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485754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63.32KB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
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岀,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丙】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
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
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
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
皆应曰:
“嘻!
子为之记。
”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注】①馀甘:
橄榄菜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抗:
抗拒
B. 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
兴起
C. 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殆:
大概
D. 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坳:
地面低洼处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 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则与一生彘肩
C.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其孰能讥之乎
D. 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唐浮图慧囊始舍于其址
(3)下列文中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簪指簪子,束发的饰物,玦,多呈圆环形而有缺口,因“玦”与“决”同音,故古人常以玉玦寓决绝之意。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
B.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古代的数量词还有“忽微”。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作“微”;“忽微”指极细微之事。
C. 二鼓,即二更的意思,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
二鼓相当于现在23点至凌晨1点,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是同一时辰。
D. 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可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
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纨绔、罗绮等,如《望海潮》中有“户盈罗绮”。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B.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C.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D.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5)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徐霞客的游览顺序是峡谷小路到天都峰再到莲花峰,下山时从峡谷中经过栈道回到文殊院。
B. 语段二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
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王质的游览顺序是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D. 语段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峰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
终亦不顾。
②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③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答案】
(1)A
(2)B
(3)C
(4)D
(5)A
(6)①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但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
②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③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徘徊流连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
【解析】【分析】
(1)A项,“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意思是“座座山峰没有不低下去的,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抗”不是“抗拒”而是“抗衡”,即与它相比肩。
故选A。
(2)A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介词,替、给。
B项,两个“则”都表承接,就。
C项,“其”分别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介词,在。
故选B。
(3)C项,“相当于现在的2点到凌晨1点”错,“二鼓”相当于“二更”,大体是现在晚9点至11点。
故选C。
(4)正确断句: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
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既暮”为时间状语,可与后面断开;“不可留”意思完整,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AC项;“岩巅”是整体性词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5)A项“再到莲花峰”错,游览顺序根据原文“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可见,是从天都峰下山回到文殊院,并未游览“莲花峰”,只不过是到达天都峰后“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眺望过莲花峰。
故选A。
(6)①上,名词做动词,向上攀登;既,已经;何以堪,怎么能受得了;顾,顾及。
②缒,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得,知道;所止,停止的地方。
③或,有的人;夷犹,同“夷由”,徘徊不前;容与,悠闲自得;为,做。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C;⑷D;⑸A;
⑹①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但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
②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③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徘徊流连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注意总结实词知识。
实词是文言文中重点,总结好这些知识阅读文言文就降低了难度。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识记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含义。
阅读并翻译文句的内容,根据翻译判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在文本中理解文化常识。
阅读并翻译文本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答案。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正确翻译文句的内容。
正确翻译了文句的内容,根据翻译判断句子的停顿。
⑸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把握文本的内容。
通过翻译疏通文意,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把选项放到原文中辨析正误。
⑹本题考查的是文言翻译的能力,注意句子的通畅性。
翻译句子先翻译我文句中的重点词,然后再翻译整句,最后一定让句子通畅。
【附参考译文】
【甲】我携同澄源、僮仆重新下到那条宛转石间的峡谷小路,到天都峰侧面,顺着光滑的石壁像蛇一样爬行而上,攀着野草,拽着荆棘,遇到大石林立的地方就越过石块,遇到像刀侧削过一样的险峻石崖就攀缘。
每到手脚不容易抓住攀登的地方,澄源就一定先登上去伸下手来接应。
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
但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经过几次艰险,终于登上了山顶。
山顶上有一个像墙壁一样直立的大石头,大约有几十丈高。
澄源寻找察看它的侧面,找到了石阶,扶着我攀登上去。
座座山峰没有不低下去的,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
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
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
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
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
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
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
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
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上上下下地越过几个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
东坡老人。
【丙】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
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
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
(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
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
(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给它们命名。
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
(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
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
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
(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
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
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
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
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
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
(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
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
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
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
(他们三人)都应该和道:
“嘻!
你替(我们)把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
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
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求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
(1)B
(2)B
(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故选B。
(3)①“涵濡”,滋润、沉浸;“之”,助词,的;“以”,连词,来;“邀”,求取;“功”,功劳;“而已”,罢了。
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常”,经常;“患”,担忧;“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既”,已经、……以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被采用、被重用。
(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
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邃于易历。
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
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
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
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
卒官不果。
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
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
“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虞也。
”已如其言。
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
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寝。
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
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
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
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
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
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尤邃于易历 邃:
精通
B. 卒官不果 卒:
死亡
C. 京师可无虞也 虞:
忧患
D. 谋遂寝 寝:
搁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 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最新 统编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精选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