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必须改课.docx
- 文档编号:6592934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56.67KB
课改必须改课.docx
《课改必须改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必须改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改必须改课
“课改”必须“改课”
推荐语:
这是一篇值得认真阅读的文章,它对“课改”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行了客观分析,对典型“课改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对“课改模式”共性和改革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究,最可贵的是它的许多观点是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对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得出的,前瞻而又现实,深刻而又具体,辩证而又客观。
希望我们的校长、搞业务的同志以及对教改有兴趣的老师仔细读一读,或许它对澄清“课改”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困惑能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杨生)
作者:
李春辉
推进课程改革,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为什么必须“改课”
★如何“改课”
★探讨“改课”的几个问题
★“改课”为什么怎么难
★“改课”一定能成功
一、为什么必须“改课”
1、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
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含义是“课程改革”;另一个含义是“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在国家,学校的责任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为了实施新课程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主阵地。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理想的课程转化成现实的课程。
教学的主力军是谁?
教学要依靠谁?
学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学交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教育改革必须坚定地从课堂改革切入,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为何这一理念难于落实?
主要原因(制约瓶颈)在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学生整天被动应付,上课要专心听老师无休止的讲解,下课要做那些没完没了的作业,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合作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法体现。
换句话说,只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两者是相关联的。
“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好比不剪辫子就是“清朝”,剪了辫子就是“民国”。
课堂教学改革,改的是模式,革的是观念。
“2、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教师备课,上课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笔记,课后做作业,教师批作业”是传统教学的大致流程。
这样的课堂结构在完成教师“教”的任务上是高效的,但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
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
但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
传统课堂的弊端:
⑴这种结构基本的理念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客观上不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如果说学生有所思考,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⑵好学生不听就会,差学生听了也不会,因材施教成为空谈。
⑶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能是被动听讲。
⑷学生学得如何,教师不得而知,教师只能“一刀切”去完成自己“教”的任务。
⑸学生不会时,教师容易埋怨学生,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采取措施。
⑹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完成自己“教”的任务,而不是学生“学”的任务。
⑺学生是学习的旁观者,他们不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⑻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厌学。
⑼容易造成师生对立。
⑽教师高高在上,展示自己,学生失去创造力,只能被动模仿。
我们中小学的大多数课堂,仍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填鸭式和满堂灌为主要特征,并突出表现为“八多八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多少年来,传统教学模式统治着课堂。
如果能使一个死去100年的人复活起来,那么他将惊讶地所看到,现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取代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汽车,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与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学校和教室。
学生照样在教室里静静地听课,教师依然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
学习的天敌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
传统教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无限制地占用学生时间,不利于自主学习。
许多学生上课无心听课、有的干脆睡觉,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是旁观者,他们不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且不承担学习的后果。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那些“后进生”上课睡觉,就是表现好。
有人说:
“你如果在大街上看别人打架,可能回来后也能叙述清楚,但很快就会忘了。
可是自己小时候和谁打过一架,怎么打的,许多人很多年以后都会记得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是参与者。
所以要想学生学习效果好,就要让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学习上也是一样,光听老师讲的记不住,经过反复思考的记得牢。
司机的启示:
生活中我们很佩服司机会认路、会走近路,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原因是司机职责在肩,都是主动的,而乘客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因此,他们不能轻易地找到目的地。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老师就像司机,而学生就像乘客。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中,那只是饲料。
”当越来越多的功利需求冲击人们的心灵,家长望子成龙,教师看重统考排名,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将自己需求转嫁于孩子们身上,我们的孩子便开始去接受很多本该是“鲜花”的“饲料”。
知识原本是美丽的鲜花,学习应该是快乐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却感到无味、无趣、无奈。
许多学生上学后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与折磨,应试的重压已经使人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快乐。
有人说:
现在的学生最不想上的是文化课,最累的是做作业,最怕的是考试,最想的是睡觉。
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与现有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息息相关。
传统教学模式信奉的观念是:
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
学生会做题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老师就拼命讲,学生课后就拼命地做。
管理者们评价教师往往看教师“讲”的如何,所以教师就在“讲”上狠下功夫,教师们在“讲”上乐此不疲。
教师课上讲,课下讲,自习时间还要讲。
于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随之产生。
专家们虽然认为满堂灌不好,强烈呼吁要改变满堂灌的做法。
但是评价教师时又大多用“讲”的标准。
所以满堂灌仍然改变不了。
专家们,包括很多一线教师都意识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消灭满堂灌!
但现实情况是满堂灌仍然占据着课堂!
