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MBR工艺设计方案.docx
- 文档编号:6509228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78.62KB
碧水源MBR工艺设计方案.docx
《碧水源MBR工艺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碧水源MBR工艺设计方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碧水源MBR工艺设计方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MBR工艺标准方案
(10000m3/d)
设计方案
设计单位: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
综合说明
XXXX工程位于XXXX。
本工程原水主要为XXXX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XXXX标准,用于XXXX。
根据本工程的进水水质及出水要求,推荐采用3AMBR工艺进行处理,一步到位实现从污水到再生水的利用。
3AMBR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1)出水水质优良、稳定,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可直接回用;
(2)工艺流程短,运行控制灵活稳定;
(3)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
(4)污泥龄长,污泥排放少,二次污染小;
(5)对水质的变化适应力强,系统抗冲击负荷强;
(6)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
(7)生物脱氮效果好;
(8)模块化设计,便于根据水量情况自由组合;
(9)可作为反渗透预处理工艺。
本工程建成后,将会大大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有效利用再生水,节约水资源。
本工程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项目
指标
处理规模(m3/d)
10000
进水水质(mg/L)
CODcr:
450;BOD5:
250;SS:
300;TN:
50;NH3-N:
40;
TP:
7;PH:
6~9
出水水质(mg/L)
CODcr:
30;BOD5:
6;SS:
10;TN:
10;NH3-N:
;
TP:
;PH:
6~9
污染物年消减量(吨)
CODcr:
1533;BOD5:
;SS:
;TN:
146;NH3-N:
;TP:
;
占地面积
总占地面积:
12390m2;折合单方水:
m3污水
构筑物占地面积:
;折合单方水:
m3污水
投资
工程直接投资:
万元;折合单方水:
元/m3污水
其中:
设备投资:
万元;折合单方水:
元/m3污水
成本
(元/m3污水)
总成本:
经营成本:
其中:
耗电成本:
膜更换成本:
工程概况
XXXX。
设计依据
业主提供的相关数据及资料
现场勘察情况及资料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本)
8).《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设备设计标准》(CJJ31-89)
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10).《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
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2003年局部修订版)
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9).《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20).《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2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2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
24).《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15-2009)
25).《控制室设计规定》(HG/T20508-2000)
26).《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20509-2000)
27).《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
28).《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
2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设计范围及原则
设计范围
本方案设计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工艺及所需的设备、建(构)筑物、电气自控、仪表等。
污水处理厂(站)进出水管道、道路、供电、通讯线路及供水系统设计不在本方案范围内。
设计原则
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从保护城市水源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1)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工程中所采用的工艺和技术应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内不会被淘汰,避免重复改造而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选择满足出水水质要求并且能适应当地条件、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的处理工艺,科学安排运行方式。
(2)安全性原则
