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复习进程.docx
- 文档编号:6524526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93KB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复习进程.docx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复习进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复习进程
一、桂枝汤类方证
1.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第16条(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24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
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以上是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论述,条文共22条,其重点在讲述桂枝汤的具体适应证,概括起来为: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2.桂枝加桂汤方证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去皮)五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加桂枝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17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服法同桂枝汤(原方药组成及煎服法误为葛根汤,林亿等已有说明)。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4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汗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
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5.栝楼桂枝汤方证
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1条: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桂枝各三两,苦酒一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煎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6条:
问曰: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
师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8条: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论》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桂枝甘草汤方证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0.桂枝救逆汤方证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12条:
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2条: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18条: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擘)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
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脉经》:
桂枝后有“加”字)。
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1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皂荚(去皮子,炙焦)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四):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15.小建中汤方证
小建中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16.桂枝人参汤方证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别切)四两,甘草(炙)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63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7.黄芪建中汤方证
黄芪建中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胶饴一升,黄芪一两半。
《金匮要略》对本方说明:
于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
补气加半夏三两。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病》第14条: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2条: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加芍、生姜、人参。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9.当归建中汤方证
当归建中汤方: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
若无当归,以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
(二):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
令人强壮宜。
20.当归四逆汤方证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切)半斤。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52条: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22.苓桂术甘汤方证
芩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160条: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23.苓桂枣甘汤方证
苓桂枣甘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水煎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5条: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4.茯苓甘草汤方证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25.茯苓泽泻汤方证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炙)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0条: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证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四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2条: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27.防己茯苓汤方证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2条: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28.五苓散方证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株,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1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始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第386条:
藿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29.蜘蛛散方证
蜘蛛散方:
蜘蛛(熬焦)十四枚,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解读仲景原文】
兴发种还《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4条: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证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暖和的衣裳暖和的被子暖和的天气【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8条: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菜园里有白菜,有南瓜,还有茄子。
一(条)彩虹一(堆)杏一(朵)花一(只)鸟
31.桂枝茯苓丸方证
(2)、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小路长长的——长长的小路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丹皮(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解读仲景原文】
一轮月牙一弯月牙一块面包一颗星星一个影子我正忙着写作业呢!
《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第2条: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女女字旁(好妈奶)心心字底(想思念)32.半夏散及汤方证
小鸡正忙着吃虫子呢!
(爸)(全)(妈)(香)(蚁)(童)(哪)(男)(念)(树)(会)(间)8、生字“小魔术”(P111):
加一笔:
日——(白)(田)(目)(电)(旧)(由)(旦)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
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斗,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
一份报一堆果一个果一句话一棵树【解读仲景原文】
二、偏旁部首及代表字《伤寒论》第313条: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看(看见)有(有无)请(请进)主(公主)妈(妈妈)话(说话)处(到处)秀(秀气)
一(块)石头一(匹)骏马一(杆)大称四(根)柱子rstuvwxyz雪白的肚皮白白的手帕白白的墙
(星)(机)(姐)(玩)(明)(唱)(意)(问)(早)(秀)(她)(岁)33.炙甘草汤方证
马上=立刻=赶紧=赶快很多=许多替=帮=为=给炙甘草汤方: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桂枝(去皮)三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1、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如下:
4、偏旁加部件组成新字或连线。
军队竹桥看着叫声笑声苗条面条前面后面情面脸面九、语气词及标点符号的使用坐和座跟和根在和再像和象相和向做和作美和没【解读仲景原文】
7、字的结构分析笔画笔顺填空。
宀宝盖头(宝家宁)土提土旁(地场城)《伤寒论》第177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淘气的娃娃美丽的夏夜可口的松果闷热的天气
火红火红的太阳(花儿)金黄金黄的落叶(麦田、稻田、油菜花)杨树高高的——高高的杨树
8、生字“小魔术”(P111):
加一笔:
日——(白)(田)(目)(电)(旧)(由)(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附方
(一):
《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
(一):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湿液液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杂病论 伤寒 杂病论 背诵 桂枝 复习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