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601929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54KB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答案
【篇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必考课后习题答案_考点】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
(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
1、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国际分工明显,国际两级分化,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规模加速扩展、模式加速创新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2、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
总的说关系是:
⑴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⑵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
⑶世界当前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区域化是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区域化对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第三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
3、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
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第二,主权在民(人民民主)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第三,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第四,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第五,法治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为了贯彻这些原则,西方民主政治一般实行以下几种基本制度:
(1)议会制度:
它是民主的象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
(2)选举制度:
它是民主制度的基石。
(3)政党制度:
它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运转的推动器。
(4)行政制度:
它是民主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司法制度:
它为民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
如何评价:
西方民主制度具有多重的两面性。
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既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其他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主要是一个阶级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选择;既是垄断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也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所承担的广泛的社会职能。
从它无法实现真正完全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看,它是虚伪的,但是就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的具体运作看,这些制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保障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正常运转以及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的安定。
6、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1)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2)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3)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4)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张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本质特征:
其本质是霸权主义
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
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7、西欧、日本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世界格局有怎样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
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
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
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当时,面对中美关系的改善,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
具体内容是:
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多方开展对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
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
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
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
主要表现在:
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而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并且还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把“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为日本今后介入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
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贸合作的协议,但进展缓慢。
西欧的外交主动性
(1)谋求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以欧洲为中心,实现“大欧洲”的融合
(2)致力于构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关系。
(3)改善和加强对华关系
(4)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
(5)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第四章
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政局动荡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政局生活极不稳定,政权频繁更迭,政府如走马灯式更换。
(二)行政不力行政不力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不健全,行政结构松散,行政效能低下,致使中央政府政策、法令无法有效得到贯彻,从而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三)政治独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因素或社会力量的弱小,政治权利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或少数人手上(主要为某一政党或军队)
(四)两极分化政治生活中的两极分化,是指政治生活中人们参与政治的两极分化。
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一部分的社会阶层、集团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阶层或特权阶层;另一方面,一部分社会的中低阶层越来越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除了基本的公民权利外,基本上不涉足政治生活。
(五)政治腐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法治传统,对政治权力很少具有有效的制约,政府官员凭借其所处的职位和手中所掌握的权力、资源,将权力用于私人目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的利益。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济调整与改革
第一,重新强调加强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力争有效地利用外资。
第三,调整公私关系,鼓励发展私人经济和市场经济。
第四,发展多种经济,改变单一制的畸形的经济结构。
4、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有哪些特点?
第五章
2、苏联东欧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原因,曾经历了一个向苏联学习的阶段。
当时,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一定效果。
但这种教条主义的做法造成的消极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经济上,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大大挫伤人民的积极性。
再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
凡此种种原因促使东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原因:
(1)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2)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原因
(3)第二从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国家对苏联主要采取的是围攻、压迫,试图迫使苏联就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了遏制、封锁外,西方势力更着重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后者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教训:
第一,必须确立和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二,要把经济建设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
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
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
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
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
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
第六章
1、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篇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
txt>1、主权国家是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
2、跨国公司是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
3、世界贸易是各国经济联系的纽带
4、国际金融是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5、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是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二、简述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的步骤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操纵国际金融市场(1944.7)
2、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7)
3、马歇尔计划(1947.6.5)
4、实施第四点计划(1949.1对亚非拉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发展
6、建立经济安全网
三、简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
3、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体制与结构不断调整
5、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四、简述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2、引起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
3、引起了国际贸易的变化
4、促进了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五、简述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规律
1、战争成为旧格局与新格局转换的工具或标志
2、国家实力的变化是政治格局转换的基础
3、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
4、国家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六、简述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
3、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4、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5、大国关系深刻调整
七、简述雅尔塔体制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1、对德日作战问题2、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问题3、波兰问题
4、苏联在远东的利益问题5、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影响:
1、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2、防止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战后欧洲相对稳定和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3、确立的国际普遍和平与安全原则,以及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对控制大国军事行动,制约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具有良好地的作用。
4、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5、形成军事上的两极格局和两个军事集团,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的根源
6、保持了不平衡、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国家实际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低位
八、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了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3、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正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1)、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为我国的内外政策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3)、在科学把握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指明了当今世界有待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从而规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九、简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1、政治上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2、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造成贫富悬殊;
3、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
4、安全上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基础上,树立新的安全观
十、简述怎样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发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重要作用
2、坚持不懈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国际新秩序
4、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进行激烈地变革
十一、简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对社会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调整?
1、科技革命极大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3、西方发达国家相互依村关系的加深和经济协调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依托
4、对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掠夺,提供了廉价资源
5、战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了保障
6、国际经济旧秩序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南北经济关系中获得最高利润
7、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调整: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专业化);
企业组织发生变化(趋势是向大小两个极端发展);
企业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宏观调控机制发生变化;
分配制度发生变化(由社会福利变成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十二、简述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江泽民从哪些方面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邓:
1、关于和平与发展两个战略问题的思想2、关于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国际新秩序4、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争端5、关于中国永远不称霸,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6、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7、关于正确处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思想8、关于关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
江:
关于时代主题、关于中国对外政策宗旨、关于世界多极化思想、关于经济全球化、关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关于新安全观、关于世界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思想。
十三、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对的现实难题?
1、周期性经济危机仍困扰着西方国家经济
2、财政赤字连年增大,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3、结构性失业继续存在,就业率增长缓慢
4、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加剧
【篇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7答案】
>1、acd2、c3、b4、c5、c6、bcde7、acd8、abcde9、abcde
10、abc11、ad12、abcde13、abcde14、abcd15、abcde16、abcde
二、名词解释题答案要点
1、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
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
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2、新经济政策
随着形势的变化,1921年3月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决定。
主要内容包括: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缴纳税粮后自由出售自己的产品;在工业、商业领域里推行租让制、租借制,欢迎外国资本家到俄国投资设厂,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一定程度的贸易自由,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及城市居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新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3、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斯大林执政后,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终止执行新经济政策,在苏联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这一基础上,到30年代末,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苏联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936年,在通过的新宪法中,苏联宣布已经建成社会主义,从而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正式形成。
苏联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是苏联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既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适用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
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第一,实行统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二,高度计划化的经济运行模式,不仅对工业实行计划管理,对农业也不例外,强调国民经济的计划性,视指令性计划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准则。
第三,以行政手段为主,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模式,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方式,排斥市场机制。
国家通过颁布政策、法令、决议、指示等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生活。
第四,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长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发展。
2、简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世界 经济 政治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