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卓越的教师1.docx
- 文档编号:6485627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99KB
造就卓越的教师1.docx
《造就卓越的教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就卓越的教师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就卓越的教师1
造就卓越的教师1
造就卓越的教师
(1)
董进宇博士:
吉林大学副教授、国内前沿的成功教育家、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演说家、优秀的个人生涯规划导师和人生激励导师,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
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教师育人教育模型图》,此模型正在全国各地数千所学校指导初等教育教师科学地培育现代中国人。
一、了解教育的真相
沟通的天条:
听者准备好了,听者才出现。
了解教育对象的真相:
人有双重性:
类的特性和个性,类的特性体现在外在世界,个性体现在内在世界。
内在世界也就是心灵世界,这是一个自己做主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维克多-佛兰克发现了这个秘密。
外在世界体现在类的特性中,内在世界体现在个性中。
每个人都是根据他的价值观、当时的情景、思维习惯、情感状态及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在这种情景下的行为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学生是被动的,如同茶壶给茶碗倒水。
这是错误的,因为他忽略了学生是主体,每一个学生既有类的特性,又有个性,我们把个性给他起个名字叫自由意志。
如果这个自由意志之门不打开,你是没办法教会他知识的。
只有学生把这扇自由意志之门打开,你才能教会他,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学会知识。
心灵:
自我做主的地方,又叫自由意志。
在那里,地狱变成天堂,天堂变成地狱。
心灵的世界:
是指内在的世界。
外在世界-----客观的,内在世界-----主观的,
1、转变的天条
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个由内开起的转变之门,钥匙在我们手里不经我们同意,任何人无法打开。
学生在网吧,你的引导、启发、帮助,最终他回来上课了,这是他自己决定的,老师只是外在因素,对他施加环境的影响,不是直接指挥他回来。
我们的老师、家长你只能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选择,最终是他自己决定的。
2、教育者的天条:
你无法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你可以通过鼓励、表扬、激励学生学习动机,间接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你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人。
这是教育者的天条。
如果你该说的话也说了,该讲的道理也讲了,他依然没有反应,你只能等待机会,下次继续影响。
不能愤怒,愤怒只能适得其反。
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判断,你谈你的感受、你的经验、扩大背景知识、提高他的认识,最后他自己做决定,他转变了。
学生是主体,不是客体,随便怎么放,只有他的意志之门打开了,同意了,才能跟你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是合作关系。
所以每个教育者应有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
教育不能越线。
否则会伤害学生的主体人格。
这种人格的伤害会比你教会那点知识多得多。
越线:
有些家长、老师对学生的不足先是说教,当发现孩子不听时开始愤怒了,恶劣的批评、打骂。
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越线伤害的是孩子的主体人格、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老师的工作以不越线为准。
(1)了解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经验,
自然知识:
人们在探索周遭物质所获得的经验。
社会科学知识:
人们探索人类社会群居所获得的经验。
人文科学知识:
人们探索人类心灵所获得的经验。
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经验。
人类是用符合代表知识,文字后面代表的东西叫知识。
98%的老师把符合当成了知识。
80%的学生不会学习、不会听课,上课时不停地记笔记,他把注意力焦点用在记符号上,没有听到真知。
人的注意力焦点在同一个时空只能集中在一点上,不能兼顾两点。
注意力集中在符号上,就不能集中在真知上。
例如:
两手同时画画,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是画不了的,当你注意力放在左手上,画出的是圆,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右手上,画出的是方。
在我们的头脑中,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一点,那一点在大脑成像,大脑会对它进行反应,对它进行加工判断。
在我们扑捉信息时,当注意力的焦点放在A点上时,大脑对A点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学习和吸收,当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B点时,大脑对B点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
老师教符号,学生学符合号,教育出的学生是废品----书呆子
(2)什么是理解?
