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1.docx
- 文档编号:6536340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2.10KB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1.docx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1
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资一: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
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
世界排名由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
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
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
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
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
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
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
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9.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
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
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
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
比2002年增长了27.3%。
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
1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
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
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
据媒体报道:
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
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
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
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
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
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
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
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
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
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
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
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
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
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
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
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
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
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
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资料二: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
[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的概念入手,简单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变动趋势,最后就政府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政策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趋势政策建议
2008年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国际市场一片哀嚎。
我国的出口企业由于订单急剧萎缩而受到重创。
这种背景下,政府做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
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产业结构的一系列思考。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1.产出结构变动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7年,再次回升到50.27%。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2002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最为微小,仅相差3.07个百分点,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2.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有所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三、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
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
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1.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
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些地区的矛盾还比较尖锐。
例如华北、西北等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3)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
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
(4)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
。
(1)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这导致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在总出口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同样超过了50%。
这表明,即使是本土企业,也严重依赖外国企业的订单,而不是依靠自主研发和自有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
这种对订单的依赖是中国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又一明证。
而一旦国外市场出现疲软,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
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队伍出现严重萎缩。
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
这正是我国的企业在彩电、空调、手机等诸多领域都深陷价格战泥潭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
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
四、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
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可能将持续到2020年之后。
一、二、三大产业中,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2020年前发生变化。
“十一五”到2020年,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可能上升,在2010年前后达到顶点后,有可能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2010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1.农业基础地位不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传统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将下降,渔业、畜牧业的贡献将会增加。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的比例会缓慢下降,经济作物、瓜菜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将会上升。
2.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1)重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霍夫曼法则表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出现重工业化趋势,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的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随之持续升级,即从吃饱穿暖、有耐用消费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耐用消费品质量、扩大服务消费转变。
与之对应的是,汽车、住宅、建材、通信等行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2)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据统计,1985-2003年,世界高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14.3%,比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出口年增长速度高5~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消费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参与信息产业制造业国际分工最多的国家。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集中了大量发展信息产业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同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IT产业制造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通过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既能实现充分就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通过不间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将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信息产业应该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岳全化,2009)
3.服务业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是会带来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日益增大;生产社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继续影响国民的预期和消费支出,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其中,满足人们生活层次提高的文化、教育、旅游、电信,为生产提供高效能服务的金融、保险、专业化的咨询和服务将继续得到较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型物流将得到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格局将逐步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
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几点个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与市场机制相协调;
第二,去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三,控制高耗能、强污染产业的发展;
第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养积极创新的机制。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
因此,了解产业结构的现状,理清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对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资料三:
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些新兴产业,其中休闲产业更是方兴未艾。
休闲产业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的契机,而且形成了一种能优化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既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此相应的是,日渐富裕的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面对消费层次的提升。
因此,休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正逢其时,利国利民。
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等多方行业的综合产业群。
休假制度提供发展休闲产业的时间保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公民合法休息权利、完善职工休假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其中尤其以近15年为甚。
我国自1995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等三个长假日,今年又实施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假日的休假制度——实现了西方国家花近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的境地。
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5天,这意味着我们1/3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
这一行为表明了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背景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经济将得到新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新的休闲观念。
当前,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各地政府和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我国各级政府也出台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其中“黄金周”极大地推动了休闲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百姓休闲文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完善,休闲时间会进一步增多,这必将会对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发展休闲产业的经济保障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已经由生活质量型消费取代了温饱型消费,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先生产,后生活;先储蓄,后消费;只有工作创造价值,消费损毁创造价值;以及休闲是资产阶级等观念将会发生根本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其他先进实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工作形式与工作时间更加灵活与多样。
一些人可以灵活掌握办公时间,甚至可以在家里办公,这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如何利用好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都为促进和发展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
休闲产业已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休闲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角度看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
因而,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
在世界休闲组织看来,休闲既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经济生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该组织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享受高品质的休闲体验、休闲生活。
我国一直重视人民的文化需求,从先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如今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充分说明我国历届政府都在积极引导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突出“民生”的执政理念,强调让全体人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先后出台多种政策,以及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倾斜,来鼓励休闲活动的发展。
比如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提倡文化下乡、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文化建设,以及前不久提出的在两年内免费开放全国博物馆的政策,都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休闲产业推动各地经济进一步繁荣
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的繁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转向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我国 经济发展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