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docx
- 文档编号:6574278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65KB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docx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是对现行小学自然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体现在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性质的界定,以及基本的思想和观念的确立等方面,因此,认识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理念,对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课程名称的定位
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现行大纲中的“自然”。
“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而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多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所谓“宗旨”,是指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面对儿童提出的“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等问题,科学课程将抱以极大的热忱,使儿童的思维得以展开,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找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得以保持和发展,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愿意亲近大自然,爱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要培养学生爱着科普题材的书籍和影视节目;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爱对各种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探究;要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栽培、饲养、制作等实践活动。
(2)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儿童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他们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各种各样的物质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各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影响下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世界真奇妙!
科学课程将引领儿童对周围世界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知识体系的知识进行学习,使儿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轮廓,关于这个世界的模型,形成对于这个世界的初步的理解。
(3)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是科学家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
科学课程将带领儿童去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一步步深入,探寻科学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好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儿童要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设计能够验证假设的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分析实验结果,作出最后结论;最后还将向全班公布、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果。
(4)使儿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人类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目的是要将科学转化成技术与生产相结合,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趋于文明。
科学只有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了,并在生产或生活中发挥了作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然而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灾难和不幸。
这一点也应该逐步让学生领会。
(5)培养儿童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儿童都分配在一个个小组里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要听取同伴的意见,要有分工,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好小组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就逐渐培养了儿童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
3.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
在其他课程(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第一,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时期,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
这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生长发育得好,可以为一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当然需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科学的安排,同时学生自己也需要懂得一些符合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身体保健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是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卫生保健知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保护眼睛、保护牙齿、骨骼的锻炼和保护、关节的锻炼和保护、营养卫生、饮食卫生、呼吸卫生、保护心脏、青春期保健等。
这对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小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正处在发展时期,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必须从早期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例如:
在观察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和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观察,并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等良好的观察品质;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在动手能力方面,教给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操作方法。
这些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动手能力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小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也正处在形成阶段,这些方面更需要早期培养,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否则,一旦形成某种不健康的情感、不好的态度、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很难改正。
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与人合作等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世界,要正确认识周围世界及其变化的规律,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
例如:
要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必须有一定的生物知识;要认识四季的星座,必须有一定的天文知识;要发现某种害虫(农田中的稻蝗虫或家庭中的蟑螂)出没的规律,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需要相应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基本的科学观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
(3)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方面,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例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植物、动物、天文等自然事物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课中有关地球、方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可以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例如:
学生在科学课学习的观察法,对于语文课的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至于学生在科学课中学习的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是学生在一生的学习中受用不尽的。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和学生的生活,学生要适应各种现代生活的需要,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启蒙教育则可以为学生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例如:
电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家用电器的原理,掌握安全用电的方法;力和机械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家用机械的原理,掌握一些工具的正确用法;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可以教给学生正确用火、防火的方法;信息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电话、传真、电脑等各种现代信息工具。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已经成为人的生活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跃入世界先进的行列,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为此,党中央发出了“科教兴国”的号召。
要实现科教兴国,不仅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还必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此要“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
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向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他们在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点、科学态度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
它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映;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
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总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而提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点中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纲要》还进一步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依据《纲要》总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不仅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定位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使其成为课程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中提出: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根本所在。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不是培养少数“天才”,以应付检查、评比、升学或争名利。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小得到公平的培养机会和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意味着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全国一刀切、一般齐,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环境、民族特点和个性,在以上诸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
2.新思想、新观念的集中反映
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了过去“知识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代之以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等新思想、新观念。
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这里阐明了为什么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为何使其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体。
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对客观世界来说,学生无疑是认识的主体。
过去片面强调教师的教,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的心理发展遭到扼杀,情感态度受到破坏。
学习科学以学生为主体,就应使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学生发展和经验的实际,盲目地提供科学探究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比单纯的讲授和机械训练更有效。
学生经过发现、实践探究、作出结论等动手动脑过程,思维、情感、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科学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探究、研讨,并随时进行调控。
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切忌任意批评、训斥和侮辱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作风、教育水平等要求更高,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适应,不断创新。
基本理念第五条提出: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这就打破了过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大一统的局面。
但是,开放性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要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为准绳。
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才符合要求,否则,就偏离了开放性的实质。
另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这就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提倡广泛地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多途径给学生创造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体验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日后乃至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
基本理念第三条还指出: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就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知识而忽视学生亲身探究的弊端。
在探究式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达到科学知识目标,而且要达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学习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得到调动、巩固和发展。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因此,科学教学要广泛而适时地利用存在于学生周围世界的课程资源;教材应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活动;教师应善于选材,善于调动、引导、组织、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课程 性质 地位 基本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