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6508101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62KB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docx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
这几年我一直沉迷于余华的作品无法自拔,眼前不断浮现出的各种悲伤画面总使我泪流不止,完全使我身处一片死寂之潭。
但最近被突然翻到的一本书吸引了注意力,那是一个我从未领略过的世界。
这本书是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书中的村民都是一样的劳动、一样的穷、一样的作息,村中整年都没有特别厉害的人,也没有特别重大的事。
作者也时常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累了就坐下来休息。
晚上困了就自己盖一间屋子睡下。
用一下午的时间去观察蚂蚁搬家,花几天时间去打探一个自己突然想起的名字,这些都是作者常干的事。
这本书中是一片真正平等的世界,作者没有因为自己是人而看低别的生物,就像“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有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的孤独和尴尬。
”“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马来到世上肯定不仅是给人拉拉车当当坐骑。
”同时也有很多与其他动物的换位思考,从它们的角度去陈述“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
”“对于驴来说,你的一生无胜利可言,当然也不存在遗憾。
”
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事,没有祥子那样的坎坷,没有保尔·柯察金的坚毅,没有简·爱的反抗,更没有严监生的吝啬与宋钢的悲哀。
那些在很多人眼里无聊透顶事,在这里又一次呈现。
它呈现的好像是一张上了淡色的白纸,没有别人笔下的井井有条或色彩分明对比明显,但它很充实也不凌乱,没有放过一个角落的为你展现出一幅淡淡的画。
用这种淡淡的画向你讲述作者感受中的村庄。
画中的纹理是一种新的舞动和排列,表达的就是一种新的事情、新的观点。
确实,又有多少人会去想“我是不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了?
土地是不是已经烦我了?
道路是否早就厌倦了我的脚印,虽然它还不至于拒绝我走路。
”或者觉得一匹马在某个黑暗角落盯你,它做了一辈子牲口,是不是后悔了,开始揣摩人。
对于我,我喜欢这种想法,也喜欢这种思维方式。
同为这世界上的生物为什么要分什么三类九等,高级动物、低级动物呢?
为什么一定要主观上去理解、去判定那些生物呢?
它们再小也有自己的大脑,它们的大脑里又会有脑细胞,你有怎样清楚它想的就一定简单你想的就一定复杂?
我为这种新的思维而着迷。
《一个人的村庄》里,作者也经常谈起他的房子、邻居们、村民们、牲口们,他津津乐道着那一堵墙,村里最“闲”的人,一棵老树,一片麦子,一缕炊烟,偶然间碰到的人,一只黑鸡,一头驴甚至是一阵风。
再平常再无聊的事,他都会以一种平淡又引人入胜的词句,将我留在他的__里,听着他讲一个又一个平淡的故事。
我喜欢那种感觉,是一种宁静、缓慢的感觉让你不急于去做什么,不用为满天的工作而烦躁,内心很平静,让你身处焦躁的城市之外,在堆满线条和色彩的画卷中找到一片空白得以喘息。
它不像余华写的故事里那样的跌宕起伏,相反它的故事是很平淡没有波澜的。
没有波澜,是另外一片天地,是我从未见过的,同时它也令我着迷,好像突然在天空中发现一颗发着微光光的星星,既迷人又黯然。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2
看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要一个月,昨夜熬夜将它看完。
它适合任何时候读,闲暇的大段时光仔细品读,或者只是很短的时间拿来看两页,时间或长或短,都能给人以触动。
喜欢这样的文字,干净。
不涉及商业利益,没有那些浮躁与虚无,只是描写生我养我村庄中的事,平实朴素,让人感觉就像踏在泥土上,接着地气儿心里有着落不发慌。
不矫揉造作,不装模作样,只是一个土里来土里去的庄稼人絮叨着,同你拉嗑唠家常。
那些淡如白水的语言却时常让人深思:
哦,原来生活是这样的。
最浅显的话却总让人深思,这就是思想和阅历的魅力。
很难写出一个整体的读后感。