为了提高教学成绩,管理者们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每一节课都必须有教案,要求教师们认真讲好每一节课,每节课都要抓住重点,对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因为批作业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方法,甚至对重点学生要面批面改。
要提高学习成绩,学生们要认真听每一节课,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的作业,要做各种各样的试卷!
老师们要求学生堂堂清,堂堂清不了就日日清,日日清不了就周周清,周周清不了就月月清,月月清不了就年年清,年年清不了就三年清。
三年到了,学生清不了,可是,已经毕业了。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观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课堂,有五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一是反思“我们的课堂状况”。
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说打住吧,教师说我不累,这就是我们传统课堂,甚至目前不少课堂的真实写照。
二是反思“讲授法”。
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地传递“知识”(实际上知识不能传递,我们能传递的仅仅是有用或无用的信息)。
最大的弊端在于使人厌学。
三是反思“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当学生学习、思考、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被教师用所谓的勤奋讲授无限制地占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变成了学习的旁观者。
四是反思“学生怎样才是学会?
”我们这样认为,学生听懂了就是学会了,会做题就是了不起。
实际上,做题可能只是学习的开始。
只有能够展示思想、观点、方法甚至问题,学以致用,才是学会。
五是反思“我们进行的是什么教育?
”无限制占领学生的时间显然不是素质教育,也不是应试教育,因为即使为了学生应试,也应该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
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大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不仅使学生不会思考,而且使学生连应试的能力也失去了。
这样的教育既非素质教育,也非应试教育,而是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改革的教育。
河南省商丘市第四高中校长、特级教师马廷勋说:
从实际上来看,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折磨教育”!
折磨学生!
折磨家长!
折磨教师!
是什么原因使师生如此的疲惫?
是我们的智慧不够?
还是我们的教师不敬业?
答案是:
可能是这种教学模式有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想提高教学成绩,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班加点!
无限制地加班加点,只能是事倍功半。
这种模式耗尽了教师,也害苦了我们的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先教后学”,学生被动应付,越学越被动,造成厌学辍学。
“满堂灌”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教学方法。
领导为什么要召开会议(特别是安全工作会)?
一是布置工作,二是推卸责任。
有的教师上课事无巨细统统要讲,不讲不放心,心里不踏实;而且不断重复地讲,怕学生记不住。
教学上不求效率,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拼命地灌,反正该讲的我都讲了,学生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是他的事,责任不在于我。
这与领导召开会议有什么不同。
故事:
《父亲的脚后跟》(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黄武雄先生)。
如果教师老是让学生跟在屁股后面,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写什么,学生抄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
长此以往,教师就成了父亲的脚后跟。
山西省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
应试教育在课堂上表现的弊端是次要的,更可怕的是这种为考试而教而学的方式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培养不出创新的人才。
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怎么就没有创新的人才?
深刻地反思后就会知道,我们不是没有创新、杰出人才的苗子,而是我们的教育压制了人才的成长!
现在的高中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变成了监狱,学生是考试的机器。
教学就是灌输,学习就是接受!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学生的知识,总是来源于教师,我们永远培养不出来创新杰出人才!
说得严重一点,我们的学校现在不是在培养学生,而是在压制学生!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教育应远离功利回归本源》
应试教育是极端功利主义的产物。
今天一些地方的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中呈现出日益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
管理者用下指标的办法管教育,看升学率,这个办法简单,但非常功利。
数字的背后,牺牲了多少孩子,丢掉了多少孩子,很少有人关注;有多少孩子陪读,多少孩子在道德、心理层面存在问题,很少有人关注。
办学者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有利于提高分数怎么教,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执行了,全面的课程结构没有了。
从小学就完全对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
这一现象十分可怕。
我们应该回到本源看教育,教育不应该太功利,升学应是教育的一个自然结果。
而不应像现在这样,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
我们的孩子苦得没有道理,苦得没有价值。
张维迎: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9月15日,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
张维迎还说,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
“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满堂灌,本质上反映了教育工作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课改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把学习的责任承担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改革?
因为传统的课堂模式已使我们无路可走!
二、如何“改课”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这里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1)学生观:
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总担心他们这也出错,那也出错,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往往有个误区,以为上课前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所以一定要从头讲起,讲深讲透。
殊不知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已经有了内存。
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
这样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
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来类比我们当前的教学:
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
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老师去带动不可的。
这就恰如那个把汽车绑在马后面的印第安老人一样,他不知道汽车是可以自己运动的。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
我们的儿童,我们的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接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
他们的起点非零,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
所谓本能,是天生而会。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而且这种潜能、天性、本能的存在,对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形成必备的能力和品德来说,不仅是足够的,而且是足以超越的。
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
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创新,是解决以往我们所认为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出路。
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来获得知识。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的天职,就在于成全、调动和发挥这种本能,而非压抑与漠视。
杜威说: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青年和儿童,而是开发儿童和青年与生俱来的潜能!
