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docx
- 文档编号:648047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5.75KB
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docx
《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
第七课时谁最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两地黎明的时间不同?
2、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
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重点:
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教学难点:
探究“为什么同一时刻,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
教学准备:
地球仪、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一天中,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结合地球自转的方向,说说为什么。
·通过世界时区图,算出这两个城市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北京时间”。
(1)让学生看中国地图,师介绍:
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05´),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
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
如果每个时区都用各自时区的区时,你认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哪些麻烦?
全国各地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2)你在收音机或电视中听到过报时吗?
报的是什么时间?
2、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一天中,北京和巴黎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一天中,巴黎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一天中,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
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3)讨论:
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3、拓展。
你听说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吗?
你读过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吗?
为什么书中的人物最终还是赢得了那场胜利?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收集证明地球自转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初步认识“傅科摆”,知道怎样通过“傅科摆”观察地球的自转。
3、学习在科学上,要大胆假设,更要重证据、善思考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傅科摆”的实验,知道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长绳、便于捆绑的重物、做指示方向用的纸条、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
如果能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就好了。
二、探究过程
1、介绍“傅科摆”。
(1)介绍傅科发现“傅科摆”的故事。
(2)展示“傅科摆”的图片和资料。
(3)猜想傅科到底想出了什么呢?
·分小组讨论。
·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2、试着制作“傅科摆”。
(1)你组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请先作个实验设计。
(2)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3、拓展。
(1)你还见过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其他物体发生偏转的现象吗?
(2)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呢?
你听说过有些卫星是与地球“同步”的吗?
“同步”是什么意思呢?
4、课后拓展。
晚上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
5、小结。
三、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
教学目的:
1、在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和推理的方法继续研究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原因。
2、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奥秘的历史,了解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所作的贡献。
3、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科学品质和精神。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是怎样研究地球历史的。
教学准备:
有关人类探究“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究过程
1、计算。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她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
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
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
2、汇报计算结果。
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3、阅读资料。
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4、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5、得出结论。
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6、小结。
师: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什么样的收获?
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学习什么?
7、课后拓展。
搜集有关地球自转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学目的:
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解释。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
教学难点:
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小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二、探究过程
1、作出我们的解释。
(1)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作出我们的解释。
(2)我们发现有四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问:
“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
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
2、实验证明。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仪,用手电筒表示太阳,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2)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
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
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3)在“地球”上贴小纸人,你怎样转才能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整理、小结。
(1)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后,都要写出它是否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的问题,并把小组经过讨论后认为合理的留下来,把不合理的删除掉。
(2)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
教学目的:
1、尝试探究地球上四季的成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
2、通过探究,对四季的成因有正确认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上四季的成因。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理解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地球仪、代表太阳的小球(上面有四根通过球心的小棍、表示射出的阳光、手电筒)《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的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总是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二、探究过程
1、猜想。
分小组进行猜想并记录下来。
2、观察。
(1)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
(2)让“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保持倾斜方向和角度不变(约66度)。
(3)观察当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地球”的位置是南半球、北半球、还是赤道?
记录下来。
1观察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
2观察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
3观察阳光直射赤道时,南半球和北半球是被阳光直射还是被阳光斜射?
3、思考:
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
4、比较斜射和直射。
(1)在P79的图中画出清早和中午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看看是斜射还是直射,说说你感觉到清早和中午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2)用手电筒在同样的位置分别直着照射桌面和斜着照射桌面,看看光斑有什么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
5、总结:
(1)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能不能分析出地球倾斜着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出示图片——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6、作业:
查找四季成因的资料,看看资料上是怎么说的。
第二单元时间
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感受时间在存在以及关注我们每天流逝的时间。
2、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3、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感受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在流逝。
教学难点:
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
准备秒表(或者手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谁能不看表就知道现在大约是几点钟了?
二、探究过程
1、现在几点了。
(1)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几点了?
(2)说说我们的估计。
(3)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时钟,现在几点了?
你的估计对吗?
2、1分钟有多长。
(1)看你们的时钟或者手表上秒针的转动,秒针转动一圈表示多少时间?
在看表的这段时间里,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流逝了1分钟。
(2)不看时钟,我们估计一下1分钟时间有多长。
我们有多少钟方法?
(3)分小组讨论估计1分钟多长的方法。
(4)怎样可以使我们估计更加准备?
(5)10分钟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怎样估计?
(6)小组合作讨论用哪些方法估计,怎样才能估计准确?
(7)1小时呢?
3、过去多长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
(2)离我们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3)你觉得这节课过得快还是慢?
(4)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5)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6)我们这节课时间真的特别短吗?
(7)时间有快慢吗?