再生水利用关系到千万用户,因此处理出水水质不能存在任何问题,如果出现水质超标,其影响面很大,是关系到大量人群身体健康的安全性问题,设计应采用处理技术和处理系统具有高品质的出水和安全保障措施。
(3)低运行成本原则
工程运行成本应作为技术方案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
设备选型以高效节能、可靠、方便维护为原则,确保工艺运行效果,降低运行、维护费用;采用适合国情的监测仪表及自动化技术,便于操作和管理。
(4)少占地原则
由于土地资源比较宝贵,处理技术的采用应考虑占地面积小、运行效率高。
在满足施工、安装及维修的前提下,使各处理构筑物尽量集中,节约占地,扩大绿化面积。
(5)降低污染原则
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选择能减少二次污染的工艺;尽量减少处理工艺产生的异味,控制噪声强度,减少噪声干扰。
(6)系统模块化原则
工程的进水水量经常随时间、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工程应考虑模块式的设计理念,可以根据现状水量和未来增加水量的情况进行系统运行组合,以减少运行成本。
工程规模及水质
设计规模
本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量10000m3/d。
设计进出水水质
本工程处理的原水为XXX水。
处理后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部分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体水质要求。
其进出水水质指标如下表:
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表
序号
指标
进水水质
出水水质
备注
1
化学需氧量CODcr
(mg/L)
450
30
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Ⅵ类
2
5日生化需氧量BOD5
(mg/L)
250
6
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Ⅵ类
3
悬浮物(SS)(mg/L)
300
10
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
4
氨氮(mg/L)
40
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Ⅵ类
5
TN(mg/L)
50
10
出水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6
TP(mg/L)
7
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Ⅵ类
7
粪大肠菌群(个/L)
――
1000
出水满足国家一级A标准
8
pH
――
6~9
注:
TN出水水质指标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质指标确定。
工艺确定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出水各项水质指标能否达到处理要求及其稳定与否,运行管理是否方便可靠,建设费用、运行费用和占地、能耗高低。
本工程采用碧水源公司和清华大学经过多年研究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强化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技术——3AMBR工艺。
3AMBR是传统A/A/O工艺和MBR工艺有机结合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是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与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充分发挥膜生物反应器高活性污泥浓度和高效率硝化的特性,使除磷脱氮能力大大提高。
A/A/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
A/A/O工艺(Anaerbio-Anoxic-Oxic)称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是把除磷、脱氮和降解有机物三个生化过程结合起来,并且根据活性污泥微生物在完成硝化、反硝化以及生物除磷过程中对环境条件不同要求,在池子的不同区域分别设置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
根据不同区域设置位置及运行方式的不同,在传统A/A/O工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改良工艺。
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呈厌氧(A1)/缺氧(A2)/好氧(O)的布置形式。
其典型工艺流程见图5-1。
传统A/A/O工艺流程框图
该工艺流程总的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他的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可抑制丝状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
SVI值一般小于100,有利于处理后的污水与污泥的分离。
运行中在厌氧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
由于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区严格分开,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长,因此脱氮除磷效果非常好。
目前,该法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
但传统A/A/O工艺也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特点,脱氮和除磷对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脱氮要求有机负荷较低,污泥龄较长,而除磷要求有机负荷较高,污泥龄较短,往往很难权衡。