邓小平解决农民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土地还给农民,同样,解决学生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曾指出:
“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这个难题,换言之,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自己培养自己的问题。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以人为本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看成人,就是对学生要有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按照这样的理解,教育的使命就是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2)教师观:
生命的牧者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助性地位。
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
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
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
有人认为育儿有两件事是最成功的,一件是学会说话,一件是学会走路。
按理说,学会这两件事是十分困难的,可是家长并没有刻意去教,是孩子自己学会的。
当孩子能站立的时候,最笨的妈妈也知道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永远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是学不会走路的。
教师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为什么我们连最笨的妈妈都不如,抱着孩子不放呢?
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教师主要职责是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力。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
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就懒得想。
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3)教学观:
教皈依学(教转化为学)
简单而言,传统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
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
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重复着高耗低效的劳动,学生被看成白纸,老师画什么,它就是什么;学生被当成水桶,老师灌什么,它就装什么;学生有时还被比喻成橡皮泥,老师怎么捏,它就成什么样……
“生本教育”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靠自己,成长靠自己,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展示孩子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孩子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
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
孩子的兴奋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学的能量所在。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郭思乐,什么是教学?
他说: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
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
‘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
‘什么什么?
等于14?
!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母亲教孩子学爬”的启示:
母亲是如何教孩子学爬的呢?
不是做示范动作,在地上爬给孩子看;不是讲爬的动作要领给孩子听;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爬。
而是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面前晃动,引诱他。
这种方法是“导”,不是“教”。
如果我们的教师无限制地占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便会失去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定位为演员的角色,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们就会置身事外,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对所有问题都强调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出现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观点,学生们便不敢再去思考,最终便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他们都愿意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只要他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就有可能成为探索者和发现者!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做事;在于引导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而不是尽情地表演,不是一味地灌输。
要知道知识不是东西,教学也不是传递东西,知识要靠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后自己独立完成建构起来。
我们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腾出展示的舞台,学生们才有可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
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就会压制学生。
我们应该首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鼓励他们去向着目标奋斗,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于相应帮助,他们便能自由邀翔,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他们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
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改变课堂教学流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山西省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
“生源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模式;模式相同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取决于生源。
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课堂改革,彻底改变教学模式。
”
邱学华有篇文章,标题叫《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
他说:
标题上的这句话是用学生的口气说的,意思是请老师不要把现存的结论告诉学生,先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既阐明了尝试教学思想的实质,又揭示了具体操作的方法,一目了然。
所以,我用这句话作为文章的标题。
60年前,我当小学教师时候就已经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了,事实上“以学生为主”已经提了几十年了,为什么学生还“主”不起来呢,毛病究竟出哪里。
毛病出在“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明白了,然后学生再练,似乎这是教师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先讲后练”的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已经处于被动的位置,哪能主动呢。
当时我就萌发异想,既然根子在“先讲后练”,能否反其道而行之,颠倒过来改为“先练后讲”呢?
这就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了。
教师先不讲,让学生先练,就是让学生先试一试。
尝试可以成功,也允许失败。
成功了,说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失败了,再听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效果不是更好吗?
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一上课教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先练,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行为:
1、看到尝试题后,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出来;
2、遇到困难会主动去自学课本,在课本中寻找解答线索;
3、再遇到困难会主动向别人请教;
4、做完尝试题后,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就主动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5、最后会主动要求请教师指点迷津。
以上每步都是学生主动行为,因此“先练后讲”后,才能真正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
所以,从“先讲后练”改变到“先练后讲”会引发课堂教学的根本变化,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教师的角色转换。
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虽然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可这是教育思想的巨大变化,是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
前者强调教师是主宰,是接受性学习;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是尝试性学习,也是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学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
五四运动就开始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近百年来虽经历了许多教学改革,但都是在“先讲后练”的模式下兜圈子,没有能触动根本,学生始终“主”不起来。
如果“先讲后练”不改,我敢说,100年以后学生还是“主”不起来。
这里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必须抓住教学模式这个根本,从“先讲后练”改变到“先练后讲”。
一步走对,全盘皆活。
真所谓:
“试一下,海阔天空”。
在国外,有的提“发现教学法”,有的提“探究教学法”,有的提“研究性学习”等。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提“尝试”更为切合实际,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又经过不断提炼的最基本知识。
如果都要中小学生脱离课本去“发现、探究、研究”出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尝试教学主要是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尝试去解决某一个知识点,仅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去自学课本,或自动向别人请教,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进行正误对比,印象深刻效果好。
另外,提“尝试”,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尝试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