4、小结。
三、课后作业
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
收集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在时钟发明之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社会在没有发明时钟之前计量时间的方法。
2、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3、制作一个“太阳钟”,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
教学重点:
知道太阳钟计时的计量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
教学准备:
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以及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自制日晷模型;立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现代人用哪些计时方法?
古人没有现代人用的钟表,他们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二、探究过程
1、用太阳来计时。
(1)知道最早使用时间单位“天”是怎样来的吗?
古代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P24
(3)我们经常在书本里看到这样的词语“午时三刻”、“半夜三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4)古人把一天分为几个小时?
是怎样划分的?
(5)出示简单的昼面图,解说晷面上十二时辰的划分方法。
2、用光阴计时。
(1)古人是怎样知道现在是“午时”或者其他时间的呢?
(有一句成语“一寸光阴一寸金”,从这你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吗?
)
(2)出示晷面模型,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中间插上一根针——这就是古人计时的日晷。
谁能说说日晷是怎样计时的?
(3)我们自己现在能做一个太阳钟了吗?
(4)小组讨论怎样制作太阳钟来计时,怎样使制作的太阳钟计时更准确。
3、讨论与思考。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
三、课后拓展:
在使用太阳钟遇到阴天或晚上会怎样?
一、小结:
二、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夜间的计时器
教学目的:
1、经历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改进自己制作的蜡烛钟的活动过程;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蜡烛报时器的活动过程。
2、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设计制作蜡烛钟。
教学难点:
知道蜡烛钟能计时的原因。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两支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个小木垫、一个铁架、一根棉线、一个螺帽、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古人白天可以用太阳钟计时,晚上怎么办?
阴天又怎样办?
二、探究过程
1、做个蜡烛钟。
·师:
古人晚上一般用哪些东西作为照明工具?
·师:
如果能用蜡烛作为计时的工具,那不是一举两得吗?
蜡烛能做计时工具吗?
·师:
今天我们做一回古人,一起来做个可以计时10分钟的蜡烛钟,可蜡烛钟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制作蜡烛钟的方法。
师引导学生制作蜡烛钟重点要考虑蜡烛的长度,一分钟蜡烛能烧多长,刻度怎么标等问题。
·师:
现在我们开始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蜡烛钟,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制作过程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与学习用品的安全。
·小组制作。
·蜡烛钟都制作完策划能够了,要检验我们做的蜡烛钟是否准确,用什么方法?
·我们选择一分钟,把蜡烛钟和手表对照。
·师问:
有的的组蜡烛钟快了,而有的组慢了。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蜡烛的刻度长短不一样,蜡烛的粗细不同等。
)
·哪些原因是现在我们可以控制的?
·小组讨论怎么改进蜡烛钟。
·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怎么改进呢?
·小组改进制作好蜡烛钟。
·古人除了用蜡烛作为计时工具,你们还知道哪些计时工具?
2、设计一个报时闹钟。
·早上六点不能准时起床,怎么办?
·古人能设置闹钟吗?
能用制作好的蜡烛钟设计一个闹钟吗?
·小组合作完成设计的闹钟简图。
·全班交流,用铁丝、棉线、螺帽能制作一个闹钟吗?
·开始制作闹钟。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的:
1、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2、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教学重点:
知道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能记录好100毫升水流完所需时间。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水钟图片,每一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一次性杯子、一个量筒、手表或者时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觉得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流水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吗?
古代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利用流水制作了计时工具。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两种类型的水钟。
·出示古代水钟的图片,观察古代的水钟构造。
·小组讨论这些计时工具是怎样计时的。
受水型水钟:
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泄水型水钟、漏壶:
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2、滴漏实验。
·古人是利用了水的流动来制作计时工具的,现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有100毫升水,如果在杯底扎个小孔,使水缓缓地往下流,你觉得流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每个小组在杯底用针扎个小孔,测量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用同样的装置,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10毫升时,你们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试一试,你们的推测正确吗?
·如果现在把小孔变得更小,使流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怎样变化?
·是时间放慢了吗?
·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
·怎么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我们能控制时间的快慢吗?
3、课后拓展。
怎样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做一只水钟
教学目的:
1、经历自制水钟的探究活动过程;
2、能够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呈现制作水钟的方案;并且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设计水钟。
教学难点:
对自己设计的水钟方案进行改进。
教学准备:
剪刀、大可乐(塑料)瓶、时钟、记号笔和尺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代人用的水钟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它们是怎样计量时间的?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只水钟。
·我们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水钟?
·现在有一把剪刀、一个大可乐(塑料)瓶、一个时钟、一支记号笔和尺子,小组商量一下打算做一只怎样的水钟?
