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docx
- 文档编号:6535096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6.01KB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docx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所下的定义是:
由雇佣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其内容主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等等。
它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
具体来说,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大致应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要想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资本是怎样产生的这两个基本问题。
对此,马克思从资本总分式的矛盾人手,通过分析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科学揭示了资本的基本涵义,即资本是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而展现了资本的本质。
与此同时,马克思从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身自由”,二是“自由得一无所有”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
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既然劳动力成为商品,那么它必然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对此马克思首先系统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价值构成,在此前提下重点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新价值的特殊属性,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为了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真正来源,马克思首先详尽分析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这一分析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一般与特殊有机结合的逻辑方法。
与此同时,马克思依据其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按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科学划分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并且明确指出只有可变资本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而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主要是以工作日与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为中心,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工作日长度问题的“二律背反”,形象说明了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以及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
也就是说,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本家只有借助于工作的绝对延长来达到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但这一方法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憾,决定了其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伴随着产业技术革命的不断爆发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主要选择。
对于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首先指明了其科学内涵,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同时,马克思又明确提出,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趋势,但并非个别资本家的直接目的,所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而为了进一步佐证上述理论,马克思则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循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运用大量富有说服力的史料,系统阐明了在简单协作、手工与工场手工业以及机器大工业三个不同阶段相对剩余价值的运动轨迹,既剖析了劳动隶属于资本的发展逻辑,又阐述了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相关性,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趋于丰富与完善。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整体分析。
马克思在分别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又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详尽论证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整体分析,马克思主要分析了三个基本问题首先从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即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它不仅包含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其次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一是自然基础,即建立在良好自然条件基础上的较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但是“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
”二是经济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所以,剩余价值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由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所决定的。
最后,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工作日的变动与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两个方面,二者的联系则主要表现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同时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所以“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运动规律,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因而,我们学习与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解决劳资矛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极端低下,而且生产力呈现出低水平、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个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以私人对资本的占有为特征的企业在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他们符合国家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监督下,与公有制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致力于搞活经济,发展生产。
对于这类经济成分,由于生产营利性的目的的存在,必然存在对员工剩余劳动的剥削。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国家的引进外资政策和监管的不力,劳资矛盾在一些企业相对比较激化,这与我们国家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严重不符。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了解资本家剥削雇工的手段和方式,从而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正确解决劳资矛盾,合理兼顾二者利益,健康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剩余价值理论,是我们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支点
根据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描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要是靠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加强资本积累的,即主要靠绝对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
但在科技比较发达,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在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剥削工人,会遭到工人的激烈反抗,也会遭到社会的谴责。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就转向相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人的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而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特别是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工人素质普遍增强,在短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不断增多。
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社会生产率越高,蕴涵在个别产品中的价值就越小,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自己绝对的优势赢得剩余价值的顺利实现。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关于此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财富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远远大于以劳动力的投入所引起的推动作用。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于中国打开国门,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资本国际流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道,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决定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不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本国国内。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和本国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内工人阶级的不断反抗,在本国从事剩余价值的榨取变得越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把目光瞄向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利用国际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便利的资源和广阔的销售市场来推动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从而榨取更多在本国榨取不到的剩余价值。
因此,二战后,随着资本的国际间转移,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的跨国公司和分公司,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榨取到巨额的剩余价值。
而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资源都呈瓶颈制约趋势。
只有忍一时之痛,打开国门,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自己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间的国别分工和广阔的资源市场,在竞争中广泛学习,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壮大自己。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参与世界间的竞争,实现中国对外投资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现实意义
摘要: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_丈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
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
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
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
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
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
马克思指出:
“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0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
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
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
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
因为剩余价值只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
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
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
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率支配的。
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
马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
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表现形式。
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各产业,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因此,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创业劳动收入、租金收入、风险收入等,以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申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借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即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医疗保健、教育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投入;打破经营垄断,对国有垄断部门和行业的收入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强化税收调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重视初始分配的公平,正视弱势群体经济诉求,对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将不同地区的工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完善并有效落实职工工作时间、劳动卫生安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依法制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法律、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践行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劳动者权益,让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秦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7(04)
2.马克思《资本论》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P477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吴春雷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启示[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0)
6.李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指导意义2006(16)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作者:
李楠
[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
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列宁高度评价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
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
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仅考察了私有制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关系,而且还指出劳动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结果是使劳动成为商品,即“异化了的劳动”。
尽管这部著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提法,但他当时事实上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出版了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成果《神圣家族》,在这部“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首次提出了雇佣劳动这个范畴,而且还阐明了:
“无产阶级执行着雇佣劳动因替别人生产财富、替自己生产贫困而给自己做出的判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详细地考察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怎样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第一次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术语,尽管此时他们还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剩余价值 生产 理论 主要 思想 及其 现实意义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