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湘教版.docx
- 文档编号:6573730
- 上传时间:2023-01-0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85.39KB
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湘教版.docx
《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湘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检测湘教版
章末检测卷
(二)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
第2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
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4.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
B.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还荒
C.c地种苹果、柑橘等水果
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堆积;③处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开始堆积,即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第4题,a地位于沙漠地区,水分条件差。
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应退耕还草,防止过度放牧,防止荒漠化扩大。
c地位于黄土高原上,不适宜柑橘种植。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不适宜水稻种植。
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表”,完成5~6题。
省区
新疆
内蒙古
西藏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北
其他省区
所占比例(%)
40
24
16
8
7
1
1
1
1
1
5.该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
6.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能源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表格中的统计资料反映出该生态问题主要在西北内陆地区,应是荒漠化。
第6题,人为原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应减少对该区域植被的破坏。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回答7~8题。
7.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8.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从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始终低于能源消费总量,因而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从国外进口能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原煤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与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差值越来越大,这可能与煤炭出口量增加、利用率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等因素有关,根据图中能源消费总量和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可以计算出煤炭的消费量在增加,因而B项最不可能。
中国经济报消息传统资源大市向生态工业强市转变的实施过程中,大同市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逐渐显现。
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7∶59∶14,2011年比例是5.5∶50.9∶43.6。
据此回答9~10题。
9.大同市的优势资源是( )
A.铁矿B.有色金属矿
C.煤炭D.铜矿
10.据材料分析大同市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由传统资源大市向生态工业强市的转变( )
A.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压缩农业生产
B.禁止开采资源以减少污染
C.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D.扩大资源开采和深加工,大力发展经济,为环境治理创造条件
答案 9.C 10.C
解析 第9题,大同市煤炭资源丰富。
第10题,大同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7∶59∶14变为6∶52∶42说明其第三产业得到了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生产规模压缩,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不能禁止,也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要有计划地开采。
读“某河流水系图”,回答11~12题。
11.该河流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小的原因是( )
①入海口处,河流落差大 ②M点以上河段流速慢,泥沙沉积 ③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2.关于该流域开发说法正确的是( )
①MA段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宜进行梯级开发 ②MN段流域范围内水热条件充足,地势平坦,宜扩大耕种 ③MN段洪水频繁,损失严重,宜加大洪灾治理 ④对流域内森林资源实施保护性经营与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1.A 12.D
解析 第11题,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其面积大小取决于泥沙输送量及流水速度。
该河流经地区为热带雨林区,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量少,下游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口处堆积作用弱。
第12题,由图可知,该河流为刚果河,河流下游为峡谷地形,水能资源丰富;中上游热带雨林可以进行保护性开发;中上游地区人口稀少,洪灾影响小。
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
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
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
据此完成13~14题。
13.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 )
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
C.热量不足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14.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全球气候变暖
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依据材料中“黑河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这一信息可知,限制水稻种植的主要原因与纬度高低有关,而纬度高低又直接与热量有关,故原来制约黑河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第14题,现在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与气温升高以及适应这一纬度的新水稻品种的培育有关,而能够持续高产、稳产等强调水稻品种的优良,故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
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
读下表,回答15~16题。
前五位省级区
城市流强度(亿元)
后五位省级区
城市流强度(亿元)
广东
6152
贵州
156
江苏
3156
海南
150
北京
2926
宁夏
110
山东
2391
青海
59
上海
2274
西藏
5
15.表中( )
A.城市流强度倍数:
广东/上海>贵州/西藏
B.后五位省级区地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C.有2个省级区既没海岸线也没有陆疆
D.与山东相邻的省区有江苏、上海、北京
16.广东城市流强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城市群规模较大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生态环境好 ⑤政策引导 ⑥科技水平高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答案 15.B 16.A
解析 第15题,后五位的省级区中西藏、青海位于第一级阶梯,贵州、宁夏位于第二级阶梯,海南位于第三级阶梯,故B正确。
以表中数据计算可知,A错误;表中10个省级区中,北京、贵州、宁夏、青海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陆疆,故C错误;上海、北京与山东不相邻,故D错误。
第16题,城市流强度高说明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大,广东由于位置优越而享有政策优势,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水平高且城市规模大,所以对周边的影响力强,故A正确。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城市2010年和2012年两大产业结构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保持稳定不变
B.目前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
C.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产业结构应坚持均衡发展
18.该市目前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短缺;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的忧虑。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减少企业数量,发展第三产业
B.实行区域合作,进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引进高技术人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D.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空间不足
答案 17.C 18.B
解析 第17题,该市2012年第三产业超50%,故占比重最大。
第18题,A项减少企业数量不利于经济发展;C项限制外来人口进入违背人口自由流动的理念;D项应为加强土地管理而不是提高土地价格。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构建“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下图为中国农业“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近年来,珠三角农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B.科技C.市场D.政策
20.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
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B.长江流域主产区要大力发展滴灌技术,发展转基因农产品
C.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面积
D.甘肃新疆主产区要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 19.C 20.D
解析 第19题,近年来,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近郊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得益于市场的扩大。
第20题,甘肃新疆主产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
(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
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4)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甲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河流,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
流域内的东南部以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台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为山地、丘陵。
材料二 下图是甲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反映的是甲河流域部分基本数据(2010年)。
(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该流域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的利用与治理。
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并简述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
答案
(1)东南多,中部和西北部少;多沿河分布 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相距越远;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西北部相反。
(3)河流 改善航运、提供发电、有利于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便于灌溉。
(4)影响:
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
措施:
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
解析 第
(1)题,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从图中判断分析;城市体系合理,从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来说明。
第
(2)题,东南部和西北部社会经济特征的比较从三角形坐标系中数据对比来分析判断。
第(3)题,流域的开发核心是河流,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都有较大影响,本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阐述。
第(4)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淤积河床和河道,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航运等;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有针对性地举例说出即可。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
(2)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
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
(3)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施用的化肥少。
(4)“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
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
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24.甲为“珠江三角洲略图”,乙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读图回答问题。
(12分)
(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
试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该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4分)
(2)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缺乏大型港口。
试从自然方面分析其原因。
(4分)
(3)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通过对黄河三角洲1981年与2000年卫星遥感图片的判读,获得了某些地理事项的变化资料。
请从下表五项内容中任选两项说明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地理事项
分布
1981年
2000年
①植被
很少
多
②三角洲面积
小
大
③沿海海水含沙量
大
小
④盐场面积
小
大
⑤东营市城市用地面积
小
大
答案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毗邻香港、澳门,便于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2)黄河河口泥沙淤积严重;通航条件差;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确定。
(3)①植被:
提倡植树种草;建立保护区,保护天然植被;土壤改良,农田增加。
②三角洲面积:
黄河泥沙不断淤积。
③沿海海水含沙量: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显著,输沙量减少;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河水输沙能力减弱;黄河上世纪出现过断流等。
④盐场面积:
市场需求量增加,促进了晒盐业的发展。
⑤东营市城市用地面积: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石油资源开发。
解析 第
(1)题,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技术等方面作答即可。
第
(2)题,从泥沙淤积、通航条件及河口改道等方面思考即可。
第(3)题,任选两项,注意从变化趋势上有针对性的阐述其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年 地理 必修 三学案 检测 第二 区域 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