
⑵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意,揣摩包含的哲理。
10.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旁批1:
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
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
①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
②泛指站立。
驻立:
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
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
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
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中的疑问。
(2)请补全旁批5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解析】【分析】
(1)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可以看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
落叶、树林、路、荒草。
启示:
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启发我们人生很多事物不能兼得,需要作出选择。
②“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要谨慎,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盲从,有的时候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更能体味生活的乐趣。
③“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是很难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
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一直向前。
故答案为:
⑴(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⑵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
本题抓住语句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作答。
⑵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
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
启示围绕“选择”来答即可。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答案为: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
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将以上内容整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年级 下册 语文 诗歌 鉴赏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