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每课2篇含语文园地.docx
- 文档编号:6486323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68KB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每课2篇含语文园地.docx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每课2篇含语文园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每课2篇含语文园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每课2篇含语文园地
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
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
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指名读、齐读两首古诗。
指名释义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⑴想。
自读古诗,想想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⑵看。
看课后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将自己还未明白的地方在组内和同学讨论。
⑶猜。
根据自己的理解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⑷议。
师生对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⑸说。
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⑹悟。
感悟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⑺诵。
感情朗读并背诵。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学习《清明》。
⑴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的方法。
⑵学生小组内研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师生共同评议。
3.课外延伸,学会积累。
《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古诗词,《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由于在低段学生都有接触过了,因此学生朗读都比较轻松,难点在于理解诗人的感情。
本课我是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教学,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然后再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反复吟诵诗词。
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先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根据课本提供的画面,说说全诗的意思。
《元日》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诵的诗歌,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
“又是一年春早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当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联系联春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气氛。
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因此,在学习“炮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
谁来说说他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副怎样的情景?
学生们畅所欲言。
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词,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在教《清明》这首诗,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
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
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
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
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
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
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
再如:
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
再如:
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插图、生活实际理解词意、诗意,并与同桌交流诗句意思。
我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中不断完善诗意,在句句相连中,真的实现了将诗句变成了短文,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画面已不知不觉展现于眼前,当想象当时王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时,学生好像已穿越到了当时的场面,将王维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次拓展时,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印记在学生的思想深处。
有学生竟然说每次过节想到在广东打工的妈妈,他就吟诵这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从这首诗开放的教学过程,从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践行有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自己做好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虽难,但孩子们在方法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将难变易,这不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吗?
10.《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历史意义。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遇到疑难,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纸的发明过程进行讨论;由于课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潜能。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学富五车”的意思。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原来的问题过于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方法与过程,修改后则使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切忌设问不等于问答案,而是问能力。
能力训练,开发潜能,是设问的最终目的。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纸的知识,办一张手抄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1.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
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2.采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
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
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纸的发明过程?
为什么只有蔡伦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拓展练习:
写一篇小练笔《纸的自述》。
《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展现在讲台上,再把课前用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纸粘贴而成的课题贴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当一个五彩缤纷的“纸”字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时,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难掩心中的兴奋,毫无疑问,孩子们已经被这五色斑斓的纸张吸引住了,我暗自庆幸一一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纸”的发展历史,并用“印刷术”引导他们说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样,就做到了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于纸的探究欲望。
虽然“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
学说明文的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鼓励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跟着一起思考:
“纸”这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呢?
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接着第二课时我创设回想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纸”的发展历程,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首先从记载文字的载体上“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帛”、“麻”、“纸”等中体会这些材质的变化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纸”发明的重要性,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其次从几千年来文字载体的方便性比较,引导学生体会造纸术之所以称为古代四大发明有其重要的意义。
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两个字------自豪。
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这节语文课虽然还算进行的比较圆满,但我始终忘不了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那种牵强的眼神,在我心中,那是对同伴、对老师、甚至是对知识的一种怀疑。
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细读课文,还是我对这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解决课堂突发问题这方面缺少教学智慧。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而“节外生枝”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并不成熟,更谈不上经验丰富,但我知道,教学智慧
11.《赵州桥》教学反思
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
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简驭繁,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扫清字词障碍。
字词教学是讲读每一篇课文经常性的任务,同时又最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功力。
在第一课时中,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先后出现的二十八个生字难词轻松愉快地进行了学习。
在通过板书强调“州”“济”“洨”三字后,出示了“创举”“似乎”“智慧”等十四个生词,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把学生的思路引进课文,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重点做了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2.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我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做为课文的重点。
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默读课文时,我要求对照书上插图,在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出示挂图,引导全班学生研究,把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教师通过板书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课文重点,通过电教手段,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
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
当学生提出“什么叫戏珠”,“飞龙是什么样的”和“‘抵着’怎么讲”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3.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
如在处理段与段的联系中,在第一段最后抓住“世界闻名”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为了突出对第二段的理解而又不冲淡训练重点,在讲解第三段时,我只出示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栏板上的图案。
又如在课文和板书的结合上,为了突出训练重点,我首先板书“设计特点”,引起同学注意,接着把同学讨论得出的赵州桥在设计上体现“雄伟”和“美观”的正确答案,都扼要地做了板书。
这便是一堂课中学生总在教师指引下围绕训练重点积极主动活动的奥妙所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引导学生对文中“创举”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文本图片,展示了发大水时,河水怎样通过4个小桥洞来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一句话说说,加深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这种设计以前有过吗?
