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docx
- 文档编号:6480225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9.30KB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docx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天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春天:
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
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
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
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
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
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在这首诗写出来以后几百年,也就是明朝,还是个有点名气的诗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
他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
升庵谓‘千’应做‘十’。
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
余谓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的见。
”①
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
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
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
和何文焕比较起来,杨慎就显得呆头呆脑。
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诗歌一定要如实地反映客观现象,不如实就不能动人。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
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在这一点上不清楚,在学多很简单的问题上,就会闹笑话。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
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不管这种想象是否绝对符合作者的初衷)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
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
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怎么光有酒旗,为什么没有提到酒店呢?
风吹着酒旗,为什么没有人呢?
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
但是,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
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
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
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
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
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它可以刺激激读者的联想或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
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
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什么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
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
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确定。
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美国的意象派就是这样说的)呢?
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
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
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
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
有人说,这正是苏东坡所提倡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好处。
有人则更进一步,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经营位置"的匠心。
这样说就有点过分了。
因为在绘画中,事物的空间位置不能不是固定的,而在诗中,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
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
这是很好的诗句,但是,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
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的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
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呢?
似乎不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炼,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样呢?
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
似乎不多。
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
’.
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
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
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四百八十寺,是一个目测),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
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
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炼是精炼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
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从语言上来说,这样完整的句法、句子间逻辑的连贯性和前面两句的词组并列关系,是一种对比,诗句结构在统一的音节中,增加了变化。
任何一种艺术方法,都要有节制地使用,就是精炼的句法,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反复连续地使用意象浮动的方法,可能给人堆砌之感,意象的密度太大,对内心感受层次的展示反倒有妨碍。
并不是景象写得越美好,越有诗意,而是内心的触动越精致,越有诗意,拿杜牧这首和张籍的一首同题诗相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蓣。
睛沙呜乳燕,芳树醉游人一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张籍《江南春》
诗当然不算差,但光是眼睛在动,内心的动作不太明显,景物之美非常丰富,但情感却被淹没了。
注: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832页。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怜”字值得推敲。
怜什么呢?
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是屐齿,但是,屐齿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怜惜。
怜的对象应该是“苍苔",它是屐齿“印"的对象。
路上有苍苔,应该是入迹长久不到的结果。
被屐齿印出痕迹的苍苔比之屐齿更足可怜、可爱、珍爱。
但怜惜的是苍苔,还是园子内外人迹罕至的宁静呢?
或者二者都一样弥足怜爱?
这一切也许不应该过分拘泥。
应该认真体会的是,从这个“怜”字中透露出的诗人的心理特征:
这是含外部感觉很精致、内心也很敏感的人。
这种精致和敏感还可以从下面_句“小扣柴扉久不开”来体悟。
小扣,是轻轻地扣(不是数量上扣得少,不是“小睡片刻”的“小”)。
但是,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
诗人没有说后来改变了策略,应该是一直“小扣”。
这个人不但细心,而且很有耐心,很珍惜园子的宁静。
尽管热爱宁静,但柴门久扣不开,是不是有些扫兴?
