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专项规划.docx
- 文档编号:6520081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5.11KB
课程建设专项规划.docx
《课程建设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建设专项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建设专项规划
课程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20)
二○一六年六月
一、建设基础……………………………………………………………1
二、建设目标……………………………………………………………2
三、建设任务…………………………………………………………3
四、实施进度……………………………………………………………8
五、保障措施…………………………………………………………11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
1、建立了紧贴“三湘”的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立足长沙,服务三湘”的办学定位,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构建紧贴“三湘”定位的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有效纳入课程设计体系和学分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把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职业证书培训课程纳入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和学分体系,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对接。
2、初步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建设
2014年学校开始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2015年“与产业技术同步发展的课程改革项目”被列为我校湖南省卓越校建设特色项目之一。
按照卓越校建设思路,课改课程以支撑三个特色专业群核心课程为重点,突出学生终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特色来选取课程建设。
目前已立项第一批20门课程作为课改课程,其中属于三个特色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的10门,占总立项课程的50%,属于职业综合素养课程6门,占总立项课程的30%,属于相关专业群课程4门,占总立项课程的20%。
3、课程资源建设初显成绩
为了进一步为课堂教学服务,各专业开始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比如以“湘旅”为主线开发了由湖南旅游资源库等15个子库构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里面几乎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湘菜发展研究中心出版了《湘菜文化三十讲》等特色著作,拍摄了《湘菜技艺》和《我跟大师学湘菜》等视频节目,定期举办“天下湘菜大讲堂”等。
4、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学生在各类省级及以上专业技能抽考和竞赛中成绩优秀,获奖频频,近四年共获得125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5项。
其中,2015年在省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得22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项,总成绩跃到全省高职院校的第3位,较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前进了17位、6位和1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调整升级,高职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虽然学校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果,但对新的现代职教理念的探索和把握还不够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职教理念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还做得不够。
2、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
课程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活动。
在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打破传统教学的勇气和决心。
3、信息化教学稍显薄弱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越显重要,
我校教师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能力不强,很多老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4、课程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为止,我校课程资源建设初显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足,主要是网络课程资源不多,资源的类型比较单一,整体质量不是很高,无法完全达到“能学、辅教”的要求。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继续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一体四翼”的课程体系,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熟练,职业道德良好,综合素质偏高”的合格的“职业人”。
(二)具体目标
力争建成100门左右高水平、体现“湘菜、湘商、湘旅”办学特色的课程,使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有力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并及时更新以实现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较大创新,以更加适应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建设能够满足“能学、辅教”要求的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聚焦重点专业重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专业以及公共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建设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加快信息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建设一批信息化教学资源,争取在2020年建成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将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视频或微课、案例集、试题库等进行共享,推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
积极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坚持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岗位标准,做到“一课程一标准”。
加强教学团队师资培训,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课程改革与建设能力。
力争在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立项有所突破,力争在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每年获奖率不低于60%,力争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品牌实力的显著提升。
三、建设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智力竞争,更多的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校企联合、对接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探索建立“一体四翼”的课程体系,“一体”是指专业教育,“四翼”分别指德育、职业教育、美育、体育。
(二)深化课程改革
持续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力争建成100门左右高水平、体现“湘菜、湘商、湘旅”办学特色的课改课程。
一是积极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融合岗位能力需求,使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有力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并及时更新以实现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
二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倡导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情景模拟、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是积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各门课程均应按课程组培养师资队伍,形成课程教学团队,鼓励专业水平高,管理及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工作。
通过培训、鼓励成员积极申报教研教改课题及项目、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等方式,促进课程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逐步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合理、专兼搭配、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和课程改革团队。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鼓励教师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争取在2020年建成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将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教案、授课计划、教材、视频或微课、多媒体课件、案例集、试题库等在平台上逐步进行共享,推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
(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课程自身层面来说,各课程要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课时,形成课程反馈机制,结合学生到课率、学生评价结果、学生学业成绩等进行反思,不断强化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加强常规教学巡查力度,深化教学督导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施进度
年度/年度/任务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
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6年
1、进行市场调研,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修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优化,进行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1、在学校现有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上,完成第一批20门重点改革与建设课程的中期检查工作,中期检查合格率争取达到80%以上。
2、组织第二批30门课改课程的申报立项工作,在重点改革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兼顾公共课,争取立项2-3门公共课。
1、加大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参与度争取达到90%以上。
2、鼓励课改负责人申报市级及以上级别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教研教改课题,争取立项2-3项。
3、鼓励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争取获奖率达到50%。
4、优化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合理,专业课至少要有一名企业兼职人员。