书中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时常给人不同的感触,关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看似无关痛痒的平静叙述,总让人兀自生发出许多联想,觉得那些普通的话也不普通了。
说刘亮程是个作家,是个农民,都不假。
写的就是地里的事儿。
院里墙根下生锈的锄头,发情的牛马,晚霞下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男女在夜幕中的嬉骂,一条泥泞的小路,熟透到掉穗的麦子,一朵没人注意的野花一棵坚强生长的草,一阵冷彻的风,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看似草芥不值一提的人和事原来均可入诗作画,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一个人的村庄,像是陶潜的桃花源,像是老子向往的小国寡民。
清静无为。
在众人忙于生计为利益奔走时,你却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生活在那个宁静的村庄里,看山坡上一滩草,数地上的蚂蚁,看日头从这边移到那边。
正如同他自己写道: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角落落里,我们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对着这样那样的一两件小事,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辈子。
连抬头看一眼天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地久天长地想念一个人。
”
我们不知道这些,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是怎样,同样难以揣摩其他的生灵。
我们不是草,未曾将自己腿脚埋入到土中生长起来,所以不明白一株草是怎样想的。
我们不是蚂蚁或者甲虫,自以为它们翻过土包是为了找寻食物,自作聪明为它们减少路程,却见它们又自己爬了回来。
我们不是墙根下的那条老狗,不知在日头下睡着的它梦见了什么。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安息,犁好自己的一块地,只管用锄头除掉自己田埂上的荒草,种自己的一季庄稼,过自己的日子。
一个人若是能做好这些已经算是完满。
不追着时间乱跑,不轻易被一阵无名的风刮走,安居在一个人的村庄,几十年来自家房上的空气都与众不同掺了自己的味道,那里的水土、阳光、空气都熟悉了,房子里积攒着长年累月的时光,有黄金般珍贵的细节。
在熟悉的地方时光似乎慢下来,想让人多活一阵子。
人在该醒来的时候醒来,在该睡去的时候睡去。
藏在家门下面的钥匙不知去了哪里,冻坏的骨头再难以回暖。
那些过去的事就让它随着风吹到田野里,不去捡起。
这即是一个人的村庄中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村庄,让我们习惯在那里生长的家乡。
在地图上的某一个角落,在心脏中的一个位置。
我喜欢刘亮程对人这一辈子的规划:
如果我能活六十岁的话,我用三十年的时间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这样一辈子刚好够用。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3
选择这本书来写,是因为与它有过一面之缘,《一个人的村庄》,不像那些所谓的乡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们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乡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剧,悲剧,正剧,都是人生。
一个人的村庄,作者是有多孤独,是有多浪漫,才选择到村庄中遁世。
刘亮程即是本书的作者,刘亮程,不是什么文绉绉学究气的学者,是个有点拔顶,有点乡土气的,朴素到平凡,朴素到不平凡的男人。
如果可以强调他的性别,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俗气,但是不然,就是这样的男人,才能将泥土的芬芳融进他的灵魂深处。
刘亮程,生活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就是这样听起来十分贫瘠的地方,孕育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充满人情味的作家。
说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么是人情味?