理解力:
要依赖于背景知识。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特例,相互误解是常态。
理解力要依赖以下背景知识:
相同的背景知识
相同的立场
相同的价值观
相同的词汇定义。
维特思坦最著名的一句话:
“任何人口中的语言都是私人语言。
”
相同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视角)
老师说的话,80%的学生理解与老师的想法不一致。
孩子对事物的理解与成人不同,而我们却误以为是一样的。
因为孩子和我们说一样的词汇。
有这样一句名言:
男人和女人之间因为误解才结婚,结婚后因为相互理解了就离婚了。
3、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一个3岁的孩子能学会一门复杂的语言。
这是一个奥秘。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凭主观和习惯教育孩子,这里告诫老师你要由过去的主观转为客观,由过去的习惯转为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神秘世界,教育好孩子。
4、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
(1)孩子由一个小动物变成人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
孩子在出生的状态下,他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们是可恶的小动物,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我们把它变成了人。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需要人。
这个小动物在人群中输入人的精神营养、人的模式行为,才能成长为人。
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例如:
怎样接人代物,怎样与人打招呼,孩子每个行为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固定下来。
(2)孩子身上才能的开发需要漫长的过程
孩子身上每一个才能的开发需具备三个条件:
A、被激活B、环境支持C、系统化训练
每个孩子的激活点不一样,环境支持不一样,训练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孩子的才能发挥也不同,我们却用其他孩子的尺度要求自己的孩子。
例如:
一个天赋嗓音的孩子,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家长常犯的错误:
拿自己的年龄尺度去要求孩子。
其实我们小的时候没那么优秀。
(3)人必须自己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的理解知识、探索人生道理的过程,才能真的理解道理。
例如:
什么是友情、爱情、人生、理想、目标、负责任、生活等。
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智慧的人。
所以,家长、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心急就是用自己的年龄尺度要求孩子,心急就是拔苗助长。
最终毁了孩子。
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不经历这个过程:
人类的行为模式不会做周正;知识的开发、能力的增长不会很好;知识、人生的道理不会理解的深刻。
不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是绝对不会成熟起来的。
不让孩子经历过程直接告诉孩子结论,这是心急-----拔苗助长的方式,压抑了孩子的潜能。
只有经历了过程,才能把孩子培养好
5、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才是通晓人性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
什么是移情能力:
理解别人的能力
面对外界事物,我们的感受都不相同。
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而我们却误以为相同,这是不具备移情能力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事,男女的感受是不同的,夫妻之间的争吵大多都是不具备移情能力,彼此之间理解不了对方的心思。
例如:
把“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用标点符合断开。
所有的男人的断句是: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
所有的女人的断句是: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恐慌了。
”
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心理。
6、不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理,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他只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
一个老师缺少移情能力,是不配做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他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不了解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讲述这样一件事:
一个初二的学生,课堂上没听课,老师问他
怎么回事?
他说:
奶奶去逝了,这个老师说:
奶奶去逝关你什么事,你应该好好听课,化悲痛为力量才对。
这个学生还是没听课,下课后没有去做间操,这个老师是班主任,看到学生在班级,问为什么?
学生说:
不想去。
老师很生气又训了他一顿,老师走了,他越想越生气,看到花盆,“啪”的一声打碎了,老师闻声回来,又是一顿训,之后告诉校长,并让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做检讨。
学生没做,下午把教学楼点着了,烧死200名学生,这个学生被判了刑,苏霍姆林斯基说:
到底应该判谁的刑,应该是那个班主任啊!
这个班主任不配做老师,他不了解人性,这个孩子是无辜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叙述这样一件事:
造就卓越的教师
(2)
2013-09-2614:
07:
54|分类:
教师成长|举报|字号订阅
二、教师育人的教育模型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们通常理解为学校在学业上减轻些压力,家长在业余时间学习琴、棋、书画,这是技能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他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会啥,会啥是技能。
素质教育是:
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孩子的心灵,也就是培养孩子的生命之根。
一个人的伟大、杰出指的是——心灵,而不是才能,人与人之间的肉体差别可以忽略不计,精神上的差别却是天壤之别。
精神上的人指的人的心灵。
一个人的伟大指的是——心灵的伟大。
一个人的伟大取决于他心灵的伟大。
毛泽东的身高1米83,***的身高1米63,他们都是伟人。
他们的伟大也是指他们的心灵的伟大,并非指才能。
洛克说:
“家长的任务是:
塑造心灵”
教师育人的关键------建立师生之间正常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
而这些精神营养要通过精神管道输送给学生。
学生接受这些精神软件的前提。
精神管道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正常的,这个学生就能接受老师的教育。
如果师生关系是扭曲的,老师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教育好他的学生。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同。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对多的关系
无血缘关系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
人是社会生物,也是关系产物。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常,老师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良好的正常关系应该是:
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老师无条件的爱,让学生学会了感恩。
在此老师完成了教书任务,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如果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扭曲的,无论老师怎么努力,无法完成教书、育人任务。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扭曲关系:
老师居高临下、批评打骂学生、学生有心里话不跟老师说,彼此之间相互仇恨、相互抵触、互不信任。
这种扭曲的关系会造成老师说东,学生向西理解。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构成了老师教书、育人的基础。
所以,老师的第一能力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是老师最大的能力,也是决定性的。
学生尊敬老师有两点:
老师的人格----正直、善良、坚持原则。
老师的才华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出了问题,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呢?