诗人也没有交代,或者是来不及交代吧。
随即便有一个意外的现象,转移了他的注意:
门墙里的红杏冒了出来。
这神来之笔,成了千古名句。
原因可能是:
一、这句表现了诗人心理上一个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
春天已经来了,这么美,这么突然。
二、这个发现的可喜还在于,是一枝红杏,而不是一树红杏。
如果是一树红杏,那意味着春天早已到来。
而一枝红杏,则是最早的报春使者,“早”和我不期而遇,是我的发现。
三、这是一刹那的惊喜,没有准备的欢欣,无声的、独自的欢欣,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变化的发现,而且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
四、一般地说,诗句的好处,是不能脱离全诗来理解的,但这两句在长期的传诵中,却常常被独立引用。
有时表现在夕卜界重压下抑制不住的生气或者活力;有时则具有了由格言式的意义衍生出的寓意;红杏出墙,用在男女关系上,表示女方有外遇。
春天的美好.,也有这样偶然地被发现的。
这和杜牧满眼鸟语花香的纵目远眺,是很不一样的:
不一样不仅在景色,而且在心情和胸怀。
这首诗写得很精彩,其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了千古名句。
但,美中不足,这个句子不是作者的原创,而是从陆游的《马上作》中抄来的。
陆游的原作如下: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这当然有点煞风景,但奇怪的是,陆游的原作,在多少年的流传中,却不及叶绍翁这句诗这样脍炙人口。
这越许可以说明,叶氏不仅仅是抄袭,还是有一点创造的。
从全诗来比较,二者有明显的差异。
在陆游的原作中,前面两句是一般的欣赏美景,第三四句,基本上仍然是对美景的歇赏,不过想象更加活跃了,不是一般地描写杨柳和红杏之美,而是把杨柳与红杏的关系碍
象成为:
1.“遮”与“不断”的矛盾关系;2.把这种关系,和春色之美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因果:
因为丰茂的杨柳,遗不断红杏,有了色彩的反差,春色才显得如此美好。
这两句比之前两句,情致要活跃得多了。
但是,比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就要逊色一些。
因为,第一,叶绍翁是在耐心地扣门,却久扣不开的情况下,突然发现红杏一枝,充满了惊异,为春色之美而激动,和前面的宁静,专注于扣门,构成了一种张力,或者叫做对比。
第二,这种美好,不仅仅是外部世界景物的美好,而且是内心突然和自我发现。
在陆游的诗中,以杨柳为背景,衬托出一枝红杏,是很有表现力的,特别是“遮”字,调动想零,好像杨柳是有意志的,但是不管杨柳多么茂密,也遮挡不住“一枝红杏”。
叶绍翁同样利用了陆游的“一枝",一点红色为由头,先把“遮"字改为“关"字,这个“关”字很有讲究,一是来得自然,上承久扣不开的柴门;再是联想的过度自然顺畅,下启超越性的想象。
柴扉只能“关”人,而诗中的“关"所暗示的不是人,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春色"。
这是想象的飞跃,也是语义的双关。
下面与这相对应的是“出”字,和陆游一样,但是,由于上面承接“关"字,同样一个“出”字,就有更强的感觉冲击力,为静态的红杏带来了动势。
这其实已经不是在描绘或者单纯地欣赏风景,而是通过更加主动的想象,抒发诗人心目中对春色之美的感叹。
春色不是像在陆游的诗里那样遮挡不住的,而是封闭不住,压抑不住的。
叶绍翁用了“满园”,一方面,紧扣柴扉的环境特点,另一方面,以“一枝"之微,与“满园’’之盛,形成对比。
最后,在陆游那里,杨柳和红杏所显示的春色,是诗人的视觉直接接触到的,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却完全是想象,是诗人带动读者在想象。
对于读者来说,光有直接感知的外部世界的美好,还是比较表面的,只有激活内心世界的想象,才更能受到诗情的感染和享受。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是一首词,表现春天城市的游乐生活,有明显的商业市井色彩。
这从“觳绉波纹迎客棹"的“客棹”中可以看出,船是租来在水上划着玩的。
作者也很注意表现春光的美好,突出气候的特点:
一方面晓寒还在,一方面绿杨已经笼烟。
作者精心地把这种乍暖还寒的风物,组织成一幅图画,把晓寒放在绿杨之外,加上一点雾气(烟),让画面有层次感。
想来,这一句费了作者不少心力,但是并没有在后世读者心目中留下多么惊喜的印象,倒是下面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轰动一时,作者也因此被称为“红杏尚书"。
其实,这旬最精彩的也就是一个“闹”字。
因为是红杏,所以用“闹”字,显得生动而贴切;如果是白杏呢?
就“闹”不起来了。
但李渔不以为然:
“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
争斗之声谓之闹。
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见之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
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句。
”(李渔《窥词管见》)①
李渔的抬杠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因为在汉语词语里,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联想机制,热和闹、冷和静,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说“热”很容易想到“闹",而说“冷"也很容易联想到“静”。
红杏枝头的红色花朵,作为色彩本来是无声的,但在汉语里,“红”稚‘火”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红火”。
“火”又和“热”联系在一起,如“火热”。
“热"又和“闹”联系在一起,如“热闹”。
所以红杏春意可以“闹"。
这个“闹",既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突破,又是对汉语潜在规范的发现。
正是因为这样的语言艺术创造,作者获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②
为什么不可以说,红杏枝头春意“打”,或者春意“斗”呢?