我说,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卖弄的慰问,而是一个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
人情味不仅仅是对人的情有味,觉得与动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这种人,有爱心,有情趣,有风格,有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写狗,他写猫,他写驴,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个人那样,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点,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记得,统统记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这样一个院子的主人,我也愿做那个小小草,就算被风沙吹散了生命也无所谓,你是那样了解我,懂得我,以至于我流下了泪。
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点点的说出我的心事,你更对我说你的苍凉,是一个人的村庄的寂寞,我愿意陪伴你一辈子那~
现在浪漫也说了,人情味也结了,而关于孤独苍凉的问题,我还没有说。
《第二辑风中的院门》里,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刘二之风”吹走了。
“刘二之风”,莫不是一种时间之风,周杰伦《东风破》有一句歌词写得好,“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刘二之风”偷走了记忆之河里匆匆流动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苍凉。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亦是《东风破》,异曲同工,我们无法抵挡这种种。
《第三辑家园荒芜》中,家园荒芜例外,时间,又是时间,不仅把这人事,更把这变迁中的景致也摧毁有人常说,因为改变,所以怀念。
这句话用在这里在确切不过了。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当“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的时候,昔日的黄沙梁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却是荒芜了,它比兴旺和繁荣都要“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魂中”。
所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
故而,这苍凉,当时时间匆匆流失的苍凉,是一个旅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只有这经过时间磨砺的孤独才如此真实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静,我们会想,谁没有这一个人的村庄呢,我们是村庄中的一员过客,再浪漫也有离开的一天,心底的苍凉,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刘亮程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乡土小说和散文诗的结合。
这本书所传达的美学无可挑剔,或许,如果不是一篇纪实文学,而是一篇小说,那么,这将又是小说中的一个珍品,更是艺术品了。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4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清流。
对于一般人来说,黄沙梁只是一片没有历史、无人问津的荒野,而对于刘亮程来说,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片安谧的净土,一个属于他的村庄。
翻开清新淡雅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纯粹的文字。
在刘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树木、风雷雨电,大到整个村庄,小到一只小虫都是有灵性的存在,在他的笔下,一只狗不求回报的为人服务,一只鸟孤独沙哑地鸣叫然后盘旋离去,仿佛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在人所不知道的领域,慢慢滋长起来。
在这些原生纯朴的文字里,你可以读到一种特别的寂寞。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复一年,落不尽的风沙残酷的刮着,摸摸自己粗糙的脸庞,是这世界改变了我还是我改变了这世界?
抑或是我们都在兜兜转转中忘了初衷仍旧停留在原地?
没有答案,短暂的一生学不会世界上的一切道理。
谁曾意气风发地走出去,谁又曾犹犹豫豫的留了下来,谁曾想要挡住时间的流逝,谁的坚硬的心却被镰刀磨臼得长出了一道道柔软的皱纹,是刘亮程,是我,也是这世上的所有人。
“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许多事情都一样,开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个人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
刘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那原生态到近乎飘渺的描写风格,还在于它所透露出的对大自然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领悟。
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无疑是寂寞的,可是他却没因此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细腻宽广的胸襟包容和发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乐在其中,寂寞对于他是一种享受,是万物的馈赠。
在他一个人的村庄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改变一只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时候也可以稍稍通一点驴性。
树的一生本来就要比人遭受更多的风雨,一条路也拥有生命的伊始与终结,甚至连被这个村庄呼进呼出的空气,也都是有生命的。
人生活在这里,不单单是一个索取者,还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个大的轮回中的一小环,不奢求什么,也不抱怨什么,欣赏着这个因自己而改变了些许的村庄,也欣赏着村庄改变了自己的地方。
他的村庄,就好像就是浓浓浓浓的阳光下,一个小土房,几条看家的狗,几个老邻居,自家的畜牲,门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树……连带上自己也是这个村庄的一部分,然后把它们写下来,关于这个村庄的生生死死,幸福与不幸。
享受这种寂寞是专属于刘亮程的幸福。
读完他的文字后,在我的心底里的某个安静的角落,貌似有什么东西,正在默默地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
在那里,我仿佛听见了流水的声音,风吹过的声音还有落叶的声音。
那像是一段悠扬绵长的音乐,缓缓地演奏着,很缠绵,耐人寻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乐,明明很长却又仿佛很短很短。
如黑暗永恒的镇魂歌,绕梁三日不绝如缕;又如蛰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经历了死亡的黑夜后展开了希望的羽翼。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5
最先是从《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课文开始接触刘亮程。
那篇__极好,极平淡的文字极普通的事物延伸出极广阔的文思。
会不会当一切曾经属于我和环绕在我身旁的所有物质都消散的时候,我的存在也就那样变成了不存在……我真的在世界上度过了属于我的一生么?