另外,回流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回流到厌氧池中会影响厌氧环境,对除磷不利。
为了解决A/A/O法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放磷的影响,可采取将回流污泥进行两次回流,或进水分两点进入以及对回流污泥进行反硝化等等措施,于是派生出了许多改良型A/A/O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
MBR工艺原理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Bio-Reactor)简称MBR,是二十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
它不同于活性污泥法,不使用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而是使用微滤膜分离技术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沉淀池和常规过滤单元,使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泥龄(STR)完全分离。
因此具有高效固液分离性能,同时利用膜的特性,使活性污泥不随出水流失,在生化池中形成8000-12000mg/L超高浓度的活性污泥浓度,使污染物分解彻底,因此出水水质良好、稳定,出水细菌、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并可截留粪大肠菌等生物性污染物,处理后出水可直接回用。
MBR工艺优点
(1)出水水质优良、稳定,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可直接回用。
高效的固液分离将废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生物单元流失的微生物菌群与已净化的水分开,不须经三级处理即直接可回用,具有较高的水质安全性。
(2)工艺流程短,运行控制灵活稳定。
由于膜的高效分离作用,不必单独设立沉淀、过滤等固液分离池。
(3)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
处理单元内生物量可维持在高浓度,使容积负荷大大提高,同时膜分离的高效性,使处理单元水力停留时间大大缩短。
(4)污泥龄长,污泥排放少,二次污染小。
膜生物反应器内生物污泥在运行中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剩余污泥排放很少,只有传统工艺的30%,污泥处理费用低。
(5)对水质的变化适应力强,系统抗冲击性强。
防止各种微生物菌群的流失,有利于生长速度缓慢的细菌(硝化细菌等)的生长,使一些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的停留时间变长,有利于它们的分解,从而系统中各种代谢过程顺利进行。
(6)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
MBR由于采用膜技术,大大缩短了工艺的流程和通过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使设备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是目前为止,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中水回用设备。
(7)生物脱氮效果好。
SRT与HRT完全分离,有利于增殖缓慢的硝化细菌的截留、生长和繁殖,系统硝化效率高;MLSS浓度高,反硝化基质利用速率高。
(8)模块化设计,易于根据水量情况进行自由组合。
由于高度的集成化,MBR形成了规格化、系列化的标准设备,用户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组合安装。
(9)可作为反渗透预处理工艺。
MBR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可完全满足RO对进水水质的要求;将MBR作为RO的预处理技术,既可有效保证RO膜的连续运行、控制膜污染,还可获得高质量的再生水。
工程设计
总图设计
XXXX工程处理规模为10000m3/d,总占地面积为12390m2。
本工程厂区总平面设计按建构筑物功能及工艺流程分区,分为生产管理区及生产区。
生产区又分为预处理区、生化处理区、污泥处理区和再生水回用区,各区之间以道路、绿化分隔,可以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
生产管理区与生产区以绿化带及道路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使生产管理人员基本上不会受到臭味及噪音的影响。
厂区道路以连接厂内各功能分区为主要目的,并与厂外道路连通。
厂内道路两侧以草坪绿化为主,为厂区的优美环境不受污染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了使人流与物流分开,特别是污泥外运不至于影响办公环境,厂区共设置两个出入口,靠近生产管理区设置主出入口,是人流的主要出入口;靠近污泥处理区设置副出入口,是物流的主要出入口。
厂区道路以6m和4m为主,转弯半径为6m,车间引道以车间大门宽度配套。
厂区总图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称
技术指标
备注
1
厂区总面积(m2)
%
2
构筑物总占地面积(m2)
%
3
管理区面积(m2)
%
4
生产区道路面积(m2)
%
5
生产区绿化面积(m2)
%
6
单位水量占地面积(m2/m3)
7
单位水量构筑物占地面积(m2/m3)
8
单位水量绿化占地面积(m2/m3)
工艺设计
工艺流程及简述
根据进水水质特点及出水水质要求,拟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对原污水进行处理。
工艺流程框图
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膜处理单元、消毒处理单元及污泥处理单元。