是老师啊。
孩子是未成年人,人的半成品,也可以说是小动物。
他不知道什么叫理解?
什么叫尊重?
老师是人类派出的优秀代表,负责把小动物变成人,将人类的文明一个一个模式到小动物身上,把他变成人。
你不尊重学生,学生跟谁去学习尊重呢?
老师不尊重学生,说明他也是半拉动物,他把学生都训练成小动物。
老师跟学生较劲,我说你不听,每堂课我不停地提喽你,每堂课指责你-----这个老师至少沦落为跟学生是一个量级的人了,他不在是人类的杰出代表。
老师必须有能力来跟学生处理好关系,他必须有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了解未成年的特点,你可能无意伤害了我,冒犯了我,但我依然尊敬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博大的心胸包容你,包容这些弱小的生命。
调整好正常的关系----才能完成育人、教书的任务。
看老师有没有能力,看老师的品格怎么样?
第一个就是他有没有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他有没有品格,看他能否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们从心里敬佩这个老师。
如果老师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他的数理化讲的再好也失掉了做老师的资格。
要想做好教书、育人的任务,第一先调正师生关系。
这是决定性的。
教育者要领悟三点:
A、消除孩子的恐惧B、建立孩子的安全感C、产生自我价值
通过鼓励、表扬、欣赏、赞美、确认,让孩子消除与生惧来的恐惧感,建立安全感,产生自我价值。
做对这三点,孩子才会向上发展、向善发展。
向上发展:
学习人类的知识、技能。
向善发展:
遵守人类的道德规则和习俗。
人最大的需求―――是精神需求
现代人心灵最大的毛病―――空虚。
精神上的人没有营养。
生活无意义,他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价值。
1、真正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七大精神人格-----是人类最关键的心灵品质
------七大生命之根
任何人都有两个人组成:
一个是物质上的人
一个是精神上的人
这两个人都需要营养才能成长。
我们知道物质上的人需要营养,这个有机体才能成长。
精神上的人更需要营养,精神里的人需要接受到精神营养才能发育成长。
家长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对他的鼓励、肯定、表扬、欣赏、承认就相当于精神营养,这种精神营养由家长的心田流入孩子的心田。
孩子的生命才能向外扩张,向上发展、向善发展。
孩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成年人(通常是母亲),无条件的爱他,无条件的接纳他,这两点消除孩子恐惧感,建立安全感,妈妈不断地鼓励他、欣赏他、表扬他、承认他,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消除恐惧感
建立安全感
产生自我价值
有了这个前提,这个孩子才能安下心来,开始向上发展、向善发展。
向上发展:
学习人类的知识和技能。
向善发展:
遵守人类现有的道德规则和习俗,做个好孩子。
也就是这个孩子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课,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
比如:
你饿了七天被别人拽过来听课,你是断然听不进去的,你首先满足饥俄的需求,再来听课。
这与孩子安心听课是一个道理。
首先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消除恐惧、建立安全感、找到自我价值。
这个生命才会开始向外扩张,向上发展、向善发展。
人的最大需求是精神需求。
95%的孩子精神营养不良,家长与孩子的精神管道不畅。
如果家长会教育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精神营养,我们的老师省心多了,孩子在家长那得不到,老师对他的鼓励、表扬、欣赏、承认,同样能建立起他的自我价值,这个孩子也会激发出做好学生、学习的欲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线。
老师是孩子的第二道防线。
要想让一个孩子做到好好学习、遵守社会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这个孩子的前提条件必须受到成年人对他的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欣赏他、鼓励他、表扬他、肯定他、承认他,孩子才会找到自我价值,他才能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他的生命之火才开始点燃。
孩子坐在教室里能静下心来学习,遵守学校的纪律、做个好孩子,他的背后一定有人欣赏他、爱他、承认他,让他产生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生命成长的原点。
一个人最大的需求------是精神需求。
现代人常犯的最大毛病-----空虚,空虚就是缺乏精神营养。
后现代人存在的问题:
生活无意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价值。
