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教案参考模板.docx
- 文档编号:660563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0.80KB
《美学原理》教案参考模板.docx
《《美学原理》教案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教案参考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教案参考模板
《美学原理》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美学原理
教师姓名: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学时/学分:
教学对象:
先修课程:
艺术概论、中外文学史等
二、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
叶朗:
《美学原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
三联书店,1989年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美学原理》课程第一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绪论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六、怎样学习美学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美学学科的性质;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学研究的对象。
(2)美学的学科性质。
(3)怎样学习美学。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基本美学书籍的储备与阅读量,一定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经验。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美学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3)学习美学的意义是什么?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二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一章美是什么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五、美在意象
六、意象的分析
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厘清美与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能够理解美学史中对美的本质的各种争鸣和探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在意象。
(2)意象的分析。
(3)意象照亮一个真实世界。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意象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或艺术接受的经验。
推荐短片《超市夜未眠》,电影《死亡诗社》等。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5/3)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怎样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2)美在意象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差异何在?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三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七、意识与无意识
八、美感与宗教感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态度”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同时了解和辨析与美感相关联的其他各种情绪体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感的体验性和审美态度。
(2)美感与移情。
(3)美感的综合描述。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辨别美感的特殊性,能够就移情等体验做出准确的理论阐释,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美感体验的描述。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5/4)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何为“审美态度”?
与审美态度相对的把握世界的态度是什么?
(2)举例解释何为“移情”。
(3)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是什么?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四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感社会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掌握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风尚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并能够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现象从审美经验的层面做出认知和描述。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3)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丹纳《艺术哲学》;能够对审美趣味等概念做出理解性的阐释和描述;能够从自身审美经验出发对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做出认知和描述。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3/1)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描述你最向往的某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你认为在这个时代形成这种精神和风尚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我们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的局限性体现在何处?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五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四章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然美的发现
四、自然美的意蕴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自然美的性质,厘清与自然美的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同时了解自然美的发现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自然美的性质。
(2)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与自然美相关的书籍或作品,推荐湖畔派诗歌,《瓦尔登湖》等,欣赏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自然美。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1)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自然美是如何产生的?
自然美的本体是什么?
(2)怎样理解《易传》中所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六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五章社会美
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二、人物美
三、日常生活的美
四、民俗风情的美
五、节庆狂欢
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社会美的性质,并能够了解社会美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现,能够懂得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美内容的鉴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2)节庆狂欢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书籍,推荐李渔著《闲情偶寄》,柏桦著《水绘仙侣》;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荷兰画派作品。
推荐影片《午夜巴黎》。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社会美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美的性质是什么?
(2)列举柏拉图、尼采、巴赫金等人对狂欢的基本理论。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七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六章艺术美
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
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六、什么是意境
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艺术美的基本性质,厘清与艺术美的基本性质相关的几个争议性问题;能够理解艺术创造的属性与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理解“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2)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3)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4)什么是“意境”。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理论书籍,能够有一定的艺术作品欣赏和接受的经验;能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判别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懂得分析艺术作品的各层次结构。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5/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如何理解郑板桥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区分?
(2)结合自身审美经验举例说明艺术作品“意蕴层”的丰富多义性。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八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七章科学美;第八章技术美
第七章:
一、大师的论述:
科学美的存在及其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
第八章:
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科学美和技术美的基本属性以及其与艺术美等其他审美领域相比而言的特殊性;能够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获得充分认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
(2)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
(3)日常生活审美化。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对达·芬奇、丢勒、张衡、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成就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对现代工艺设计作品有一定的欣赏经验,并能够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对功能美做出充分理解。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学术背景有所了解。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4)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从美的本体来说,科学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能否统一?
(2)举例说明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
(3)结合自身审美经验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九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三、崇高的文化内涵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优美与崇高这一对审美范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能够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对优美与崇高的审美范畴展开辨析、描述和鉴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2)崇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3)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对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及西方基督教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对典型的优美和崇高风格的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经验。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优美、崇高这两组美学范畴是否可以等同?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十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十章悲剧与喜剧
一、对悲剧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
二、悲剧的本质
三、悲剧的美感
四、中国的悲剧
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和美感内涵,能够了解美学史上对悲剧和喜剧的经典解释,能够了解艺术史上伟大的悲剧和喜剧作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悲剧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
(2)悲剧的本质和美感。
(3)喜剧和喜剧的美感。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艺理论书籍,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的悲剧理论有所了解,阅读经典悲剧、喜剧作品。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1)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以一部希腊悲剧为例,说明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2)悲剧与喜剧的美感差异何在?
怎样理解“含泪的喜剧”?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十一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
二、中国美学中的丑
三、荒诞的文化内涵
四、荒诞的审美特点
五、荒诞感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丑”何以能成为一种审美范畴,丑的审美价值何以体现;理解荒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丑的审美价值。
(2)荒诞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
(3)荒诞感。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中以丑入美的经典作品,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张爱玲《金锁记》,梵高、罗丹的相关作品;阅读和欣赏经典荒诞派作品,如《等待戈多》、卡夫卡、蒙克等相关作品。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1)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丑在西方近代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荒诞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脱离美感的倾向?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十二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第十三章空灵
第十二章:
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
第十三章:
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情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中国传统美学中沉郁、飘逸、空灵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能够根据相关艺术作品对此三种美学风格做出描述和鉴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沉郁和飘逸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2)空灵的文化内涵。
(3)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相关文艺作品,如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歌,张旭的书法,敦煌飞天壁画等。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3/3)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沉郁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你认为中国现代作家中谁的作品是沉郁的风格?
(2)为什么说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十三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美育
一、美育的人文内涵
二、美育的功能
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伴随人的一生
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育的基本内涵和功能,了解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接受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育的功能。
(2)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伴随人的一生。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观察和思考当下主要社会问题,能够将之与美育的问题相结合,能够从自身经验和社会观察认知美育的功能、急迫性和重要性。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3/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美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如何?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十四讲教案
1.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人生境界
一、什么是人生境界
二、人生境界的品位
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四、追求审美的人生
2.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认知人生境界的不同品位,理解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生境界的品位。
(2)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3)追求审美的人生。
4.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反思自己人生中的困顿与问题,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对人生的三个层面做出认知和把握,理解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
推荐蒋勋先生的相关生活美学的讲座。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2.新授(√)3.讨论()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2.实验课()3.实习课()4.上机()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2.讨论(√)3.演示(√)4.参观()5.实验()6.实习作业()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2/2)
9.课堂思考题或习题:
(1)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个品位?
(2)你怎样理解“审美的人生”?
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他()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学原理 美学 原理 教案 参考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