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求.docx
- 文档编号:6527777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90KB
技术要求.docx
《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要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术要求
8.2施工总体要求
8.2.1基础要求
(1)施工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施工条件及工程进度等,编制现场施工方案和实施性施工组织,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批。
(2)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施工,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在施工中对工程进行自检,在各分项工程完成后应配合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
(3)由于桥位特殊性,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周边交通规划组织和树木保护措施、噪声、扰民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4)本工程主体坐标均为上海市城市坐标系统。
(5)对个别桥墩承台基础设置了偏心,对独柱墩偏心的设置均将承台基础向跨径较长的一侧移动,数值以水台中心向里程桩号增加的方向偏移为正;向里程桩号减少的方向移动为负。
另外8-N#、9-S#墩对水台基础设置了横向偏心。
(6)在桥梁总体图中给出了每个分跨线和道路中心线的里程桩号及中心坐标。
平面墩台位置的放样,应以座标与线路里程桩号双控。
再求得交点后,再根据线路法线进行放样。
(7)当确保基础的顺利施工和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安全,请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以高度重视,施工前应对本地下管线的资料进行仔细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应先开挖样洞,予以核实后再进行施工,避免损坏管线。
对特别重要的地下管线如雨水管、煤气管等必须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
由于本标段的地下构筑物主要有东方路处地下下穿轨道交通6号线。
在其附近桩基在施工时必须核实资料,采取必要的检测手段,并将施工方案报批相关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8.2.2测量
(1)施工准备阶段,就对首级控制网进行同等级复测。
根据施工精度要求,对控制网进行加密。
(2)测量等级应彩施工规范中规定的最高等级要求,并符合相关规定。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与设计采用座标系统相同,如采用其他系统,应采取可靠的方法进行坐标转换。
(3)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施工规范中规定的二等水准要求,并符合相关规定。
(4)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复测,对结构变形过程进行随时监测和记录,并及时报告给建设方、监理和设计,平面水准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和测量精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
(5)测量精度要求,墩位测量精度:
墩中心顺桥向、横桥向测量精度为10mm;相邻墩中心间距测量精度为10mm。
高程控制测量精度:
桥墩及基础施工、高程控制测量按三等水准要求进行。
沉降观测:
基准点应可靠,梁体、桥面变形测量及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应过到0.1mm。
每个立柱上设置沉降监测点,测量樗必须准确可靠。
原则上监测应从下部桩基完成后即开始,各个施工步骤都应测量,以形成完整的沉降曲线及图表,并能得到沉降速率。
沉降观测资料应定期交业主并转设计单位,竣工验收时作为必须的资料移交养护管理部门。
由于本桥部分为老桥拓宽,因此除了对新建结构必须加强沉降观测外,还同时对其老桥结构进行相应的沉降观测。