如果一个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感受不到有人欣赏他、鼓励他、肯定他,他找不到自我价值。
他就会在课堂上不停的动,注意力不集中、顽劣、破坏现有规则。
如果老师能无条件爱他的学生、鼓励、表扬、承认他的学生,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同样焕发出他学好的欲望、做好人的欲望。
老师是孩子的第二道防线。
我们的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慎重的。
批评学生要在背后,表扬学生是当面的,爱孩子要一视同仁,让孩子感受到你那至高无上、博大的爱。
如同汽车要行走,需要通过输油管道加油。
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感受老师的爱,就相当于精神的管道接通了,他才有动力去学习、成长、改变。
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前提条件是他要有安全感,他要找到自我价值------安全感的建立和自我价值产生来源于-------他的精神营养------什么是精神营养-----成年人给予他无条件的爱、接纳、鼓励、表扬、肯定、欣赏-----精神营养怎样输送------输送管道(如同给车加油的输油管道)-----亲子关系。
父母心田里的爱才能流入孩子的心田,孩子精神上的人才能吸收到营养。
把孩子比作汽车:
要汽车行走的条件,油箱加满油,------要孩子学习的动力:
有安全感,找到自我价值
给车加油----------给孩子输送精神营养
通过输油管加油--------通过亲子关系输送精神上的营养。
给车加汽油、柴油----------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接纳、表扬、肯定、欣赏、赞美、承认。
汽车可以行万里路-------孩子才能有动力学习,孩子的生命才能向外扩张,向上、向善发展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一个人的伟大、杰出指的是心灵。
人与人之间肉体上差别-----可以忽略不计,精神上的差别是-----天壤之别。
一个人的伟大、杰出指的是他精神上的人,而不是他的才能。
而人们误以为是一个人的才能,这是一个误区。
甘地自传有这样一句话:
“人的肉体只不过是个皮囊,不足为凭,而人的才能它终归还是有限的,也不足为凭,只有人的心灵是无限的。
”
心灵是指精神上的人。
毛泽东、***的伟大,指的是他们的心灵伟大。
德国的哲学家洛克说:
家长的任务是-----朔造心灵。
心灵的品质有上万种,以下介绍人类最关键的六个心灵品质。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精神人的脊梁骨。
有了自尊心的人能两足行走,向人一样活着,没有自尊心的人向动物一样爬行。
如果把人比喻一棵大树,树冠是知识和技能,树干的身体,树根是心灵。
自尊心就是树根中的一个大树根,是学生的生命之根,这个大树根分出两个小树根,一个是上进心,另一个是羞耻心。
一个学生有了上进心,他会力争上游往前奔,他会按人类的价值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己的成就。
没有上进心的人会创造一套自己的体系----不学习。
一个学生有了羞耻心,他会远离坏事。
当自己有了不良的行为,被老师看了一眼,他会脸红心跳。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羞耻心,他就向动物一样,怎么合适怎么做,他不会在乎别人的目光。
伤了自尊,这个生命就伤了根,无法成为杰出的人,老师无论如何要尊重孩子,保住孩子的自尊心,这是孩子变好的条件。
老师顽劣地批评、打骂你的学生,你就相当于把他推到坏人堆里,你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他会把班级搞的乌烟瘴气。
我们的老师在批评你的学生时千万不能伤了他的自尊。
怎样让孩子的成绩摇摇领先呢?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孩子迅速学会知识能力提高,前提是进入自信状态。
自信心是一种情绪状态,面对陌生的知识有三种状态:
我能行
我不行
我试一试
当他处于“我能行”的状态时,大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飞速运转,注意力的焦点向激光一样深入做题中,相当于大脑这台机器被启动了,他会很快学会知识。
坚定的信念让他排除了对失败恐惧的干扰,直接进入了“专注状态”。
当事情从表面上看来是无望时,是我们内心里认为“我能够”的信念克服了绝望而使工作继续做下去。
当他处于“我不行”的状态时,他在给自己找理由,告诉自己如果做不出来,可别怪我呀。
大脑的注意力焦点是换散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号状态,心理学叫联想状态,大脑的状态是自由联想。
大脑没思考处于抑制状态,大脑这台机器相当关闭。
他怎么能学会知识呢?
例如:
甲乙两个学生,都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背景知识都相同,聪明的程度也都相同,可他们的自信心不同,甲学生有自信,乙学生没有自信。
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题:
A车的速度为80公里/小时,先走半小时;B车的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开始追A车,问:
(1)B车多长时间能追上A车?