1、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数量达到500M左右,应用效果好。
2、完善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计划、案例、试题等基本教学资源。
1、完善教学督导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课堂教学巡查,保证学生到课率达到80%。
3、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学生评价结果80分以上的课程争取达到40%。
4、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及格率达65%,优秀率达8%,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
2017年
1、进行市场调研,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修订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优化,进行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1、基本完成第一批20门课程改革与建设任务,各类课程资源累计达10000条及以上。
2、做好第二批中期检查的准备工作,各类课程资源累计达5000条及以上。
3、组织第三批50门课改课程的申报立项工作,争取立项3-5门公共课程。
1、加大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参与度争取达到90%以上。
2、鼓励课改负责人申报市级及以上级别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教研教改课题,争取立项3-5项。
3、鼓励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争取获奖率达到60%。
4、优化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合理,专业课至少要有一名企业兼职人员。
1、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数量达到1G左右,应用效果好。
2、完善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计划、案例、试题等基本教学资源。
1、完善教学督导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课堂教学巡查,保证学生到课率达到85%。
3、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学生评价结果80分以上的课程争取达到50%。
4、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及格率达70%,优秀率达10%,平均成绩达到72分以上。
2018年
1、进行市场调研,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修订201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优化,进行201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1、完成第二批课改课程的中期检查工作,争取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完成第一批课改课程验收成果资料汇编工作,深入推进课改成果进课堂、成教材。
1、加大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参与度争取达到90%以上。
2、鼓励课改负责人申报市级及以上级别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教研教改课题,争取立项5-7项。
3、鼓励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争取获奖率达到65%。
4、优化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合理,专业课至少要有一名企业兼职人员。
1、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数量达到1.5G左右,应用效果好。
2、完善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计划、案例、试题等基本教学资源。
3、论证课程标准模板,促进课程标准建设工作,60%的课程完成课程标准建设。
1、完善教学督导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课堂教学巡查,保证学生到课率达到90%。
3、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学生评价结果80分以上的课程争取达到55%。
4、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及格率达75%,优秀率达12%,平均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019年
1、进行市场调研,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修订201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优化,进行201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1、完成第三批课改课程的中期检查工作,争取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引进在线课程平台,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三批课改课程的上线率达到50%。
1、加大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参与度争取达到90%以上。
2、鼓励课改负责人申报市级及以上级别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教研教改课题,争取立项7-9项。
3、鼓励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争取获奖率达到70%。
4、优化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合理,专业课至少要有一名企业兼职人员。
1、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数量达到2G左右,应用效果好。
2、完善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计划、案例、试题等基本教学资源。
3、继续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工作,争取80%的课程完成课程标准的建设工作。
1、完善教学督导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课堂教学巡查,保证学生到课率达到92%。
3、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学生评价结果80分以上的课程争取达到60%。
4、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及格率达80%,优秀率达15%,平均成绩达到80分以上。
2020年
1、进行市场调研,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修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断优化,进行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1、完成第二批课程的终期验收工作,验收通过率达到80%,课程资源累计达到20000条。
2、引进在线课程平台,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三批课改课程的上线率达到80%。
1、加大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课改负责人的培训参与度争取达到90%以上。
2、鼓励课改负责人申报市级及以上级别各类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教研教改课题,争取立项9-10项。
3、鼓励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争取获奖率达到80%。
4、优化课程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合理,专业课至少要有一名企业兼职人员。
1、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数量达到2G左右,应用效果好。
2、完善课程标准、教案、教学计划、案例、试题等基本教学资源。
3、继续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工作,争取100%的课程完成课程标准的建设工作。
1、完善教学督导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课堂教学巡查,保证学生到课率达到95%。
3、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学生评价结果80分以上的课程争取达到65%。
4、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及格率达85%,优秀率达18%,平均成绩达到80分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学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三级领导机构。
1、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
(1)领导全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负责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宏观指导;
(2)负责对外联络与沟通协调。
2、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课程改革与建设相关文件、建设标准与制度;
(2)负责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等工作;
(3)负责课程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做好经费预算;
(4)负责收集整理课改成果,做好资料汇编;
(5)负责督查与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实施全过程;
(6)负责推荐课改负责人申报省市级课程类项目。
3、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小组
各二级学院/部成立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实行双负责人制,由二级学院/部院长/主任担任组长,课改负责人担任副组长,行业企业专家、教研室主任、课改参与教师为成员。
各二级学院/部负责人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各部门的课改情况作为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二)制度保障
为保证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顺利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其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制度。
人事处和相关部门要将课改项目完成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出国培训、访问学者推荐、课题申报等挂钩。
课改领导小组要根据各部门课改项目通过验收的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不合格率以及日常督查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并将考核结论纳入各部门年终考核。
(三)经费保障
课程改革与建设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课程设计劳务费、授课课时津贴补助、校本教材编写费、课件制作费、建立试题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源的成本支出等。
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课改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平均每门课程的支持经费为8万元。
课改经费实行分段,按细分项目验收拨付制,立项评审通过拨付20%经费;课程改革中期成果验收合格拨付20%,课改验收合格拨付剩余60%经费。
对验收获得优秀、良好等次的项目,学院给予适当奖励;对于中期验收不合格的课程,允许该课程团队延长两个月进行课程建设,进行复查仍不合格的课程,停止给予后续经费支持;验收不合格的课改项目,允许该课程团队延长两个月进行验收,进行复查仍不合格的课程停止给予后续经费支持。
(4)强化评估管理
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学校将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课改课程的评审、中期检查、终期验收等,并通过学校教学督导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通过常规巡查以及听课评课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建设 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