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docx
- 文档编号:6529136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33KB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黄河颂》这首歌词,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
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杂文,但历史艰难的历程却通过伟大的长江、黄河等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说理,鼓舞人心,富有哲理;《土地的誓言》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她而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流传最广的乐府民歌名篇之一。
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呼之欲出,家喻户晓。
学习这个单元,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品味,以增强语感,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互动交流中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在课外资料收集与实践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学科渗透性这一新思路。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以阅读教学课《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明,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根据学生特长爱好可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具体分组见“附”),并联系相关学科,老师组织学生首先进行课下搜集资料、整理创意活动,而后通过“黄河,母亲河”的主题班会进行成果汇报。
要促使学生活动后有话要说,有东西可写,最好能制成多媒体课件。
附:
科学小组:
探寻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图片。
历史小组:
追溯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
文艺小组:
搜集关于黄河的歌曲、舞蹈等。
文学小组:
积累关于黄河的诗文、俗语、谚语、成语等。
美术小组:
绘制保护黄河的公益画,并与环卫小组、文学小组合作设计公益广告词。
环卫小组:
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等资料并讲解防治措施。
【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
[教学设计A]听读课
创意说明:
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整体感悟
1.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2.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3.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三、听读品味
1.分层次听《黄河颂》演唱,分小组朗读评议。
听完一个层次就先让学生按小组自由体味朗读,后由小组决议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可选代表读,齐读,分合式读……),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评议其优缺点。
2.全班齐诵。
3.语言赏析。
(1)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赏析。
(2)小组发言:
由一名代表朗读,另一名代表赏析,老师做适当补充引申。
着重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赏析。
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角度对“摇篮”“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四、研讨探微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个方面“颂”的黄河呢?
3.这首诗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回味抒情
情到深处自成“诗”。
静听《黄河颂》歌曲,观“黄河”回味全诗,增强爱国情感,并准备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延说几句话颂黄河。
(最好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课外拓展
1.朗读《我们歌唱黄河》。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唱《黄河颂》。
[资料整合平台]
我们歌唱黄河
——为绥德二百余人的“黄河大合唱”演出而作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
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
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
“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
(不守纪律的小调皮)
“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
“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
“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
“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
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
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
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
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
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
如:
①“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②“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③“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
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
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
譬如:
“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____为主题。
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____。
[教学设计C]说读课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原文,略)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
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
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
(画面1:
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
(画面2:
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
《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感想如何?
(画面3:
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
(《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
(画面4:
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
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
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
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
(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扬子江 黄河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浩浩荡荡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民族生命进程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
“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语言赏析课
创意说明:
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
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
这次学习不要求学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
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2.听配乐朗读
注意:
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3.默读全文,思考: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二、自主赏读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热血的汇合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
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
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
之后每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提示学生:
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突出“埋葬”一词)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突出“泛滥”一词)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三、质疑探微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2.行文中人称的运用变化有何妙用?
四、归纳小结
回味文章语言表现风格。
学生商议列举,待学生发言后,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显示,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
五、拓展延伸
朗读《辽远》一诗,体味此诗和课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处。
[资料整合平台]
辽远
剑男
辽远的不是事物自身,辽远的故土,心灵上闪耀
辽远的是长江、黄河、至高的源头
穿过命运中令人疑惑的间隙
辽远的不是苍穹的旷渺,两条大河
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辽远的是我的心
睡梦中醒来泪水洒向故乡的山头
两条大河,一个赤婴的两只臂弯
当我的生命哺育、分离时的哭泣
回来时的震颤,大河呵
这样持续的生命的流向
不要说我得不到回音就消失
这是我的国,我的家,这是我辽阔的故土
八百里故乡的苍凉,一页诗篇中的血泪
不要说它满目疮痍,不要说它富强昌盛
当北方的高粱挺起他坚韧的身躯
当黄土的废墟上昂起不屈的头颅
也不要说它在我心中突然美丽
我生于这两条大河之间,经年的
内心的远眺:
我寻找光辉的理想
崇高的语言,多少历史和文明的丰碑在
祖国矗立,昨天在高原上雄鹰低飞盘旋
日喀则雪山发出文明向上的光芒
昨天在黄土地上驰马,触目的
葱绿覆盖了水土的流失
那城堞上飘漾的歌谣
古老的母语浇注了我心头的热血
那大河之间我的父老乡亲,千万双
劳动和建设的手掌抚平了家乡伤痛的沟壑
一切都长驻于心和心之间啊
泥土的热爱,自由和正义的驰骋
像骏马一匹,以
全身心的幸福投入了一个
正在强大的民族和她毕生的事业
然而我不能在今夜返回我的故乡呵
一个辽远的、美丽的地方
河流的澄澈对着了我心灵的晦暝
辽远的故土,伟大的祖国,温馨的家
木兰诗
[教学设计A]学法指导课
创意说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
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
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
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
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
(学生畅所欲言,可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
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
二、学法示例——《静夜思》
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
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
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
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
1.读出诗意
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________故事”的格式说话。
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
知识积累卡
一、通假字有:
二、修辞举例
1.写出所有互文句:
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
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
我还知道以下成语中数词的用法,如同上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四个)
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
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2.读出诗情
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
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
3.读出诗韵
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
教师示例:
“唧唧复唧唧”,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
如:
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