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6508055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19KB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docx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孩子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同桌100的视频,下午我有针对部分难点进行了直播,虽然说没有达到目标的全部完成,但是我认为学生是在自我探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所以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
接下来把加法计算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来。
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
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对上学期学过的凑十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的是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问题和所需要的相关数据。
我把主题图设计为我校运动员的欢庆会,让学生感觉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课标要求,创设合理有效的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并能正确计算。
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
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凑整十法和相同数位相加法的算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的小结缺少及时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这节课上完了,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
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
我个人觉得,单纯的只教算题过程学生能够理解,也能明白,单独的说小棒,进行圈一圈,也可以理解,但是综合到一起,就出现了上下不对照的现象。
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我想我会继续研究这几课,以便能够更清楚的让学生明白。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以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近阶段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
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
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
如24+9,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
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很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
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满十进位”的算理。
再次感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
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
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
后来有学生发现四道算式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
我紧接着追问:
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
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
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
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学完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习,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掉队,使我感到伤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
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
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但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
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
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习,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习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既是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根基所在。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本节课的优点是:
教学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首先,课堂上先通过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加法,巩固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为下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作铺垫。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灵活改变教学情境,创设了过“六一”节时,小红和小明为同学们买了24瓶矿泉水够分吗?
再买来9瓶够吗?
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
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好吗?
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
此时此刻我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
通过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
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
在练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多让孩子说说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讲出24+9的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比较24+5和24+9的异同点,知道24+5是不进位的加法,24+9是进位加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复习时间太长。
2、例题处理的不够完整。
3、练习题的设计应先出示口算题,让孩子们在亲笔练习后,再出示判断题,结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这样设计会更合适。
4、只注重了老师的教,表面看上去这是一节比较完美的课堂,从复习—新授—练习环环相扣,层次清楚,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学情,只注重了学生的说,实际上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脱离了操作的视线,是在空说,造成学生根本不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
强化训练不到位,造成会的不讲已懂,不会的还是不会,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虽然学生的口算方法不成熟,计算速度不够快,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习过关题,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习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习,通过复习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
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
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教学由“扶”到“放”,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探讨、交流,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习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习的乐趣!
对计算教学来说,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求能够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使计算教学有创新,就必须让计算课“活”起来。
下面的教学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案例1]导入
师:
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大家高兴吗?
在这一天,老师将为大家请来艺术学校的8位小演员为大家表演精彩的节目呢!
学校也将为大家准备一份小礼品——(师出示)每人一袋金丝猴奶糖。
师:
请大家帮助学校算一算,我们班需要多少袋糖?
生1:
我们班有56人,一共需要准备56袋糖。
生2:
还有8位小演员呢,还要准备8袋糖。
师:
你真是一个有心人!
好,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56+8=
[点评]“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
教师设计“庆六一”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这种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新授
师:
怎样计算56+8呢?
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请同学们迅
速拿出小棒,看谁拿得最快!
师:
(指一名学生)你的小棒拿得真快,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拿的?
(先拿5捆和6根,再拿8根)
师:
摆一摆,56根小棒加8根小棒,怎样摆才能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毕,同组交流,指名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边汇报)
生1:
从8根里拿出4根,56根加4根是60根,60根再加4根是64根。
生2:
从56根里拿出2根,2根和8根凑成10根,54根再加10根是64根。
生3:
6根加8根是14根,50根加14根是64根。
生4:
52根加8根是60根,60根加4根是64根。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摆法,你喜欢哪一种摆法?
你能根据你的摆法试着说一说怎样计算56加8?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
学生汇报:
生1:
56+8=64生2:
56+8=64
(60)44542(10)
想:
56+4=60想:
2+8=10
60+4=6454+10=64
生3:
56+8=64生4:
56+8=64
506(14)452(60)
想:
6+8=14想:
52+8=60
50+14=644+60=64
…………
师:
经过计算,我们班需要准备64袋糖。
看来呀,计算56+8的方法还真不少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
在这些方法中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先通过“数画片”的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导入两位数加一数的进位加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算法,做到算法多样化,开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尽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
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与其他同学的算法比一比等活动,在课堂巡视中更多关注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点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
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
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计算教学应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本节课中注重的是通过小棒操作的过程,体现学生经历计算的基本思维过程,从一开始的实物操作(主题和小棒)、到随后的表象操作(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再到最后的符号操作(语言表征,计算结果),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继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标。
针对课堂练习的高效性这个研究课题,我主要想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
一是:
练习的层次性。
从一开始的圈一圈算一算切合例题进行巩固,到小手对数,进展到无实物的抽象计算,再到填十位上的数,发现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最后进行生活运用,深透估算的思想。
二是:
练习的趣味性。
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常用到小手游戏,例如课前的对对碰(就是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中的小手对数等,旨在让孩子用最爱动、最直接的教具——小手来进行口算练习,而且用小手的形式展现,速度快易于检查。
三是:
练习的针对性。
本节课的重点算法就是相同数位相加,算理则是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中,我特意安排了“小手对数”“十位上填几”以及“拓展练习”这三个版块,旨在通过多个练习,针对性的进行重点的训练和难点的递进式突破。
在本堂课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听取了赵晓英主任和张志娜校长的点评后,更是深得反思:
其一:
“数形结合如何才是真正的有效?
”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是最优化的选择,本节课中我在设计中也想要突出这点,但一堂课上下来,总觉得在数形结合点上不是很流畅,学生能正确的摆小棒,准确说出自己的摆法,但落实到算法上就总是出现问题,听从了两位专家的点评后,我顿悟:
数形的结合要适时而紧凑,学生在自己体验摆法后,就应该结合他们的口述一边说一边提炼算法一边进行板书,这样“形”(小棒)和“数”(算法的算式)才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才会明白:
我摆的这个过程原来就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呀!
从而更有效的理解算理和算法。
其二: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抉择”
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8,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
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
我个人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
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
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
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两位数 一位数 进位 加法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