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说文解字专栏.docx
- 文档编号:6513239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83KB
秘书工作说文解字专栏.docx
《秘书工作说文解字专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书工作说文解字专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秘书工作说文解字专栏
秘书工作说文解字专栏
2004年6—12月
浅析几组易误用的同音字
作者:
邱 真
开栏的话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必要条件。
本刊特开辟“说文解字”栏目,祁望语言学专家积极介入传播语文知识,秘书人员踊跃参加交流语文学习心得。
本刊编辑部
汉语中有大量的字词,音同而义形不同,或义同而形音不同,或形似而音义不同,存在相当多容易混用、错用的字词。
对于这些字词,公文起草和校核人员应留心注意。
本文试举数例易误用的同音字略作辨析。
备——倍
备:
①具备:
德才兼备;②准备:
备用;③防备:
备荒;④设备:
装备;⑤完全:
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
倍:
①跟原数相等的数;②加倍:
事半功倍、勇气倍增。
此二字一般是可以分清的。
但在“完全”的意义上容易误用。
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易被误写成“艰苦倍尝、关怀倍至、倍受欢迎”。
订——定
在“决定、确定”意义上相同又略有差别:
“订”着重指评议、商议,由不完善逐步完善;“定”着重指决定下来,不再轻易改变。
例如:
“制定”与“制订”。
“制定”的对象常为重大的纲领、方针、政策、法令、路线、章程,也可以是学习计划、比赛规划等。
它侧重在确定,不轻易变动。
如,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坚持经常的学习制度。
“制订”:
拟制,拟订,侧重于事先商讨订立,尚未形成定案。
如,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审订”与“审定”。
“审订”侧重于修改订正,不包括最后确定;“审定”即认真审查并做出决定或定论,侧重于决定或最后的确定。
如“我们的方案已呈报上级,等审订后实施”,句中是请上级审查决定的意思,应用“审定”。
“拟订”与“拟定”。
“拟订”侧重指草拟过程;“拟定”侧重这个过程已经结束,即草拟好。
如,“我们的工作制度正在加紧拟定”,句中“拟定”应改为“拟订”。
“订、定”在“约定”的意义上是相通的,形成了一批异形词。
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2001年12月19日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订单、订户、订婚、订货、订阅”为推荐词形,而“定单、定户、定婚、定货、定阅”将被淘汰。
象——像
象:
①一种大型动物:
大象;②形状,样子:
象征,形象;③仿效,摹拟:
象形字。
像:
①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
像章,图像;②相似,类似:
像样,好像;③似乎,仿佛:
天像要下雪了;④比如、比方:
唐代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关于“象”与“像”在名词上的用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0月18日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对二字的用法做出明确的界定。
象:
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
语词搭配实例:
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浑象、蚀象、体象、危象、心象、想象(像)、构象(conformatiom)、磁象、磁象仪、异极象、全面象、分裂象、观象台、天象仪、晶格象、类质同象、同质二象、同质三象、同质多象、文象结构、心象地图、唯象理论、唯象系数、波粒二象性,等。
像:
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
语词搭配实例:
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正像、反像、逆像、倒像、阳像、阴像、伪像、映像、镜像、影像、潜像、叠像、原像、前像、后像、余像、双像、网像、成像、电像(electricalimage)、音像、声像、摄像、录像、放像、显像、视像、像章、像片、像差,等。
分——份
当“分”读F€鑞时,与“份”音同而意义不同。
在“分量、成分、水分、糖分、分内、名分、辈分、过分、福分、本分、缘分、无分、处分、充分、情分、职分、盐分、非分之想、安分守已、恰如其分、知识分子”等词语中,要用“分”,不能用“份”。
在“双份、全份、分成两份,份额、份礼、份饭、一份报、随份子,省份、年份、月份牌”等词语中,要用“份”,不能用“分”。
绝——决
两词都可以用作副词。
“绝”用作副词时表示程度,相当于“最、极”,如,绝早、绝大多数、绝无仅有。
“决”用作副词时表示肯定,相当于“必定”,“一定”,如,决不食言、决不后悔。
“绝无此事”和“决无此事”都能说,但含义不同。
“绝无此事”意为“完全没有这种事”,是对事物的表述,客观上没有例外。
“决无此事”定为“一定没有这种事”,是对事物的判断,表示主观的确定不移。
运用时应仔细辨析。
练——炼
练:
①白绢:
澄江静如练;②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白练;③练习,训练:
勤学苦练;④经验多,纯熟:
老练,干练。
炼:
①用火烧制:
炼油,千锤百炼;②用心琢磨,使词句优美简练:
炼句,炼字。
此二字意义不同,也容易分清。
但在下列词语中容易混用。
如,精练与精炼。
精练:
精要简洁,没有多余的词句。
如“文章写法很精练”。
精炼:
提炼精华,除去杂质。
如“精炼原油”。
应根据语境择用。
再如:
“干练、简练”不能用写作“简炼、干炼”;“修炼、锻炼”不能写作“修练、锻练”。
成语误用五例
作者:
黄海文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特点。
但有些成语来源于典故,含义比较复杂,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褒贬不分,搭配不当。
笔者列举了几个经常被误用的成语,辨析如下:
首当其冲源自《汉书·五行志之下》:
“郑以小国,摄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
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首:
最先。
当:
面对。
冲:
要冲,交通要道。
后用“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一般作谓语。
例如:
“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以沉重打击,香港首当其冲。
”这个成语经常被误用为“首先、首要”,作定语。
如:
“交通问题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首当其冲的问题”。
上下其手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
遂侵郑。
五月,至於城麇。
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敚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於伯州犁。
伯州犁曰:
‘请问於囚。
’乃立囚。
伯州犁曰:
‘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
’上其手,曰:
‘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下其手,曰:
‘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谁获子?
’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
楚人以皇颉归”。
“上下其手”指手向上指或向下指,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贬义。
例如姚雪垠《李自成》:
“然历朝田赋积弊甚深,有财有势者上下其手,多方欺隐,逃避征赋。
”这个成语多被误用为“用手乱摸”。
如:
“他前日现身新城颁奖礼,全场歌手起立鼓掌,连刘德华亦不禁兴奋地对他上下其手”。
惨淡经营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惨淡:
费尽心力。
经营:
谋划安排。
“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或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例如“自创立公司以来,他日夜奋战,惨淡经营,终于将公司股票成功上市。
”现多被误用为“经营艰难,生意冷淡”。
如:
“惨淡经营的现状使不少会所经营者开始另寻出路,推出了开放式会所、连锁经营性会所等变种”。
侃侃而谈语出《野叟曝言》一二七回:
“凡于乔所知浙省时事,无一不在他肚里。
他就攘其所有,侃侃而谈,将浙江全省的形势、时务,剀切指陈出来。
”侃侃:
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有刚直之意。
“侃侃而谈”指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话。
例如: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诬陷,叶挺同志侃侃而谈。
”很多人把它误用为“高谈阔论”。
如:
“如何组织经济突破,区(县)委书记侃侃而谈”。
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
烤。
“炙手可热”指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贬义。
例如蒋子龙《阴错阳差》:
“见沈瑶年富力强,炙手可热,眼看要一统七二七所的大权,便攀附他”。
现多被误用为“吃香的、热门的”。
如:
“站在金字塔尖的高级日语翻译人才炙手可热”。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江门市国土资源局)
关于对“通感”修辞方法的认识
作者:
陈 全
贵刊2004年第8期《疑义相与析》一文第
(2)小节中指出:
“声响”是不能“咀嚼和回味的”,不搭配。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的确不存在。
但在文章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修辞方法是普遍存在也允许存在的。
汉语修辞学中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做“通感”,就是将不同的声、色、味进行交叉互比和修辞处理,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因此,文章中的“声响”(声觉)与“咀嚼”(味觉)是完全可以进行搭配的。
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都成功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视觉、声觉、味觉等进行互换比拟、借代等,以强化艺术效果。
现举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两个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属于一种味觉,通过艺术处理后将此变成了听觉形象(歌声)。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将视觉形象转换成了声觉形象。
