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第2页.docx
- 文档编号:6563176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9.70KB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第2页.docx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第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第2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第2页
三一文库(XX)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第2页〕
*篇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翻译方法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翻译方法
国经济与贸易5班黄淑真2014405140506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
总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基本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差异。
具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美食观念、审美标准、原料选用、饮食功能、切割工艺、餐桌类型、进餐形式、进餐用具、进餐速度和食物温度等十个方面。
1.美食观念的差异——情理不同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为具有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形象思维并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中国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情(情感性和艺术性)为主导,趋向于价值选择而非真假的判断。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哲理。
可以说,吃的问题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从而构成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现象。
因此,中国人的饮食侧重于“情”,认为饮食就是感受一种心情。
西方人长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理性分析,注重借助于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等,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趋向于真假判断而非价值取舍。
因此,西方人的饮食侧重于“理”,认为饮食就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
2.审美标准的差异——味养不同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味觉纳入了审美的范畴,甚至认为美感起源于味觉。
视、听、嗅、味、触五官感觉的整合与联觉所引起的审美愉快,广泛地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等各个领域。
味觉的审美功能已经在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灵与肉的结合上形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核心。
这种味是由饮食的滋味和饮食的意味共同组成的复合味,其中,饮食的滋味是指食物的内在之味(味觉审美),饮食的意味是指食物的味外之味(心理审美)。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饮食在裹腹充饥之时,也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
3.中西方中美饮食文化食材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
而且中国地域广阔,土地肥沃,种植技术较高,自然粮食作物产量多和种类丰富,相反动物的养殖较少,故食粮食较多。
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因此中国人在备餐时,饮食是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水。
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
西方国家因气候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故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
动物的养殖技术较高,肉类产量较多,农业产品主要是小麦,葡萄等,故饮食以动物为主。
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具有“三高(高
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
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入的高.因此西方备餐时的饮食主要是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主食是面包和肉类(牛、羊、鸡肉)。
饮料主要是咖啡,葡萄酒和牛奶。
4.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用餐方式及餐具差异
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
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而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各异,适用于各式各样的餐饮场合。
并且中
国烹饪讲究餐具与菜肴协调搭配,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
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
让人在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的餐具以刀叉为主,辅以各种类别的杯、盘、碟、匙和盅。
他们的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
瓷器、银器、金属器、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
其中,瓷器、金属器和玻璃器皿又有不同的种类和用法。
如茶杯和咖啡杯多为瓷器,刀叉多为金属器,而水杯和酒杯则多为玻璃制品。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及思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
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
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讲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快捷。
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些西式的食品。
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
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饮食只是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最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饮食有何不足。
在西方一些哲学家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镜子。
西方饮食文化有何不足?
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实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
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它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
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及文化的见证。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烹、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作料等翻译出
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
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
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
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翻译时采用“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withMushroomand
BambooShouts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
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
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
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如:
口蘑菜心———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青椒肉丝———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豆腐汤———BeanCurdwithMushroomSoup荷包蛋———PoachedEgg
人参鸡———ChickenwithGinseng坛肉———PockinPot
糖醋排骨———SweetandSourSpare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
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
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
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
若要对等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
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
chickenandporkwitheggandbambooshoot。
一些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
在中餐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如:
“鱼香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Shredded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SourPork
回锅肉———SlicedPorkDoublySauteedinSoy
Sauce
鱼米之乡———FriedMincedFishwithBamboo
ShootsandPineNuts
黑白分明———FriedShrimpBallswithBlack
andWhiteSesameSeeds
翡翠鱼翅———Double-boliedshark’sFin
withVegetable
蚂蚁上树———SauteedBeanVermicelliwith
SpicyMeatSa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Beef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PorkwithSoyPaste