全文通读罢,这样深刻的疑问在脑海中震荡。
还记得,同寝好友在读了这篇__后对我深深感慨“这篇__写得真好。
”
那个时候对刘亮程文风的大致猜测是文风沉重,__内容应当是多属哲思。
然而《一个人的村庄》中的__内容勉强可以将其归属于哲思,但是和文风沉重是完全没有一点干系。
刘亮程的每一篇__可以说是在调侃中衍生,每一篇__在我看来都总有那么一点自嘲和嘲他。
整本书就好像刘亮程在跟我说话,文字是那样直白生动,你甚至可以想象在那时他的表情。
但只能说是他在跟我说话不是跟我对话。
因为整本书的紧凑感和__间那无以名状的联系都无法令我插一句话。
__所描写的事物你一点都不陌生,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或许这样说还不妥,__所描绘的事物极少应当是__所描绘的事件那样普通,普通到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发生过无数次。
我们根本就不会去注意那样的事件,但是刘亮程却注意了何止是注意呢。
全书由这样细小的事件组成由不得让人感慨他难不成是把所有的时候都花在这些琐碎上了么。
我相信那所有的一切在刘亮程眼中绝不是琐碎,他将它们视作生活的最真并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去感知。
随着所读篇篇目的增多便发现一个极其明显的现象便是刘亮程对于自然万物的态度。
虫子、驴、牛、村口的那棵老树……等等在他的__中层出不穷。
并且从文字中你丝毫不会觉得这是动物或者植物,你会觉得这些事物和刘亮程生活在一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不是就那样呆呆的伫立或是无力的过活只有几个月的生命。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刘亮程真正将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彻底消融和实践。
倘若只是将这种想法挂在嘴边是无法真正享受到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世间万物皆如己出的和谐的。
这还不是刘亮程最令人感到钦佩的,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对于性这一敏感话题的认知。
在他的笔下性这一话题出现的频率已经不能算少了,有时候再搭配上他那如口述般的文字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他生活中极其普通且不可缺的部分。
这是对人性认知的何等高深境界。
他将其作为人的本性完全接纳了,不带一点偏见和偏激。
将其视为人固有的本能,你无法回避你身上所存在的这种欲望那就接受你的身上存在这种东西。
接受并且真正认知它,然后控制它。
与他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相比那些禁欲者是何等的小气和落后,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人又谈何去说教和感化他人。
你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用那样独特的视角去解释生活中的一切。
最后一点,我无比要提。
刘亮程的文字看似像是口述实则完全不然,把你读过的__并且做出注释的地方再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匠心之深厚。
最是生活见繁华,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黄沙梁——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6
当你感到内心有怨、有憎、有怒、有忧,且挥之不去时,不如坐下来读一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那素朴、深沉的文字,会让你渐渐平静。
在许多人眼中,乡村是贫穷落后、脏乱不堪的,而刘亮程笔下的村庄,彰显着勃勃生机,洋溢着平和与闲适之美。
“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一辈子注定没有什么大事可做,只能闲逛。
那不如拎一把铁锹吧,在村外的野地上转悠,看哪不顺眼就挖两锨。
谁家玉米地的草长这么茂盛,钻进去胡乱地铲上一会儿。
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立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
“我”沾沾自喜,只因改变了两株玉米的长势。
有时候,“我”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相中哪个村庄,就找个无人的院子住下来。
在夕阳的余晖中,点一支烟,猜想自己弃下的房屋,有没有新的主人?
那红砖下压着的钥匙,是否会被放回原处?
“我”无事可做,整日闲逛,像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流浪者。
“我”与虫共眠,对一朵花微笑,猜想驴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第一场雪,在寂静中体悟一个村庄的生长……“我”体察万物的情绪,视万物为朋友,与万物和谐相处,“我”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大自然合二为一。
书中很少写到人,偶有提及,也不过是旁观而已,使得这份从容与和谐,因为缺乏人的温暖,而透着孤独与荒凉。
为什么没有人?