(6)桥墩基础施工放样以设计图中所标注的桥跨分孔线与设计道路中心线的交点里程桩号为基准点。
(7)施工放样过程中须注意桥跨分孔线、墩柱中心线和基础合心三者的关系。
(8)基准点的放样须里程桩号与坐标双控,以坐标为主。
(9)在进行基础以上部分施工前,须对上、下部结构的各特征点标高进行核对,特别是衔接部位的标高。
8.3、下部结构施工
8.3.1、施工内容
(1)Ø800钻孔桩施工,桩基检测;
(2)承台施工;
(3)墩柱施工;
(4)盖梁施工;
(5)支座垫块施工及支座安装;
8.3.2、桩基础施工要点
(1)桩基施工均按公路钻孔灌注桩考虑,施工钢护筒由施工单位自行考虑。
(2)桩基正式开钻前应在做试桩,以检验施工工艺与地质条件的匹配性。
(3)钻孔至设计深度后,须进行成孔质量检查,内容包括:
孔壁形状(孔径)、孔深、垂直度、孔底沉渣。
(4)如被检测桩的孔径、垂直、孔壁稳定和回淤等现场实测指标不符合规范要求时,应查出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便于今后改进施工工艺。
(5)钻孔灌注桩施工精度,单桩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群桩中心偏差不大于100mm,孔径不小于设计直径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100mm。
(6)钻孔中声测管埋置比例为100%。
(7)工程范围内的桩基需进行超声波检测,单桩承载力检测和其他低应变检测,检测覆盖面为100%。
(8)由于为老桥拓宽结构,为了避免新老桥结构间的沉降差异,对于老桥拓宽段和距老桥较近的匝道段桥墩的基础地需进行桩底注浆加固,声测管兼作注浆管,注浆范围为桩底下1.5d,详见相关要求。
(9)钢筋笼在制作安装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并设置保护垫块。
吊装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灌注砼应采取措施固定其垂直位置。
钢筋接长采用机械连接。
(10)钻孔灌注桩清孔过程完成后,应采取措施对钢护筒内壁附着的泥浆等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应迅速下放钢筋笼,随后浇筑桩身砼,浇灌应一次完成不得间断。
(11)基桩成孔后,灌注混凝土之前应按有关施工规范严格清孔。
清孔后泥浆的相对密度不超过1.04,桩底沉淀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m。
并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塌孔。
不得用加深钻孔深度的方式代替清孔。
(12)钻孔桩施工时应结合已有的试桩试验有关成果,在认真研究和进行比较试验的基础上,慎重选用泥浆指标和造浆材料。
护壁泥浆原料应根据各墩位的不同地质条件、钻机性能等,按最易塌孔的土层进行泥浆的配比试验,宜采用不分散、低固相、高黏度的泥浆。
正常钻进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粘度、含砂率、PH值和桩侧泥皮厚度等指标,使其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并尽可能提高指标值。
(13)根据试桩结果,设计要求预留桩底后注浆工艺的措施,用于提高桩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
施工单位应制定合理可靠的注浆工艺,确保注浆质量效果。
(14)对设有声测管的钻孔桩用声波透射法检验桩身混凝土质量和强度,并符合《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01-2004。
检测比例及桩位有现场监理工程师确定,原则上不小于30%,检测重点为角桩和边桩。
(15)除声波透射法检验和高应变动测法检测以外的所有基桩均需采用低应变反射法进行检测,检测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
(16)检测完毕后需向业主、建设代理方、施工监理、设计方提交一份符合《规程》要求的,内容包括检测数据、测试手段和方法、分析结果、结论(明确被测桩质量等级)和建议(能否用于工程桩)的《桩身混凝土质量评价和基桩承载力判断》报告。
8.3.4、承台施工要点
(1)在开挖承台基坑前应根据结构形式、基础埋深、地质条件、周围环境、气候情况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或施工方案。
开挖时注意保护桩基、降排水边坡稳定等,确保施工安全。
(2)承台施工的关键在于承台基坑的开挖。
