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575934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70.39KB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营垒通常分为一些不同的政党和政治集团。
它们一般都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
为了争夺利润和政治权力,各个垄断财团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经常激化,代表它们利益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工具必然会互相攻讦。
当某一垄断财团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对政府制定的某项政策不满的时候,代表该财团的报纸就会批评政府。
因此,西方新闻界对政府的批评,常常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但是要看到:
第一,这些批评总是以公正的公众批评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却大多是代表报团老板们的观点的批评,它们大多是财团与财团、在野派与在朝派之间的斗争通过新闻工具的反映;第二,这些批评不管如何抨击现任政府和现行政策,西方国家产生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策;第三,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内部调节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资产阶级就可以防止个别集团、个别人物独霸政权,从而把政权置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监督之下,使政府不单为某一个资产阶级集团服务,而能兼顾其他集团的利益。
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对骂和互相拆台,是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制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的形式之一,在这种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下,各个垄断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得到了保障。
除了对政府、总统、高官及政府政策进行有分寸的批评外,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还常有一些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犯罪等社会痼疾的批评。
这些批评可以提请资产阶级政府引起关注,及时解决,树立政府高效为民的形象,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
分享
返回分享首页»
分享
[转载]【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10年真题】
来源:
孙瑞乾的日志
原文地址: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10年真题】作者:
C___athy
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
--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讯息的传送广泛、迅速、连续、公开;其媒介为机械媒介;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具有多、杂、散、匿的特征;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2、反馈
--反馈(feedback)指控制系统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
在传播学中,反馈即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传播学中的反馈概念使人们认识到传播过程不仅是线性的单向流通,而且是双向的信息传输回路。
不仅传播者发出信息,受传者也发出讯息,即发出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
--反馈可以使传播者检验传播效果,并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和未来的传播行为,从而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反馈又是受众意见、需要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受众可以据此更主动、更积极地介入传播过程,主动搜集、利用信息。
3、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人或者组织。
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指编辑、记者、主持人等组织化的个人,也可以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媒介组织。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发布和控制传播内容,因此在传播学中,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为控制分析。
4、控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controlexperiment)是传播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和卡尔•霍夫兰引入传播研究。
--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
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其步骤大体包括:
(1)提出假设;
(2)简化因素模式,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3)控制与实验;(4)统计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情境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可以为不同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接受实验提供完全相同的情境。
但人为因素强,难以创作同现实生活完全相同的情境,结论必有误差。
5、编码
--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编码活动一方面受编码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创新扩散模式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有:
(1)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
(2)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
其中,大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阶段更为有力,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对于早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重要。
(3)大众传播在过程早期比后期更有影响。
传播的过程,通常呈S曲线,采用开始时很慢,扩大至一半时加快,当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
这一过程所需时间,依新事物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而各异,也与个人的特性相关。
(5)按采用时间先后,可以把社会成员分为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迟钝者五种类型。
同时,同一新事物在不同社会被采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一般而言,现代社会规范比传统社会规范更有利于创新的扩散。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为: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这个公式是由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对。
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
--施拉姆指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充分满足需要又能方便快捷获取的传播途径。
--这就要求传播者在提供受众所需信息的同时,必须关注受众和选择者的需要和习惯,尽可能提高传播途径的便捷性与易得性。
三、论述题(共40分)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可以分为哪些部分?
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15分)
【答题思路:
(1)首先概述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2)具体分析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四个部分:
一是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即人类传播史,指出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是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传播的不同类型;
三是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这是对传播本体的微观研究;
四是人类传播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这是对传播本体的宏观研究;
(3)综合上述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 【总论P28】
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类型。
(25分)
【答题思路:
(1) 传播的含义:
首先从辞源学角度,交待“传播”和“communication”的辞源含义;
其次,列举介绍传播学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对“传播”的不同定义,大体包括四类定义:
一是强调“共享”,二是强调“互动与关系”,三是强调“符号”,四是强调“劝服与影响”;最后评论总结上述各类定义,给出一个普遍意义得传播定义,即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2)研究类型:
首先介绍传播类型的四分法,进而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几大领域: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并简要阐述各研究类型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看法,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
】
2000年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符号
--符号(sign)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它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CaseStudy)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传播学者怀特最先在传播研究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对“把关人”进行了研究。
--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个案研究法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
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3、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被西方学者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他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关于传播媒介的著名论断。
--他的理论把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在传播研究中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4、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
它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5、把关人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6、传播媒介
--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它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
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传播:
也称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
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人际传播: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
(3)组织传播:
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
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大众传播功能理论。
一般而言,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
正功能:
(1)传播信息:
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
媒介工作者作为“社会雷达”和“守望者”,“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他们能进行充分调适。
(2)引导舆论
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总汇。
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存在为前提。
大众媒介的重要责任之一即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
(3)教育大众:
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文化遗产,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促进成员社会化。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
除了上述积极功能外,大众传播也具有一些对社会的不利的负功能(可以略述),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就要对大众传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其负面功能:
(1)媒介在大众和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但媒介所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地再现生活场景,且这些事实是经过媒介有目的的选择的,并不能代表社会趋向。
(2)媒介接触使人们满足于间接的了解方式,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3)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4)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5)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6)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大众传播给一些国家特别是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3、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提出的一个关于舆论形成的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
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但它过分强调了多数人和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忽略了少数派的作用和“反螺旋模式”存在的可能性,这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是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亦是一种有机互动的关系。
(1)一定的传播制度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制度与之适应。
一般而言,传播制度维护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服务。
例如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主义社会,因而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
自由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以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为社会基础,主张传播者应该具有传播自由,大众传播业需要自由竞争、自由营业,大众传播内容应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日益加剧,传播业商业化、集中化愈加严重,传播业滥用新闻出版自由,侵犯公民权利,引起社会不满,于是社会责任论由此而诞生,主张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2)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具有能动作用,影响着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其基本状态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派生制度的发展,只有传播制度与其他社会派生制度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传播制度的不适应,乃至失控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制度乃至根本制度的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制度的崩溃和瓦解。
(3)【最后,综合上述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关建议。
】
2、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答题思路:
(1)简要论述传播学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注意交代相关的标志性事件;
(2)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一、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是我国传播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二、加强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确立传播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和学术正当性;
三、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促进实证研究的发展;
四、强化对批判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传播研究的视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批判理论;
五、加强我国传播学研究与国际传播学界的接轨和交流,走国际化的研究道路。
】
2001年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传播
--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持关系的基本机制。
--从普遍意义上讲,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
2、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如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的报偿/付出的代价;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3、枪弹论
--又称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该理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因而有严重的缺陷。
20世纪40年代,枪弹论被有限效果论所代替。
4、编码
--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编码活动一方面受编码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5、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是一种成熟而影响深远的科学方法。
卢因(勒温)与霍夫兰最早在传播研究中使用该方法。
--步骤:
提出假设——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一对自变量与应变量——建立控制组和实验组——实施实验刺激——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包括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两种。
(1)控制实验法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
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情境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可以为不同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接受实验提供完全相同的情境。
但人为因素强,难以创作同现实生活完全相同的情境,结论必有误差。
(2)自然实验法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
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或媒介将信息发送出去,然后进行比较、测定实验结果;也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个研究方案或程序,然后等待时机,事件一旦发生,研究者便介入、调查。
真实可靠,客观准确,是现实生活逻辑的实在反映。
但难于控制。
相比于控制实验法,结论会比较粗糙,但实践指导性强。
6、知识沟
--知识沟(knowledgegap)是知识沟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知识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取知识量差别的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量差异就是所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 传播学 考研 测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