打和斗虽然也是一种陌生的突破,但却不在汉语潜在的联想机制之内,“红"和“斗”、和“打”没有现成联系,没有“热打”和“热斗”的现成说法。
词语之间的联想机制是干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潜意识,是非常稳定的,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
虽然现代科学有了进展,有了“白热"的说法,但在汉语里,仍然没有“白闹”的固定联想。
这是因为“白热”这一词语形成的时间太短了,还不足以影响民族共同语联想机制的稳定性。
这首词的下半阕,流露出商业娱乐场里的情绪: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把生命当作“浮生”,意思是生命的价值是缥缈的,生命是短暂的,相比起来,欢乐总是不够,为了博得(女性)一笑,就是一千金,哪里会吝惜!
这是从反面衬托生命短暂。
,最后两句: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为什么要劝酒斜阳?
斜阳就是夕阳,晚照也是夕阳,都有晚年的意思,年华瞬息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
即使在春天,美好的春天,红杏闹春的季节,也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作者还是个官员,一个大知识分子,和欧阳修一起撰写过官史的人。
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官员不算是虚伪的,另一方面,他多多少少有一点浪荡吧。
他居然可以这样浪荡而自得,而且将之诗化,这也许是要一点勇气(包括道德的和艺术的)的吧。
注:
①②王兆鹏编《唐宋词汇评》’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弃
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氏这首词,也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和宋祁的很不一样。
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来,辛氏强调的不是宋祁式的市井的繁华和欢乐的享受,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作者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有点相近,但又有很明显的不同。
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他在农村中安身,对农事和农时有更细致的关注: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事和农时是实用的,并不一定有士大夫的诗意,但辛氏对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用一种隐含着欣赏的眼睛去观察,使这些本来平淡的细节被一种脉脉的喜悦统一起来。
陌上桑芽,邻家蚕种,本来很琐碎,更像是散文意象,将它们转化为诗,应该是不容易的。
桑芽还比较好说,蚕种,在辛氏以前,可能还不曾进入过诗歌。
至于牛犊,在前人的“农家乐”主题里是有过的,但是让它叫起来,叫得有诗意,并且和蚕种之类统一起来,恐怕不但得有一点勇气。
,还得有点才气。
关键是,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
。
这在联想上似乎有矛盾:
“嫩”怎能“破”?
但是,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的关注和发现。
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虽然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
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态,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
下面的“斜日寒林点暮鸦”中,“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这里没有落入俗套,就好在这个“点”字,角得狼肴韵岁卜之致。
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反而成了精致的细节3对于大自然的美好的专注、,是传统文人山水诗的趣味;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趣味。
作者不是作为文人去欣赏农家之乐,而是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家园之美。
辛氏这首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画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
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又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
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这首词还有一个特点长期被读者忽略,那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辛氏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了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那里的春关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夫也像桃李花一样短暂,经不起风吹雨打。
诗人用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
时尚是一种潮流,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同,时尚又是瞬息万变的,桃李花会因处于时尚之中,而免不了为不可避免的淘汰而忧愁。
田园和家园里的春天,不应该有城市中的桃李那样美艳,因为它和农村田野的花联系在一起。
李白在宫廷供职的时候,曾选择柳和春天相联系:
寒雪梅中尽,春丛柳上归。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这些诗意都是现成的,辛弃疾的选择就偏要与桃李柳等等拉开距离,而且与之有对比。
这就意味着是不现成的。
这对辛弃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最后他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
而且把话说得很彻底:
“春在溪头荠菜花。
”好像在荠菜以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了似的。
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想象,才使得荠菜花的诗意中隐含着发现和惊喜。