对于普通承台,可采用直壁开挖法、钢板桩支护、抽水泵排水;对于靠近房屋等建筑的承台,开挖前应先后加固;以防止土体沉降滑移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对于靠近大树的承台,在开挖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树的成活。
(3)在浇筑承台混凝土前应对立柱的预埋钢筋的位置进行复测,以免造成偏差而影响墩身施工。
(4)在承台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混凝土的养护措施,以减少由水泥的水化热、混凝土收缩、与内外温差引起的结构表面裂缝。
8.3.5、桥墩、桥台施工要点
(1)施工前,应明确桩基、承台,墩身以及盖梁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仔细检查相互之间的标高。
尤其注意挡块的尺寸以及挡块与分孔中心线的角度。
(2)墩身施工方法采用爬模法工艺。
(3)墩身混凝土施工中注意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清洗和凿毛。
为使外观颜色一致,宜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产地的水泥,模板应采取特殊措施确保表面光滑平整。
(4)墩身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得大于1/1000,且墩身各断面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不得大于10mm。
(5)为了防止后续工作对立柱的破坏,对已施工的立柱加强包裹,保护立柱的表面与棱角。
(6)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水灰比,降低水泥用量,最大小灰比应控制在0.45以内,最大水泥用量不得超过450kg/m3,采用骨料粒径和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
必要时可掺入减小收缩量的添加剂,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初凝时间。
(7)在混凝土养生时限内,应确保混凝土任何表面均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养生操作应完全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进行。
(8)结构中所有普通钢筋应按照施工图要求准确加工安装和定位,严格保证各类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内不得有绑扎钢筋的铁丝伸入。
(9)墩身受力主盘的接长应采用可靠的可靠的机械连接方式,接头位置要满足规范要求。
(10)墩身第一段的龄期差不宜超过20天。
(11)梁及横梁应采用可靠的支架工艺现浇施工。
(12)待砼强度大于等于设计强度的90%以上(养护龄期不低于5天),方可张拉预应力。
或按各图纸具体要求进行。
(13)预应力管道应在张拉后48小时内完成管道注浆,并采用真空吸浆工艺,要求管道注浆密实。
水灰比0.33,可掺入水泥重量3%的膨胀和水泥重量0.4%的缓凝剂,并应做流动性、泌水性、强度测试,强度试件模块100*100*100mm,七天龄期强度应不小于45Mpa。
水泥浆等级不得低于结构自身砼强度等级。
预应力砼灌浆材料宜采用低碱硅酸盐水泥并掺入优质粉煤灰(等级≥Ⅱ级灰)和适量外加剂配置,不得加入铝粉或含氯盐、硝酸盐等有害成分的外加剂。
(14)墩台顶的支承下垫石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提供的数值设置,并保证支座水平和支座面清洁。
(15)注意墩台结构中伸缩缝和栏杆的相应预埋件的设置。
8.4拓宽拼接段施工
(1)先在老桥两侧新建拓宽结构的施工,待其主体结构完成后方可进行老桥防撞墙和边梁的拆除工作。
(2)老桥边板和人防撞墙拆除均需注意对其相邻板梁的保护,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和老桥结构的完整性。
(3)在工作区和行车区之间设置临时隔离设施,确保行车和施工操作安全。
(4)在边梁拆除后更换原有支座,安装钢梁结构。
同时在老桥相邻板梁外植入锚筋与钢梁焊接。
(5)注意对新老桥结构的沉降观测,在新桥结构沉降趋于稳定后方可进行两者连接的施工。
施工先将钢梁的悬臂加劲肋与新桥边梁的预埋钢板焊接。
在主梁焊接完毕后,在进行桥面钢筋砼调平层施工时,将新老桥间的墩盖梁进行连接施工。
(6)拓宽改建时需注意对老桥结构进行观测,特别对于需加固的老桥结构需先进行加固处理后方