通过这种艺术处理,形成了新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笔者以为,在公文写作中,这种修辞方法还是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以保持公文内容的明晰性和语体的严肃性。
但对于文学作品那又另当别论了。
(作者单位:
中船重工第七二三研究所办公室)
容易误用的几组字词
作者:
孔令超
决与绝、定与订、置疑与质疑、三部曲与三步曲,是文章中容易误用的几组字词,下面逐对作些分析:
①决~绝
“决”和“绝”有各自特定的意思,但都可以用在否定词前,并且意义和用法相近,让很多人困惑,觉得用哪个都行,又觉得用哪个都不妥。
其实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决”强调主观态度,重在意志上的控制,多用于表示决心或心愿,如:
“决不罢休”、“决不反悔”、“决无二心”、“决没有别的想法”;而“绝”强调的是客观上必定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不管人的主观意志如何,如:
“绝无此事”、“绝不可能”、“绝非偶然”。
所以先判断所表达的意思是强调主观还是强调客观,再来判断用“决”还是“绝”就简单一些了。
②定~订
“定”和“订”音同义近,所以经常看到有用法不当的情况。
“定”表示决定、使确定,表示事情已经确定下来了,不会轻易更改,侧重的是结果;“订”表示经过研究商讨而立下(条约、契约、计划、章程等),多指事先经过双方商讨的,只是约定,并非确定不变的,强调的是过程。
所以,像“订婚”“订货”等一般用“订”而不用“定”;“定金”“定购”等则用“定”更合适一些。
③置疑~质疑
《现代汉语词典》中“质疑”与“置疑”两词都有,其中“质疑”解释为依据事实问明或辨别是非。
而“质”字本身有询问、责问、提出疑问的意思,比如:
“质疑问难”,“向厂家提出质疑”。
而“置疑”则意为怀疑、疑问,用于否定,比如:
“毋庸置疑”、“无可置疑等”。
④三部曲~三步曲
翻了几本字典,都没有“三步曲”一词。
大概是因为“部”与“步”音同,所以不少人将“部”误作“步”。
“三部曲”源自古希腊悲剧中的三联剧,是有一个总名的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
现在泛指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三部文学作品,如: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或借指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我国发展战略的“三部曲”。
其通常用意是表示“三个阶段”或“三个步骤”,当出现这种表意时,大多数人就想当然地把“三部曲”误写作“三步曲”了。
浅析几组同音字
作者:
周仁东
现代汉语中,有几组同音词由于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经常被混淆而导致误用,试浅析如下。
窜改——篡改“窜”,改动(文字)。
韩愈答张徹诗:
“渍墨窜旧史,磨丹注前经。
”此处“窜”字乃修改史书之意。
“窜改”,改动。
“篡”,用强力夺取之意。
《孟子万章上》:
“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篡改”即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在实际运用中,被“窜改”的往往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古书等,无贬义。
也许是因为有些由“窜”组成的词,如“流窜”、“窜犯”、“窜扰”、“抱头鼠窜”等都是贬义词,因而有人误以为“窜改”也是贬义词,其实不然。
而“篡改”则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被“篡改”的往往是抽象的东西如历史、经典、理论、政策等,它才是地道的贬义词。
度过——渡过度,过。
渡,过江河,由此岸到彼岸。
在古汉语里,“度”作为“过”解释时,与“渡”是相通的,如《汉书·贾谊传》:
“犹度江河亡维楫。
”但在现代汉语里,“度”与“渡”已明确分工。
度过,指时间上过了一段时候,宾语是时间,如“度过春节”,“度过假期”,“度过困难时期”,“度过少年时光”等等。
渡过,则指空间上过了一段距离,往往是指从此岸到彼岸,宾语是空间(多与江河湖海有关),如“渡过大河”、“渡过大海”等。
至于常见的“渡过难关”,这里的“渡”,是借喻,而借喻的本义,也与空间有关,而非时间。
暴发——爆发暴,急疾,突然。
“暴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二是指突然发作。
爆,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
“爆发”也可作忽然发作讲,另外,“爆发”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在“突然发作”这个意义上,“暴发”与“爆发”容易产生混淆。
区别在于,“暴发”多指自然的、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发作,如“山洪暴发”、“禽流感暴发”等。
而“爆发”则多指人为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如:
“爆发力”、“爆发战争”等。
工夫——功夫在古代汉语里,“工夫”有三个义项:
①工程和劳动人力;②素养,造诣;③闲空时间。
“功夫”也有三个义项:
①工程夫役;②造诣,成就的程度;③指时间。
应该说在这三个义项上“工夫”与“功夫”通用。
而在现代汉语里,“工夫”有三层意思:
①表示占用的时间;②表示空闲时间;③表示时候。
“功夫”也具有“工夫”的上述三个义项,此时,“工夫”“功夫”亦通用。
另外,“功夫”还指可本领、造诣,而“工夫”则没有这个意义。
实际运用中,指时间、时候通常用“工夫”,指人的本领怎样、造诣如何通常用“功夫”。
盈利——营利“盈”,多出来,多余。
“盈利”,指获得利润,或获得的利润。
“营”,谋求。
“营利”,是指谋求利润。
“盈利”与“营利”的区别在于,一个指结果,一个指行为。
“盈利”是得到利润,属于客观结果。
“营利”是谋求利益或利润,属于主观行为,但能否“盈利”尚未可知,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产生3种结果:
亏损、持平或盈利。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委办公室)
招牌别字小议
作者:
李见宣
走在大街上,一个个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招牌鳞次栉比,看得人眼花缭乱。
如果仔细琢磨会发现许多招牌上写了错别字,由于大多数人并不去在意,也就蒙混过去了。
现撷取两例分析。
潢——璜
现在卖装饰材料的商家越来越多,但招牌上的别字也随之多了起来。
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一个县城有80%的商家将招牌上的“装潢”错写成了“装璜”,可见此字的错误率之高。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璜:
半壁形的玉。
由此“璜”字应为名词。
而“潢”字有两种义项,一是积水池,二是染纸,如装潢。
因此,“装潢”的“潢”应是“潢”而不是“璜”。
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去查证核实,而是想当然地把“装潢”写成“装璜”,看来大多数人都犯了同一类不求甚解的毛病。
文——纹
一家美容店门前的经营范围有这样几个字“纹眉,纹眼线”。
初看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斟酌却发现不对。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丝织品上的花纹,如绫纹;一种解释为纹缕儿,如指纹,波纹等,可见“纹”是名词。
而“文”字的义项较多,其中一项为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如文身,文了双颊,此义项中“文”应为动词,很显然“纹眉,纹眼线”应为“文眉,文眼线”。
汉语中的方块字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汉字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因此,我们要正确地使用规范汉字,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随便乱用,以免闹出笑话。
(作者单位:
安徽省凤台县精忠中学)
媒体误用成语四例
作者:
周仁东
成语是汉语言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表达效果。
但人们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望文生义、褒贬误用,有时还会乱改成语,使其变得与起初的意义不同甚至相反。
笔者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发现“七月流火”等几个成语在各类媒体中误用的频率特别高,试分析如下: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孔颖达疏:
“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
”火,星座名,又叫“大火”,即心宿(今之火星古称“荧惑”,二者不同)。
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较高,七月以后,就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
用天文变化说明时间变化,表示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可见,“七月流火”是暑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变凉的意思。
但是有许多媒体把“七月流火”当作“天气热得要命”来用。
如:
①七月流火,冷饮市场也是“硝烟四起”。
(7月6日《江南时报》)
②七月流火,中小学生的暑假也开始了。
(7月6日《解放日报》)
③京城大地,七月流火。
(7月2日人民网)
以上3句中“七月流火”属误用,可以换成“天气炎热”之类的词语。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差:
尚、略;强:
振奋。
故此成语原意指“还能够振奋人的意志”。
后来此意有所变化,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显然,此成语所表示的意思,基本上属于褒义范围。
但是有的同志可能将“差”字误解为“不好、差劲”,从而把“差强人意”理解成“不怎么地、不好、不太令人满意”,如:
①但是在本届欧锦赛上,年事已高的德塞利明显力不从心,法国队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7月7日人民网)
②如此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公的待遇也令许多食客悻悻离去。
(7月6日北方网)
③5月大盘表现差强人意,股票交易清淡。
(6月16日《江南时报》)
以上3句中的“差强人意”都被用作了贬义词,可以换成“不如人意”。
始作俑者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俑: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指开始制作俑用以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劣风气的人,贬义。
而现在多被误用为不带感情色彩的“一切倡导人”,如:
①陈忠和是“男陪练”计划的“始作俑者”。
(7月3日《扬子晚报》)
②据了解,楼宇视频媒体的始作俑者是加拿大的一家公司CaptivateNetworkInc。
(6月24日人民网)
③此次向阳渔港集体跳槽的始作俑者杨超曾经一度为此“感到不安”。
(5月13日《新华日报》)
以上3句中的当事人并非什么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宜将含贬义的“始作俑者”换成“发起人”、“首创者”或“发明者”等中性词语。