为什么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
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
”
“一条没有主人的狗,一条穷狗,会为一根干骨头走村串巷,挨家乞讨,备受人世冷暖,最后变得世故,低声下气,内心充满怨恨与感激。
感激给过它半嘴馊馍的人,感激没有用土块追打过它的人,感激垃圾堆中有一点饭渣的那户人。
感激到最后就没有了狗性,没有一丁点怨恨,有怨也再不吭声,不汪不吠。
”
做一条狗如此不易,那么做人呢?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
“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天或几个月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
没时间盖房子,创造文化和艺术。
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
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
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
”
“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上。
人东奔西走,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根处。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就隐藏在对风、雪、狗、虫、花、草的描述中。
或许,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令人失望的,人群是最令人恐惧的。
是不是人群中的踩压、猜疑、冷漠和利用,已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温情?
能够在大自然中享受孤独的欢愉,正是因为离开了人群?
抑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悠然从容、自得其乐?
孤独,有时是无可奈何,但能够享受孤独的欢愉,人生就步入了豁然开朗之境。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7
这本书写的是诗化的乡村生活。
在如今这样一个工业和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作者依然固执地把乡村作为他灵魂和文笔的栖息之地。
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以史官的姿态记录下他的村庄和生活里琐细的点点滴滴。
那样人间烟火的朴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实语言里在读者面前流淌开来,不知不觉间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这本书在内,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构建着一个作为世外桃源的乡村。
书中他竭力营建的黄沙梁村并非纯净无瑕的完美乐土,但是其纯朴自然的美却令人心惊。
在那里人与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谐,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在阳光里自由地挥洒,即使它们之间照样要有旷日持久的争夺,有对这个贫瘠世界不满足的索求。
作者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略显原始的干净简单,他并不讳言村庄生活中的阴暗与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却让人依然有能力怀抱对温暖的信仰。
对于自然,作者的视角是谦卑的。
他的文字仿佛就从中生长出来,还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
但是在这些文字的平静下掩藏着不着痕迹的悲伤,或许它源自作者内省的态度和安静的孤独。
以《一个人的村庄》为题,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独弥漫全书,然而正是这样的孤独,注定了这本书的深度。
孤独时人们往往耽于思考,同时,进行思考的必要条件就是远离尘嚣的`孤独。
在如今这个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往无前的时代,作者的乡村就是这滚滚洪流中的微小孤岛,守候着这种罕见的、空白而清醒的坚持。
书中的“我”,即全书的贯穿者和叙述者,一直以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出现,试图真正融入自然却从未成功。
这也难怪,毕竟每个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达的悲喜。
全书中“我”始终是一个闲散的游荡者、村落生活的旁观者,无为而又无奈,无畏而又无聊,淡看生活的无常。
“我”并非通达智慧的哲人,只是时常思考的凡人。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凡人引领起了整本书中对生命、对村庄、对许多哲学本原的终极思考,作者的叙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与文中的叙述虽密不可分却始终存在着某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就像“我”与自然界之间的疏离感,虽无限接近却始终无法抵达。
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就是似乎站在云端之上看人间风雨变迁,虽痛可切肤但实际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实现读者与文本的融合。
这也许是作者旁观者的身份以及洁净而有节制的叙述风格所造成的,却也赋予了本书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思考空间,令读者阅读时感觉意犹未尽,掩卷后却又感怀良久、恍如隔世,其兴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叹。
关于村庄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生存状况的作品近年来并不少见,同其他作者一样,本书作者所能够预想的村庄的未来是流散,是生与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体的遗忘与湮没,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盲目地乐观。
可是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完成着对于黄沙梁这个在他笔下重建的村庄的架构,也许他的建构就是为了拆散,他的寻找就是为了告别。
本书最后部分以“家园荒芜”为题,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离乡,故土荒凉。
在农村的未来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庄不过是万木丛中一具远年风干的标本,通过它,我们看见了那些草长虫鸣的岁月,也听尽了他这曲既是呼唤又是告别的挽歌。
读《一个人的村庄》,需要安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人的村庄 一个人 村庄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