这一方面表现了田园和家园的朴素,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它长期被漠视的陈规的颠覆。
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一次成功的探险:
一、它的成功在对比上。
首先,在色彩上,和桃李是鲜明的对比;其次在受欣赏和被漠视方面,二者的对比也是很鲜明的。
二、它的成功还在想象、观念的更新上。
桃李虽然鲜艳而且倍受瞩目,但生命却很脆弱;荠菜花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
三、它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想象的开拓上。
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
辛弃疾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出的想象天地。
桃李花的美,已经被重复而变得有点俗气了,而荠菜花的美却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考验。
四、这首诗,在用词方面非常大胆。
一般说,词比诗更接近口语,更有世俗的情趣。
这里的“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有”,“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在”,都是律诗绝句可能回避的,但用在这里既很口语化,又对应了平民家园的心态,同样也是一种诗意。
看来,辛弃疾对这个荠菜花很有点得意,在同一组诗作中,他又用了一次,但诗化的程度却明显逊色。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开头两句可以说是起得平平,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勉强要说,只有第一句中的“知”字,把雨当作有生命、有意志的对象来表现,用得轻松,不着痕迹,轻轻带过。
但诗人却不在这一点上下工夫展开想象。
如果真的要往下发展,把雨写得有生命,有意志,就不是这首诗沉潜、凝重的风格了,而是强烈的情感流泻的风格了,与全诗表现一种默默的、无声的、自我体验的温情不相统一了。
题目叫做“春夜喜雨”。
春雨,是表现的对象;夜,提供了感觉的特殊条件。
喜,才是全部感情的主线。
但是,全诗中没有“喜”字,着力表现的是无声的喜的感觉。
因为是无声的,便更加是内心深处的。
喜,因春雨而起,但这雨在夜里。
夜里的雨和白天的雨不一样,它是看不见的。
所以第二联就写这个看不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随着风,一般应该是有声势的,但这里却是“潜入”的小雨,偷偷的,无形、无声、无息的。
接着是“润物细无声”,不但看不见,而且听不到。
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可诗人还是感觉到了,凭着敏锐的想象吧。
这里的关键词是“细”和“润”。
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这春雨的特点:
细、小、微,细微到视觉和听觉都不能直接感知,但诗人还是感觉到了。
这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过“细”的感觉,“润”的感觉,不用看,也不用听,外在感官不可感,却流露了内心感受的喜悦。
所“润”之物,当然是植物——农作物。
说的是物之被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
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
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到这本来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来的潜在生长而体验到默默的欣慰;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成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
读这样的诗,第一,要抓住诗人表现的雨的特点,是夜里的雨,看不见、听不见的。
第二,要抓住夜雨的感觉特点,把不能感觉的感觉,感觉到内心深处去。
虽然无声无息,但却感到了“润物”,在那个以农为本的时代,在那个战乱的日子里,这便自然有一种欣慰之感。
诗凭什么感人?
一般说是以情感人,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
这大致不错,但这还不完全,还要加以补充。
如果把情感直接说出来是不能感人的,诗要通过特殊的感觉来传达感情。
在这里,如果杜甫直接说他为春夜的雨而感到喜悦,那这不是诗。
杜甫在整首诗里,一个“喜”字也没有,但却提供了一系列很微妙的喜悦的感觉,让读者体验这种别人感觉不到的精致的感觉。
这就叫感染。
“润物”这句诗看来没有多少惊人的词语,但在千年传诵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象征意义(如形容某种思想和人格对他人的熏陶),诗句内涵的召唤性,其潜在量之大,正是诗句成功的标志之一。
下面两联,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
第三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因为雨有利于国计民生,所以它是美的。
这种美用光和色的反衬来体现:
云,一片漆黑,提示了地域特色——平原和江河,只有在平原上,视野开阔,云才会在田野的小路上;大幅度的黑色背景是雨之浓也,用船上唯一的灯火来反衬,很明显是为了突出雨夜之黑,和那一点温暖的光,在互相反衬中显得生动。
这种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面用“绝”和“灭”来强调干山万径一片空白,后面用“孤”舟和“独”钓突出唯一的人物,打破了空白。
又如王安石在《咏石榴花》中写道: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还有,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有这样一种大笔浓墨的图画,在杜甫看来,可能还不足以充分显示雨的可爱、可喜。
于是他用最后一联再来一个对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第二天早晨的明亮,反衬昨夜春雨的效果:
第一,这下子不是看不见了,而是看得很清楚,很鲜明,红红的。
但这还不够,还要加重感觉的分量——“湿”。
这就点出了和一般日子里红花的不同,红得水灵灵的,这是绘画上强调的“质感”。
第二,更为精彩的是,杜甫强调了雨后红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的感觉。
这是绘画艺术上强调的“量感”。
花的茂盛,花的潮湿,变成了花的重量感。
用重的分量,来表现花的茂盛,这是杜甫拿手好戏,他在《江畔独步寻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天 不同 古典 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