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见苏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古人多在重阳节赏菊,重阳一过,赏花者渐少,因此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兼寓迟暮不遇之意。
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现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不过这个成语多半被误写成“昨日黄花”,如:
①温网——库娃已是“昨日黄花”。
莎娃才是“今朝娇娃”。
(7月4日《每日新报》)
②这支球队的成员们在巅峰时的身价总和超过了1亿英镑,但如今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7月2日《体坛周报》)
③其实近两年中国车市变化快,一个车型推出的第二年就仿佛“昨日黄花”。
(3月15日人民网)
从现有的工具书来看,没有“昨日黄花”一词,只有“明日黄花”。
也许有些同志不了解这是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而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导致误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仪征市委办公室)
疑义相与析
作者:
李远、李桂森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人们就大声疾呼“为祖国语言的纯洁而奋斗”。
可是50多年后的今天,语言文字被污染的现象仍相当严重。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就一篇散文中的语言疑义,与读者“相与析”之。
第一段: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
(1)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2);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3)。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评析:
(1)“这个”应指代上文已提及的事物,而文章开头却没有可指代的事物。
似应先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不应把这个介绍放在后面。
(2)“声响”是不能“咀嚼和回味”的,不搭配。
(3)“催促”人们“付诸行动”,表意不明。
“诸”是“之”和“于”的合成词,那么“之”指代什么不清楚。
第二段: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4)。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吟咏着(5):
“巍巍乎若泰山!
”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6)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7):
“汤汤乎若江河!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
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8),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9)。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10)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评析:
(4)“出神入化”是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不能做“听得”的补语。
(5)去掉“着”。
“着”表示正在进行,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吟咏”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而不应是钟子期听琴后的感叹。
(6)“浩荡迸涌”是描写水势的,不能描写水声。
(7)“心旷神怡”是说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它不能修饰“叫喊”。
(8)“熟稔”是很“熟悉”的意思,“领悟”是“理解”之意,两者不宜用“和”字连接。
“袅袅”不能形容“情思”,只可形容声音、形态等。
(9)“化身”本身就有“变”的意思,不宜用“变成”了“化身”。
(10)应去掉逗号。
第三段: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11)里浏览着(12)《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13)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14)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15)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16)。
像这样美丽(17)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
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18),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
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评析:
(11)“黝黑”是黑、黑暗之意,多形容人的肤色。
“深夜”自然是黑暗的,不能再用“黝黑”来修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秘书 工作 说文解字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