污水经外部收水管网送至厂区,进入提升泵房前设置粗格栅截留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以保护后续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经格栅除杂后的污水经提升泵提升至细格栅、沉砂池,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杂质、部分无机性砂粒,为了保护膜处理单元,污水再经过膜格栅过滤,过滤后的污水进入生化处理单元,依次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及低氧区,在此进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生化处理单元出水进入膜处理单元,强化生化功能,膜过滤出水经过消毒后回用或排放。
生化处理单元的缺氧区回流污泥经潜水回流泵提升至厌氧区,与厌氧区进水混合;生化处理单元的低氧区回流混合液通过潜水回流泵回流到缺氧区,与厌氧区出水混合;膜处理单元的回流污泥通过潜水回流泵回流到生化处理单元的好氧区,与缺氧区出水混合。
粗、细格栅及膜格栅拦截的栅渣经螺旋输送,与沉砂池的出砂一并外运处理。
剩余污泥由剩余污泥泵提升至贮泥池,再由污泥泵送至脱水机房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泥饼外运至指定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污泥消纳场所进行最终处置。
污泥浓缩脱水机的滤后液及冲洗水与厂内的生活污水经管道汇集至厂内进水泵房,与原污水一起进行处理。
主要构(建)筑物设计
粗格栅渠及提升泵房
粗格栅渠设置于处理厂的进水端,安装机械粗格栅。
原污水首先经过粗格栅,用以截留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并使之正常运行。
根据时间间隔或格栅前后水位差自动启闭,完成栅渣的收集。
收集的栅渣随厂区的污泥一同处置。
设置提升泵房,用来提升污水以满足后续污水处理流程及竖向的衔接要求。
提升泵采用潜污泵。
提升泵房与粗格栅渠合建,为地下式钢砼结构。
设计流量:
s
总变化系数:
KZ=
粗格栅集水井: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下钢砼结构)
池深:
粗格栅渠:
平面净尺寸:
×(2格,地下钢砼结构)
池深:
格栅间隙:
15mm
栅前水深:
提升泵房集水井: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下钢砼结构)
池深:
有效水深:
提升泵房: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上框架结构)
高度: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细格栅渠、曝气沉砂池及超细格栅渠
细格栅渠内设置机械细格栅,用以进一步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或漂浮物,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并使之正常运行。
根据时间间隔或格栅前后水位差自动启闭,完成栅渣的收集。
收集的栅渣随厂区的污泥一同处置。
曝气沉砂池主要用以去除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如泥砂等,以便减轻无机颗粒对管道、阀门的磨损,同时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
池内设曝气管、刮油机、提砂泵等设备。
设置鼓风机以提供池内水流旋转所需的动力。
沉砂汇集在池底,采用提砂泵将沉砂提升,通过管道输送到洗砂间进行砂水分离。
膜格栅的设置是为了保护膜系统,用以去除污水中的纤维状、毛发类物质,以防膜丝被缠绕而造成损坏或膜污染。
截留的栅渣随厂区的其它栅渣一同处置。
细格栅渠、曝气沉砂池及膜格栅渠合建,为地上式钢砼结构。
设计流量:
s
总变化系数:
KZ=
细格栅集水井:
平面净尺寸:
×(1座,半地下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细格栅渠:
平面净尺寸:
×(2格)
池深:
格栅间隙:
5mm
栅前水深:
曝气沉砂池进水井: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上钢砼结构)
池深:
曝气沉砂池:
平面净尺寸:
12×(2格,地上钢砼结构)
池深: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曝气量:
m3污水
膜格栅渠进水井: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上钢砼结构)
池深:
膜格栅渠:
平面净尺寸:
×(2格,地上钢砼结构)
池深:
格栅间隙:
1mm
栅前水深:
出水井:
平面净尺寸:
×(1座,半地下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洗砂间
洗砂间主要用于放置砂水分离装置。
沉砂池内的沉砂通过提升及管道输送,进入洗砂间内的砂水分离装置进行砂水分离。
分离出的固体物质随厂区的其它栅渣一同处置。
洗砂间为地上式框架结构。
格栅冲洗泵安装池: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下钢砼结构)
池深:
洗砂间: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上框架)
高度: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生化组合池
生化组合池主要由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污染物。
分为2个系列运行,每系列可单独运行。
生化组合池为半地下钢砼结构。
设计平均流量:
s
设计最大流量:
s
A.厌氧区
预处理出水进入配水井,配水井向2系列分别配水,与缺氧区的回流污泥同时进入厌氧区,使饥饿高效的活性污泥会快速吸附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并对难降解的有机物起到良好的水解作用。
同时,污泥中的磷在厌氧条件下得到有效的释放,活性提高,为好氧条件污泥对磷的大量吸收作准备。
平面净尺寸: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B.缺氧区
厌氧区出水进入缺氧区,同时进入的还有好氧区的回流混合液。
反硝化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利用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大量的硝态氮还原成氮气,完成脱氮过程。