(2)三小时后,那辆车在先?
(3)两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孩子大脑运作的过程。
甲孩子,拿到题后,首先脑海里想到:
“我是聪明的孩子,数学很简单,这题我会做。
”于是他进入了“专注状态”他的注意力焦点直接集中到题目中,去分析题目中给的条件,以及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具体的程序是:
A车的车速80公里/小时,先走半小时,哪么A车先走了80×0.5=40公里,而B车的车速是100公里/小时,两车的速度差是100-80=20,那么B车追上A的时间是40/20=2小时;三个小时后,A车走的总距离是40
80*3=280公里,B车走的总距离是100*3=300公里。
B车在前;两车之间的距离是20公里。
乙孩子拿到题后,首先在脑海里想:
“我是愚笨的,数学很难,这题我肯定做不上。
”然后他开始读题:
“A车的速度是80公里/小时,先走半小时,”读到这里他的思维开始走神:
“A车凭啥先走,你有什么事吗,你先走半小时干吗?
为什么不等等别人,真是太自私了---”当他回过神来继续读下去:
“B车的速度100公里/小时,开始追A车,”读到这里他
又开始走神了:
“哇!
时速100公里/小时,太快了,你为什么追A车,难到是警察追小偷吗?
”接着他继续读题:
“问:
1、B车多长时间追上A车?
2、三小时后两车的距离多少?
哪辆在前?
”读到这里,他开始愤怒了:
“我怎么知道B车什么时间追上A车?
我又没实际追过?
谁知道三小时后他们跑到那里去?
老师是想成心跟我过不去,用这种倒霉的题目来难为我,哎,真是太倒霉了。
”
老师问谁做出来了,甲孩子举手说出了答案,问乙孩子他说:
“我不会!
”我们从外在的角度看:
甲孩子聪明,乙孩子愚笨;甲孩子有正事,乙孩子没正事,其实不对,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两个的智力相同、能力相同,只是自信心不同。
分析这两个孩子大脑的运作模式你就会知道:
有自信心的孩子,大脑飞速的运转,潜能释放,题很快做出来了。
没自信心的孩子,他的大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计算该题,所以,他的思维是一片混乱,开始无目的的联想,他的大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大脑这台机器处于关闭状态,压根就没算。
怎么能做出呢?
我试一试的状态:
大脑是走走停停,遇到会的题,大脑会继续走下去,遇到难题会自动后退,告诉自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学不会啊,你别怪我呀。
知识发展极其缓慢,能力发展极其缓慢。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心:
对自己做出的承诺,逼着自己兑现承诺的心理状态。
责任心是一个人参加社会群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有了责任心,他才能按约定跟别人来行为,学校是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的开始,他会管住自己。
如果没有责任心,他不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他会任意所为。
责任心是管住自己的内在条件,有责任才能产生自律,才能遵守学校的规则。
有了责任才会自律,
有责任才能成长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无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管住自己。
让学生遵守纪律,发奋学习,先赋予每个人一种责任,先学会对自己负责,再学会对班级负责,形成稳定的责任心状态。
一个人管住自己,先得有责任心,才能有自律。
一个人要是没有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会任意所为,他是不会成功的。
教育学生:
第一成人、第二成才、第三成功。
成人: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有自尊心的人,向人一样活着;没自尊心的人向动物一样活着。
自尊心是人和动物的分水岭。
成才:
培养孩子的自信。
成功: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成功包含:
学业上的成功
生活上的成功
事业上的成功
没有责任心的人学业平平,无法承担家庭的责任,作为男人他没办法成为人父、人夫;作为女人没办法成为人母、人妻,事业上也是平庸的。
在事业上成功,不是最聪明的人,也不是有才华的人,而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站起来说话的人。
一个孩子首先是:
消除恐惧感
建立安全感
产生自我价值、
通过无条件爱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建立安全感;通过父母、老师的鼓励、表扬、欣赏、承认让孩子产生自我价值。
孩子才能向上发展,向善发展。
他的生命开始向外扩张。
二、教师育人的教育模型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们通常理解为学校在学业上减轻些压力,家长在业余时间学习琴、棋、书画,这是技能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他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会啥,会啥是技能。
素质教育是:
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孩子的心灵,也就是培养孩子的生命之根。
一个人的伟大、杰出指的是——心灵,而不是才能,人与人之间的肉体差别可以忽略不计,精神上的差别却是天壤之别。
精神上的人指的人的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造就 卓越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