8.5上部结构施工
(1)上部结构主梁均为筒支结构,为了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缩短工期。
主梁均采用工厂(现场)预制,现场架梁机吊装架设。
(2)主梁预制前施工单位应根据线路纵断面图进行放样,在与结构图尺寸一致时,方能预制箱梁。
(3)主梁砼最好一次烧筑完成。
有困难时亦可分层浇筑,水平缝可设在顶板梗胁底,每次浇筑都应认真研究施工组织,合理制定浇捣工作面,并宜在气温15°C左右时浇筑,在砼初凝前浇筑完成。
新老砼的结合面必须凿毛,并部洗干净。
(4)砼浇长前应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发现松动变形、移位及错漏碰缺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并对砼进行入模前的检查。
(5)波纹管安装好后,在进行焊接作业时,应做好波纹管的保护工作,以防止烧伤管壁而漏浆。
振捣砼时,振捣器不能碰及管道,为保证管道畅通,每次浇筑砼后,应用通孔器通孔。
对P锚预应力束应在浇砼之前穿入管道。
(6)砼浇筑必须连续进行。
在浇筑过程中应注意锚下砼必须密实,并保证锚垫板位置和倾角正确管道与锚垫板保持垂直。
(7)预制时注意主梁底部的调坡垫块,垫块的尺寸见支座垫块图。
(8)预制时,注意防撞护栏、伸缩缝等预埋件的钢筋。
(9)当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养护龄期不小于14天),方可张拉预应力。
(10)主线小箱梁及T梁施工顺序:
待主梁架设完毕后,应先施工小箱梁间横隔板及现浇段,然后再施工桥面铺装,以保证桥梁的稳定。
(11)横向联结钢筋与预制箱梁预留钢筋之间采用搭接焊,焊缝长度10d。
(12)同一孔的几片主梁浇筑混凝土日期及预加应力时混凝土龄期相关不宜超过5天。
(13)厂(场)内存梁(包括顶梁、移梁)时的梁端悬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长期存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梁体产生过大上拱。
(14)小箱梁的架设吊点的具体位置以及架设方法,待施工单位确定后,经业主、代建方、设计、监理以及施工单位一起进行协商后确定。
(15)运输及存梁时,应保证纵向两点支撑,且支点设在腹板正上方。
(16)封锚槽口的普通钢筋不得全部截掉,并应保证有足够的钢筋与封锚钢筋网焊接后再封锚。
(17)对于钢梁的制作要求及施工主要事项,详见钢梁的制作要求。
8.6、预应力施工
(1)预应力钢材及预应力锚具进场后,应分批严格检验和验收,妥善保管。
锚具除检查外观、精度及质量出厂证明书外,对锚具的强度(包括疲劳强度)、锚固能力应进行抽检。
(2)所有预应力钢绞线及钢筋不许焊接,凡有接头的预应力钢绞线部位应予以剔除,不准使用。
钢绞线和钢筋使用前应作除锈处理。
(3)当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上,方可张拉预应力。
(4)所有预应力张拉均要求引伸量与张拉力双控。
通过试验测定E值,校正设计引伸量,要求实测引伸量与设计引伸量两者误差满足施工规范要求。
实测引伸量要扣除非弹性变形引起的全部引伸量(设计引伸量是根据E=1.95e5Mpa,k=0.0015,u=0.25计算所得)。
(5)预应力张拉前先用初应力(0.1~0.2k)张拉一次,再开始测引伸量。
张拉程序为:
0→初应力→100%设计锚下控制张拉应力(持荷2min,锚固)。
(6)为确保预应力质量,要求对拉管工艺、定位钢筋、管道成形来桥控制,具体要求如下:
1)管道与喇叭口连接处管道轴线必须垂直于锚垫板。
2)管道压浆必须密实,采用真空吸浆工艺,水泥浆强度不低于45Mpa。
3)预应力束封锚混凝土宜在压浆后尽快施工,包封的钢丝网应与结构钢筋可靠连接,图中未示,施工时要特别注意,张拉槽均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封锚。
(7)预应力束实际伸长量如与计算值误差超过允许6%范围时,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8)使用P锚时,须注意波纹管封头,防止浇筑砼时砼涌入波纹管内,导致预应力损失。
(9)预应力钢束张拉后应在距锚头3cm处切割,宜采用切割机或砂轮锯,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8.7、普通钢筋施工
(1)直径大于25mm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挤压套管或镦粗直螺纹)。
各部分预埋主筋的位置和锚固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凡因工作需要而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