与此同时,BOD5浓度下降。
平面净尺寸:
缺氧区1: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缺氧区2: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缺氧区污泥回流比:
200%
C.好氧区
缺氧区出水进入好氧区,同时进入的还有膜池的回流污泥。
好氧区中大量繁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降解和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好氧区内设曝气器。
平面净尺寸:
好氧区: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兼氧区: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7m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好氧区混合液回流比:
400%
BOD5污泥负荷:
BOD5/
悬浮固体浓度:
8333mg/L
好氧泥龄:
总泥龄:
综合产泥率:
kgBOD5
剩余污泥量:
d(其中生物污泥d,化学污泥d),含水率%,湿污泥d
曝气量:
2500Nm3/h,气水比:
6:
1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MBR膜池
MBR膜池是利用膜对反应池内含泥污水进行过滤,实现泥水分离,同时强化系统生化功能。
一方面,膜截留了反应池中的微生物,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大大增加,使降解污水的生化反应进行得更迅速更彻底;另一方面,由于膜的高过滤精度,保证了出水清澈透明,得到高质量的出水。
膜池平面净尺寸:
膜池(含配水渠):
×(1座,膜池共分4格,半地下式钢砼结构)
回流渠: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
清洗池及出水池:
×(1座,内部共分4格)半地下式钢砼结构
膜池上方吊车支撑架:
×,高,1座,钢结构
池深:
池深: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膜池污泥回流比:
500%
膜池系列数:
4列,每系列可单独运行
每系列膜箱数:
3组,并预留2个空位
膜吹扫风量:
h,气水比:
:
1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MBR膜设备间
MBR膜设备间主要用于放置产水泵、CIP(在线清洗)泵、剩余污泥泵、在线化学清洗加药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MBR膜设备间为半地下式钢砼+框架结构。
地上部分净尺寸:
×,地上钢结构,高
地下部分净尺寸:
×,地下钢砼结构,高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消毒系统
根据有关规范及法规要求,生化出水应进行消毒灭菌后排入各用水点。
MBR系统的出水浊度和悬浮物极低,臭氧对有机物和微生物有极高的去除及灭活效果,同时对色度也有很好的去除效率。
臭氧发生装置安装于臭氧制备间内,所产生的臭氧用于对膜系统出水进行消毒处理。
A.接触消毒池
臭氧与膜系统的出水同时进入消毒接触池内完成消毒、除色过程。
在接触池池顶安装尾气破坏器,以消除臭氧对环境的影响。
消毒接触池为半地下式钢砼结构。
平面净尺寸:
×(1座,内分4格,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36min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B.臭氧制备间
臭氧制备间用于安放臭氧发生装置及配套设备。
臭氧制备间为地上式框架结构。
净尺寸:
×,高5m
臭氧投加量:
L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除磷加药间
本工程设计采用化学除磷与生物除磷相结合的工艺,除磷加药点在好氧区末端,磷随剩余污泥排出。
除磷加药间为地上式框架结构。
净尺寸:
×,高5m(1座,框架结构)
药剂种类:
硫酸亚铁固体粉末(Fe2SO4·7H2O,有效成分含量90%)。
有效铁用量:
d
Fe2SO4·7H2O投加量:
d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鼓风机房
鼓风机房用于安装鼓风机及其辅助设备,分为曝气风机和膜吹扫风机。
鼓风机房为地上式钢结构。
净尺寸:
×,高6m(1座,钢结构)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污泥处理系统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的副产品,也是必然的产物。
主要是生化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
应加以妥善处置,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本工程污泥处理系统构筑物包括贮泥池及污泥脱水机房。
A.贮泥池
贮泥池的作用是储存膜池剩余污泥,并通过污泥泵送至污泥脱水机。
贮泥池为半地下式钢砼结构。
剩余污泥量:
d
含水率:
99%
平面净尺寸:
×(2座,半地下式钢砼结构,地下)
池深:
有效水深:
水力停留时间:
6h
设备详见表6-3:
工艺设备配置。
B.污泥脱水机房
污泥脱水主要为便于污泥的运输和处置,进一步减小污泥体积,使污泥含水率减小到80%以下。
本工程设计采用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直接脱水从而省去浓缩池的投资。
污泥脱水机房为地上式框架结构。
泵安装池: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下钢砼结构)
池深:
脱水机房: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上框架)
高度:
污泥堆棚:
平面净尺寸:
×(1座,地上框架)
高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碧水 MBR 工艺 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