·如果要制作一只计时10分钟的水钟,应在刚才的水钟上做些什么变化?
·能不能把我们的想法用画图的方法呈现出来?
·分小组设计水钟。
2、制作水钟。
·根据设计图制作水钟的主体。
·确定适合的滴水速度。
·如果滴水速度过快或者过慢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
·现在我们基本上都制作完成了,接着就是为水钟标1~10分钟的时间刻度。
·小组合作:
怎样标既简单又准确?
·给水钟标时间刻度。
3、用水钟来计时。
·全班进行一个计时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水钟比较准确。
·小组商量: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怎样改进水钟?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用摆计时的钟
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摆钟计时的原理。
2、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3、能够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相关的研究方案。
4、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钟摆,了解影响摆摆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推测,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
演示用的摆钟、摆钟内部结构图、铁架、钩码、绳子、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像日晷、燃油钟、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间计量的精确度。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摆钟。
·观察书本上的摆钟结构图和摆钟,说说摆钟是怎样计时的?
·小组交流:
摆钟是怎样计时的?
·数一数,一分钟摆钟的摆摆动多少次?
·一次是不是就能测量得非常准确?
·重复测量一分钟摆钟的摆摆动多少次。
2、思考与问题。
·我们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摆?
·利用提供的绳子、铁架、钩码制作一个简单的摆。
·各小组利用秒表测量,重复测试并且记录结果。
·交流测量结果。
·怎么各个小组的摆一分钟里摆动的次数不一样?
·小组推测:
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选择一种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方案。
·交流设计的实验研究方案。
·全班交流谁的设计方案最可行。
·怎么改进我们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测量摆的快慢
教学目的:
1、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到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暴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重点:
能运用测量的方法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教学准备:
摆绳、钩码(或螺帽)、记录表、铁架、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摆动快慢有可能跟摆锤轻重、摆的角度、摆绳的长短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摆动快慢跟什么有关系?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实验研究的方案怎样进行。
(1)如果要研究这三个因素会不会影响摆的快慢,首先应该怎么做?
(2)引领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摆。
(3)测量摆来回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
讨论测量几次比较好?
(4)为什么要多次测量?
每次测量的结果需要记录吗?
2、用摆做实验,测量四种摆摆10次所用的时间。
(1)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次需要的时间,并记录。
(2)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1倍。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并进行记录。
(3)比较两种测量数据,有没有新的发现?
(4)将刚才的摆恢复成原来的摆,不改变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把绳长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同样重复测量摆动10次所需的时间,并且进行记录。
(5)比较四种测量数据,有没有新的发现?
3、思考与讨论。
(1)哪种摆摆动得快,哪种摆摆动得慢?
(2)你们怎样知道的?
(3)现在你们觉得摆的快慢与摆的绳长、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有关吗?
(4)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调整钟摆
教学目的:
1、经历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活动过程;经历对摆长不断调整直至使摆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活动过程。
2、培养为能测量到一个精确的实验结果而不断地进行研究的意志品质。
3、进一步理解摆是机械摆钟制造的原理。
教学重点:
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教学难点:
使摆长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教学准备:
摆锤、绳子两根、尺子、秒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呢?
”
“要能比较顺利地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什么?
”
二、探究过程
1、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得出摆长是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原因,那摆长是怎样
影响摆动次数的呢?
·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推测:
是摆长摆得快,还是摆绳短白得快?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小组研究:
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
·用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制作成一个摆长是30厘米的钟摆,重复测量并且记录结果。
·不改变其他因素,将摆绳从30厘米减短到15厘米,重复测量并且记录结果。
·分析比较:
你觉得摆绳的减短引起了什么变化?
·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就越快。
2、做个“钟摆”。
·提供一根绳子和一个摆锤,你能制作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吗?
怎么做?
·小组调整自己摆的摆长,直到摆每分钟摆动最接近60次为止。
·我们大家都完成了实验,你们觉得我们看到过的钟摆与我们今天制作的摆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钟摆的摆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摆锤的形状是怎样的?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九课保持时间统一
教学目的:
1、经历感受时间从模糊到精确的活动过程。
2、了解一些高度精确的计时仪器以及精确的计时单位,知道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以及人类发展的关系。
3、学会调整自己的时钟,初步了解我们国家时间标准的规定。
教学重点:
掌握校对时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精确计时与计时工具的发展。
教学准备:
时钟、每人查阅关于不断提高时间计量精读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和事、旅客列车时刻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前面我们知道古代用的计时工具,那如果把日晷和水钟拿到现代社会来,还能使用吗?
你们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课时 谁最先迎来黎明 第七 课时 最先 迎来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