(3)当钢筋和预应力管道或其他主要构件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干扰时,可适当调整钢筋的位置,以保证钢束管道或其它主要构件位置的准确。
钢束锚固处的普通钢筋如影响预应力施工时,可适当弯折,待预应力施工完毕后及时恢复原状。
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其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
(4)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
(5)如锚下螺旋筋与分布钢筋相干扰时,可适当调整分布钢筋或其间距。
(6)伸缩缝预埋钢筋应要求伸缩缝供货厂家提供有关图纸,以便对钢筋进行调整。
(7)钢筋接头需按规范要求错开,钢筋接头数量50%。
8.8、顶升段施工
(1)顶升段首先须对上部梁缝进行检查和处理。
清理板缝,拆除伸缩缝,并保证板梁与盖梁的缝隙宽度不小于2cm,避免顶升过程中产生板梁与盖梁的碰撞。
同时安装牵拉限位装置。
对与板梁上部,由于顶升为反向坡度后,板梁上部会与盖梁相碰。
故顶升前对板梁上部利用静力切割设备进行部分切割。
在梁面各个角点布置标高观测点,精确测量各点的标高值,并做好记录,在取得业主认可的基础上,确定各点的精确顶升高度。
(2)顶升方式及千斤顶的布置需满足老桥结构受力要求。
对于不同位置采用合理的顶升和控制方式。
顶升必须满足同步、快速的顶升方式,位移同步精度为5.0mm,任何一缸的压力误差小于5%。
以保证顶升过程的同步性,确保顶升时盖梁、板梁结构安全。
(3)盖梁顶升顺序遵循先高后低的原则,采用同步顶升,顶升高度低的先到位。
(4)为避免顶繁荣昌盛过程中桥梁产生横、纵向偏移,必须在桥面和在承台处设置限位装置,从而起到限制顶升中板梁产生水平位移的作用。
(5)桥墩对截断的立柱需采用浇注微膨胀砼,钢筋宜采用挤压机械套筒连接的方法进行连接。
(6)对于13号桥墩盖梁,由于检测结果需对其进行加固。
顶升施工需待加固完成后方可进行。
8.9、植筋施工技术要求
(1)植筋采用的钢筋,均采用Ⅱ级钢筋,并要求采取机械切断,端在不允许采用氧割。
(2)钢筋植入深度以C30砼控制值,高于此标号砼,仍按此标号控制,植入深度应扣除砼表面化剥落层及出现裂缝层。
(3)施工单位应配备钢筋探测仪,植筋之前应对结构体内钢筋探测,尽量避免伤及钢筋。
(4)植筋施工应控制时机,一般宜在连接部位施工之前进行,避免植入钢筋长期暴露锈蚀,否则要采取防锈措施,必须严格保证植筋与拼接钢筋的可靠焊接。
(5)钢筋位置应控制实际值与理论设计值误差小于1cm,并要确保设计要求的保护层。
8.10附属设施施工
(1)伸缩缝安装
伸缩缝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产品安装说明书进行,确保伸缩缝安装质量。
伸缩缝两型钢之间产距离a值,根据桥梁的联长、安装伸缩缝时的温度确定。
在设伸缩缝隙处,为保证成桥后桥面伸缩缝良好的使用状况,施工时注意主梁安装时保证梁体与墩(台)背墙间距,并确保缝隙内无杂物。
对于顶升段伸缩缝处的安装需根据实际测量后情况对老桥结构进行处理。
(2)桥面排水
施工时注意排水装置的预埋,具体要求见排水构造图纸。
(3)附属设施的预埋件
在桥梁各部件、各工序施工中,必须注意相应的预埋件的位置、规格处数量,以免遗漏或错位。
预埋件是重要的传力构件,其制作、埋设应严格按设计和有关规范执行。
锚筋与钢板采用穿孔塞焊。
8.11沉降观测
1、在每根立柱上设置永久性的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可用钢质金属预埋件固定埋置在立柱近下行线的侧面中线离土面200mm位置上,同时设置醒目标志。
2、沉降监测单位应具有一定的监测资质。
由于沉降量及沉降差异控制较严,故应严格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进行。
3、沉降监测周期:
沉降标志埋设后即应进行沉降观测,其后每处施工步骤都应测量,试运行开始后半年内每个月测量一次;正式投入运行以后一年内每三个月测量一次;一年后每半年测量一次,直到沉降稳定,以形成完整的沉降速率曲线及图表。
4、沉降观测报告应定期交业主并转交设计单位和运营管理部门,如在测量中发现桥墩沉降异常,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同时缩短对该桥墩的监测周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术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