在学生说想法的同时,配以图片,让他们感受到以前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设计,这时,再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一个词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创举”。
通过老师小结,学生偈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创举”就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是首次。
这时,老师再进行补充:
赵州桥的这种设计不光在我国的建桥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它比欧洲的第一座敞肩拱桥还早了1100多年呢!
此时此刻,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设计竟然比外国还早,深深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对古代人民的敬佩之情。
同时也为我国有如此闻名的赵州桥而产生浓浓的自豪之感,为自己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
三、不足之处
如《赵州桥》的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总分段式出现,是进行写作指导的好范例,在教学时应适当向学生渗透总起句,及总分式的写作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质疑,对文中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与现代桥相比赵州桥既不宽也不长,为什么作者却说它很雄伟”等很有研究价值的六个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以读促悟,理解文意。
引导孩子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了解赵州桥,我在这里选择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与赵州桥同时代的其他石拱桥,来发现这些桥与赵州桥的差别,从而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地位,理解它的雄伟。
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引导孩子们领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围绕“雄伟”这个特点把它写清楚的。
此外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用数字来具体描写的描写方法。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
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
怎样美观?
4.拓展思维,激情结课: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想夸夸它吗?
你想对以李春为首的这些桥梁建筑师们说些什么吗?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介绍著名的桥梁建筑——赵州桥的说明文,文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我以生字词为重心,并带入文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能够初步理解简单句子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时收集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过渡句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
从哪看出赵州桥雄伟,从哪看出坚固?
又从哪看出它美观?
在感受赵州桥十分雄伟时,我以教室为例,赵州桥长50多米,相当于7间教室连在一起;宽9米多,相当于一间半教室的宽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雄伟,比较形象。
一、以读为主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
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
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
”“我喜欢大声朗读!
”“声情并茂,不错!
”“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
”“一字不落,也不错!
”“我喜欢默读!
”“看得仔细,也很好!
”“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
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
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
(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
“哦?
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
”(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
”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
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
(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
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二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二、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自主选择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决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
同学们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比如说:
划重点词句,画画等!
接下来就请你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自已学习第二自然段!
老师,我是用划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的。
我找到了“赵州桥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这些句子来说明赵州桥的结构。
嗯,你找得真不错!
还有同学用了别的方法吗?
老师,我用了画图的方法。
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吧!
嗯,你画的赵州桥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把这四个小桥洞画在一起呢?
那样看起来就不舒服了!
哦,原来赵州桥在设计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对称的物品呢?
“蝴蝶”“不错”“天平秤”“人”对!
我们生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物品,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能够多留心地来观察它们!
(至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内容书上都写得较为清楚,所以我没有花大力气去讲,只作了简单的分析)。
接下来,我请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作一个评价。
学生的评价是:
“很了不起”;哦!
了不起你是仅仅指桥吗?
我觉得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
为什么呢?
因为以前没有卡车、挖土机这些机器帮助,全都是靠当时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
嗯,听了你的介绍之后老师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老师,我觉得古代的人很伟大也很聪明!
嗯,老师也跟你有同感!
这时全班都有了共鸣,师生共同来探讨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种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课本当中去感悟更多,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课堂结构还略显紧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住课题落实字词基本功训练并启动文本学习
我们班的孩子在字词理解的精确方面能力太差,面对几个义项不知道怎么选择的大有人在。
而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材料,我不能放过。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谈谈最关注的词语中最关键的字,大家自然把焦点聚集在“名扬中外”的“扬”上,然后,拿出字典,查它有哪几个义项,作出自己的选择并理由,然后再拓展出“名扬中外”的近义词,我认为训练是比较落实的。
紧接着,我让大家据课题质疑,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
”、“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这幅画都画了些什么?
”“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
”我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了解古画内容。
打开课件,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听课文朗读,并配上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清明上河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针对学生的交流再让学生找找这内容都在课文的哪一段,初步感知了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
并由此教给学生抓住中心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读中欣赏古画。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上,我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段练习朗读,借机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并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
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并在学生读完书上的内容后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三 单元 教学 反思 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