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学案.docx
- 文档编号:6488776
- 上传时间:2023-01-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3.88KB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学案.docx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学案
安国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初稿/定稿)
备课组长审阅
教研组长审签
学校审查
二次备课记录
第十一周初稿执笔:
安志龙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言外之意是苏、杭两地风景优美,其中杭州之美在于西湖。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解题:
你能从题目中获取那些信息?
(时间:
冬日下雪之时;地点:
湖心亭看雪;事件:
看雪。
)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张岱: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
他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山中著书。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他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拥毳()雾凇()沆砀()打更()铺毡()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三、整体感悟:
1、作者选择了湖心亭,那么就让我们去看一下湖心亭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片)
2、听配乐朗诵,划出节奏、重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全班齐读;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串译全文,师巡视指导。
重点词语: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5、师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6、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课文:
1、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三日?
写冬雪寒冷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2、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更定矣)
3、找一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来;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
有什么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
4、在第二段,作者看到了什么?
是不是独自一人?
作者心情如何?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5、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痴)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6、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
7、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其中包含着怀念故国的深情的深情。
五、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六、当堂检测。
(一)、基础巩固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雾sōnɡ()hàngɡdàngɡ()()拏()一小舟草芥()
cuì衣()铺zhān()长堤()更()定强()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3)与余舟一芥(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舟子喃喃曰(6)是日更定
(7)余挐一小船(8)是金陵人,客此
3.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作者,字宗子,号,(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而秋天的西湖萧瑟飘零: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哦,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6)在文学花园里描写雪景的诗句也不少,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喻雪,表现雪的大和猛,可谓妙矣;
“”(刘义庆《咏雪》)谢道韫生动形象地描摹雪花漫舞之轻盈状。
“,”(柳宗元《江雪》)中“绝”、“灭”二字画出天寒地冻,人迹绝迹的雪景。
“,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用夸张手法展现了壮阔雪景。
而张岱眼中的西湖雪景是“,上下一白。
”
4.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第二段通过对天、山、云、水,上下浑然一白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的衬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第二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二)、随机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袁宏道的两篇西湖名文,完成文后习题。
(一)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2.给加点的字注音。
突兀()即棹()小舟入湖
已不觉目酣()神醉波纹如绫()
13.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即棹小舟入湖:
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B.已不觉目酣神醉:
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
寻找D.余游西湖始此:
开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译文:
(2)已不觉目酣神醉。
译文:
15.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16.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二)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罗纨(wán):
丝织品。
②午未申:
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
夕阳。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梅花为寒所勒勒:
(2)山岚设色之妙设: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金陵人,客此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皆在朝日始出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参考答案
1.凇、沆砀、ráo、jiè、毳、毡、dī、ɡēnɡ、qiǎnɡ
2.
(1)细毛皮衣;
(2)寒气弥漫的样子;(3)小草;(4)大酒杯;(5)小声地不断念叨;(6)晚上八点左右;(7)通“桡”,撑,划;(8)客居。
3.
(1)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西湖梦寻》
(2)湖中人鸟声俱绝(3)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未若柳絮因风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燕山雪花大如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4.D
12.wùzhàohānlínɡ
13.B(形容非常爱看。
酣,喝足酒)
14.
(1)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2)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15.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16.
(1)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2)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17.意思对即可,略
18、③勒:
约束,阻止。
④设:
着,涂。
19、C
20、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教学反思】
优点:
缺点:
不足:
30、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抓住关健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朗读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三仕三隐,“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2、字词释疑:
荒秽(huì):
杂草丛生。
带月:
顶着月亮。
荷(hè)锄:
扛着锄头。
道狭(xiá):
道窄。
草木长:
草木丛生。
沾(zhān):
沾湿。
但使:
只要让。
愿无违(wéi):
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仔细听读,纠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
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2)提问: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
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它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3)提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乡村的自豪之情。
5、提问: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6、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四、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
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
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
使者的代词。
李陵《答苏武书》云:
“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
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
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
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
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
“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
“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
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名句赏析
提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提问: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
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五、当堂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荒秽()荷锄()候骑()燕然()
2、文学常识填空(24分)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
字,世称,
本诗作于诗人的第二年,选自《________》。
2.《使至塞上》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朝著名(派别)诗人,与并称为“王孟”。
本诗选自《________》。
3、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6分)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2)《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
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
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
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
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齐背《渡荆门送别》。
二、学习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1、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3、“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
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4、.“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
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第五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