鱼香三鲜———Shrimp,CrabLinGarlicSauce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
宋嫂鱼羹———BraisedFish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andBeanCurd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又如:
霸王别姬———SteamedTurtleandChickeninWhiteSauce
寿比南山———SteamedChickeninPumpkin
连生贵子———LotusNutsinSyrup
3、音译法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
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
如:
汉堡包(hamburger)、三明治
(sandwich)、可口可乐(Coca-cola)、巧克力(chocolate)能被广泛认同。
四、源自历史典故和富有文化意义菜名的翻译
翻译菜名时遇到最大的挑战是源自历史典故和富有文化意义的菜名的妥善处理。
中国烹饪大师舒国重因开发“火烧赤壁”等三国宴而享誉蓉城餐饮界,并因此受到中央电视台的专访。
主要原因是这些菜品将美味佳肴与历史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客人在品尝佳肴的同时能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得到的不仅是味觉的满足,更是视觉、听觉和精神上的满足。
“开门红”这道菜因鱼头红椒鲜嫩可口寓意吉祥而很受欢迎,翻译时吉祥的寓意也不可不表达出来。
可见菜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翻译时不能不考虑。
问题是,这些信息并非三两句话就能完全表述清楚,而若用较长的篇幅进行表达,又与菜名翻译的简洁原则发生了冲突。
面对这一矛盾,翻译时不可顾此失彼,必须寻求两者兼顾的办法。
源自历史典故和富有文化意义的菜名根据其所需解释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解释的内容不多的菜名,如“开门红”、“佛跳墙”;另一类是需要解释的内容相对较多的菜名,如“火烧赤壁”、“叫花鸡”等。
翻译第一类菜名时,可遵照上述原则首先译出菜品的主要原料、制作工艺或主要特色等,再加括号标明菜名的拼音和字面意义。
照此办法,“开门红”可译为:
tenderfishheadwithredpepper(kaimenhong,literallymeansbusinessopenswithagoodstart),“佛跳墙”可译为stewedsharkfinswithassortedseafood(fotiaoqiang,Buddhajumpingoverthewall)。
火烧赤壁delicacy2loadedshiponfireofstrongliquor(huoshaochibi,burningofCaopstroopsatChibi,namedafterawarfareoftheThreeKingdomperiod)至于“叫花鸡”则可以做如下更妥善的处理:
叫花鸡roastwholechickenwrappedinmud(jiaohuaji,beggarpschicken,namedsobecauseitisabeggarwhofirstcookeditthiswayquiteaccidentally)
菜名翻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会遇到稀奇古怪、不知所云的菜名。
遇到这种情况,应态度严谨、虚心请教,弄清这道菜的主料、配料、工艺及特色,以及菜名的文化意义。
切忌马虎了事,照字翻译,以免贻笑大方。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
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篇二: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语言文学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
袁晓红唐丽霞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00;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
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烹饪方式、菜式命名上的差异入手,探讨了中餐菜单的翻译原则,提出了中餐菜单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饮食文化;差异;菜单;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7508(2009)02-0073-04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
”,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烹饪没有中国讲究,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以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
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中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但是在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营养的搭配。
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此外,在原料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区别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片、卷、条、段、丁、末、汁等,而西餐的原料处理完,一般只有片、块、丁等几种形状。
3、菜式命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
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
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然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
如“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们纷纷跳出墙来等。
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
以“肯德基”餐厅为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汉堡包,以及新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和海鲜汤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
菜单作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
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
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
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
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
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
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
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
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
若要对等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
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andporkwitheggandbambooshoot。
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所以通常只译实名。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
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起食欲。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
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
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
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翻译时采用“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withMushroomandBambooShouts
口蘑菜心——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
青椒肉丝——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
豆腐汤——BeanCurdwithMushroomSoup
荷包蛋——PoachedEgg
人参鸡——ChickenwithGinseng
坛肉——PockinPot
糖醋排骨——SweetandSourSpare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
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
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
在中餐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解释。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这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Shredded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SourPork
回锅肉——SlicedPorkDoublySauteedinSoySa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Beef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PorkwithSoyPaste
茄汁石斑鱼——DeepFriedGaroupawithTomatoSauce
鱼香三鲜——Shrimp,CrabMeatLobsterinGarlicS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想象。
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
宋嫂鱼羹——BraisedFish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andBeanCurd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Chicken,Cantonese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
馒头——SteamedBun/Bread
蜜汁叉烧——B.B.Q.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PorkwithStringBeans
蘑菇叉烧——RoastPorkwithM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PorkwithSnowPeas
第四,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例如:
“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 中餐 菜单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