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临泽一中 宋应昌.docx
- 文档编号:6499973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97MB
第五单元 临泽一中 宋应昌.docx
《第五单元 临泽一中 宋应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临泽一中 宋应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临泽一中宋应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自主学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表现:
衣食住、社会习俗
衣:
(1).表现:
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食:
西餐的传入及影响
(1)时间:
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中国。
(2)表现:
在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
鸦片战争后,在沿海和内地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社会习俗: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提出、主张;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行。
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和等法令。
在大城市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提示:
从外因、内因、重大事件等方面思考)
①战争之后,随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步渗透到国民社会生活。
②近代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③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一)改革开放前
1、物质生活变化表现
①建国初期,农民分得,城市解决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②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③衣着食物住房家具简单。
④许多生活必需品要供应。
2.物质生活变化原因
(提示:
从社会变化、重大事件、政策等方面分析)
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
②新中国成立、“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③政府的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后
1、分析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和 了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政府把实现 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
物质生活
吃:
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工程”
穿:
颜色由灰蓝单调走向 ,从单一款式向 化。
住:
人民住房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兴建新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工程”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社会习俗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 、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学习反思】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合作探究】
活动一:
探究感受近现代以来我国衣食住变化-----物质变化
读图概括近现代以来我国衣食住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教材P664-65归纳)
(一)
(二)
(3)(4)
(5)(6)
例题1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
解析:
从时间上判断,当时虽然已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但长衫、旗袍等中国传统服饰依然盛行;虽然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但即使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没有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答案]B
例题2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解析:
“一品香”是中国人在上海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开办于19世纪60年代。
材料反映了近代时期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的影响,地点限定在上海,依据上海被迫开放的事实可以判断答案B
活动二:
感受近现代以来我国衣食住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物质到思想
1902年,时年34岁章太炎原配夫人逝世,1903年,章太炎在北京《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
女方是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通文墨;双方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等5个条件,但没有一个女子前来应征。
时隔十年,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
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阅读以上材料,说一说近代以来,我国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哪几方面变化呢?
例题3
(08·江苏)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
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
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
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
所以选A。
活动三:
感悟近现代物质、社会习俗方面变化的原因(结合历史纵横、学思之窗)
摇滚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唱到: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自从中国步入近代。
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
“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例题4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解析: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①正确。
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完全肯定近代西方文明,故②不正确。
所以选C
【课堂演练】
1.(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3.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4.(2012·天津文综历史·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5.(2012·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6.(2012•上海历史•39)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
……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第15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认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
⑴.出现: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⑵.诞生: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到胥各庄的铁路。
⑶.发展: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的基本格局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世界第四位。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1)出现: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2)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全国建起公路网,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出现: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
(2)诞生: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也获得较快发展。
(4)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2.航空
(1)诞生:
1909年,旅美华侨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至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进步:
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3)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1)19世纪70年代,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局。
(3)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无线电报则官商通报。
2.电话
(1)诞生: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
(2)发展:
①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网络,②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③到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学习反思】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合作探究】
活动一:
图说历史:
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以火车机车为例)
问:
以火车机车为例,说一说我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例题1
交通工具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④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进程,并带动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但在近代,列强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交通,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而不会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因此选A
例题2.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
题中关键字眼是“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结合关键字眼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B。
活动二:
感悟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劣
“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建设里程成倍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运航空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民运航空里程仅次于美国的大国,高速铁路已经超过美国。
但是城市中交通堵塞状况却愈加严重。
有关全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交通堵塞有百害,而无一利。
请就你身边的交通堵塞情况作一调查,归纳一下四种交通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优缺点各是什么?
例题3
(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6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
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上边右图)。
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图中获取后效信息的能力。
图片所展示的素材除“飞船”外直接取于现实生活,体现了绘画的现实性。
依据时间判断,材料中的“飞船”应当是飞机,图中的“带有4只鸟翼的船”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科技认识存在局限。
通过画报报到西方的科技,体现了近代中国一些报刊的时效性和可看性特点。
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拉开序幕是在20世纪20年代。
因此选C。
活动三:
领悟交通、电讯事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通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1900年南京的电话局是最早的市内电话局,打破了通信事业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根据电讯事业快速发展,说一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例题4
(2011.全国文综卷1)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
考查通讯方式的影响。
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国民党军队处于军事优势地位,1935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AD项错误,C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因此选B
【课堂演练】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这说明( )
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
C.修筑铁路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
2.(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9题)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轮船运输D.航空运输
3.(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25题)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
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5.(2012年1月三明市期末9题)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6.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
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
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
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
并不得辄受供给。
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
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
……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
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
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
……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
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
……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
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
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
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
第16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背景:
(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概况
(1)西人办报:
从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拉开中国近代办报的序幕。
(2)国人办报:
①开始:
起,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②繁荣:
维新运动期间形成,在报上宣传维新思想,后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思想③发展:
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等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等党报党刊成为党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报刊内容也较丰富。
改革开放后,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普及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1)基本线索:
①1905年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20世纪,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③20世纪,诞生一批蜚声中外的进步电影。
④新中国成立后,和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⑤20世纪,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2)主要代表:
①中国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标志中国电影的诞生。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
③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获奖)。
④率先吹响抗战号角的影片:
。
2、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1)电视的出现
1)标志:
1958电视年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
2)特点:
①低,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②电视节目。
(2)电视的普及:
后
(1)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
(2)表现:
①观众人数增多②电视品质提高③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3)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②开阔了人们的;③增加了,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和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
(2)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200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亿。
2、网络的优势:
①具有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集声、像、文字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和。
③高度,传受,便于沟通;
④使人们生活更加。
3、互联网的影响:
(1)不仅改变人们的,也改变着人们的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2)但也使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加上不法分子传播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影响身心健康。
【学习反思】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合作探究】
活动一:
探究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传媒报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阅读教材P72-73报刊发展历程回答)
1911年以前,全国共出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单元 临泽一中 宋应昌 第五 单元 临泽 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