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笔记全.docx
- 文档编号:647783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49KB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笔记全.docx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笔记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笔记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笔记全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笔记
1.中国部分
石器设计
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普遍地采用石器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锛、石铲和石凿等各种工具的粗坯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
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
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以便于剥离。
例如制作石斧、石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石镞的硬度较小,镞头必须犀利尖锐。
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初步的启迪和发展,发现并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
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原始半坡型彩陶
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的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
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
马家窑型彩陶
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以下特点:
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
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青铜器设计
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是青铜工艺,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有时根据特殊需要也掺一点铅;加入锡铅以后,熔点降低,硬度增高,容易掌握铸造过程;可以铸造需要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另外熔铸时减少汽孔,使装饰花纹清晰;增加光泽度。
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烹饰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学者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有人认为是“戒之在贪”;有人认为是“象征威猛、勇敢、公正”;还有人认为是“祭神”等等。
夔纹。
这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失蜡法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也称蜡模法。
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是用蜡来制造模型,然后在模型内外敷泥,成为泥范,再制为陶范,最后再浇入铜熔液进行铸造,蜡则熔化流失。
蜡模比起泥模,可以进一步精雕细刻,失蜡法可以制造极为精细或镂空和各种造型的装饰。
甚至鸟兽象形的容器也铸造得十分准确生动。
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所以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唐三彩
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
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的。
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o左右焙烧。
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宋代瓷器
宋代瓷器设计高度发展,突出表现在全国各地名窑众多,著名瓷窑有汝窑、官窑、龙泉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和钧窑等。
掌握了多种烧造技术和装饰技法,产品各具特色。
例如定窑,此地古属定州,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故名,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和印花。
刻花的线条洗练流畅。
例如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图404〕。
这种裂纹,是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
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又赋予它们以各种名称。
例如,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的,称为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纹片大小相同的,称为百圾碎。
青花和釉里红
元代烧成的青花和釉里红,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
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
当釉开始熔融后,火焰呈还原性,烧到最后阶段要成为中性或略带氧化性,此时釉料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的重要发明,所谓釉里红就是釉下彩瓷,先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再盖以透明釉,放置在1200℃-1250℃高温中烧制。
它是受宋代钧窑紫红色釉斑的启发而造的。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明式家具讲究选料,选材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及其它硬杂木,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
明式家具的造型安定,简练质朴,讲究运线,线条雄劲而流利。
明代家具的最大特点,它擅长将选材、制作、使用和审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造型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
例如椅子的靠背和扶手的曲度都基本适合于人体的曲线,触感良好。
明代家具采用木构架的结构。
结构科学合理。
明代椅子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有的椅子座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这是和封建统治阶级要求“正襟危坐”,以表示他们的威严分不开的。
《营造法式》
宋代《营造法式》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监丞李诫。
《营造法式》书中确定了材份制和各种标准规范,还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北宋致力于总结前代建筑经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架建筑的用“材”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的所有尺寸都随之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明末清初苏州古典园林设计最为著名的是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
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达到明代计成《园冶》里“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是沧浪亭。
因为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内。
素纱禅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极为精巧。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鸿毛”。
纱的细韧程度,可想而知,反映出当时缫丝和练丝工艺、设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漆双凤鼓
战国时期漆工艺开始发展起来。
漆器已部分取代了粗笨的青铜器。
漆器胎骨也向轻巧的方向发展,战国以纻麻贴在泥或木胎上数层,形成外胎,干后去掉内胎,再加以髹漆,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前身,美观豪华。
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出土的著名漆器有漆双凤鼓,造形优美,极富装饰性。
以双凤首悬一圆鼓,用双凤作为鼓架,鼓座为两兽。
汉代漆器多子盒的设计,亦即多件盒〔图268〕,它从实用出发,在一个大的圆盒中,容纳多种不同形式的小盒,既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
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说唱佣
说唱佣是东汉代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汉代雕塑,具有它独特的风格,这里指的是它样式化的装饰美。
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使人产生一种动感。
瓦当设计
瓦当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中国古代瓦当一般都是半圆形和圆形。
是一种富有运动感和韵律美的圆,著称于世的秦始皇陵所出土夔纹“瓦当王”,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边轮宽2.5厘米,其形体庞大、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气势宏伟、立体效果极佳具有很高的实用和装饰艺术价值,可谓古代艺术作品中运用圆弧装饰美的典范之作。
设计师运用了“大半圆”的造型,意欲突出的是一种像兵马俑军阵那样的雄奇博大和力度。
以不封闭的曲线给人以一种无限延伸、扩张的联想,再配以屈曲蜿蜒、气魄雄伟的夔龙纹饰,图案左右对称、回旋得体、极好地表达了这种博大的气魄的主题,构思精妙。
四神纹在汉代极为流行,汉代把四神看成了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
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瓦当以四灵纹最为出色,可称汉图像瓦当的代表之作。
四神与龙凤一样,也是我国古代人们文化心态的典型代表,有多重含义。
首先是表现了古代人的地理观念,以青龙指东方,朱雀指南方,白虎指西方,玄武指北方,
长信宫灯
汉代河北满城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灯体成圆形,有两块瓦状的罩板,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
一优美的仕女塑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
又例如卧羊灯,整个灯为羊形,羊背为活动的盖,翻开即为灯盘,可平置在羊头上。
汉代薰炉
汉代薰炉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烧香料用,通称博山炉。
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仙山“博山”。
炉体呈豆形。
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穿插在云气之间。
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
秦汉时期,都相信海上有仙山的这类神话,炉座成盘形,用以盛水,以助蒸香气。
烟雾飘渺,如同仙境。
唐代舞马衔杯银壶
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舞马衔杯银壶。
该设计取意唐诗所描写的“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银壶作皮囊造型。
壶体两面各有一匹舞马,颈上系彩带,嘴里衔杯,前腿直立,后腿曲膝,作舞蹈状。
从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时,舞乐发展到极盛,每当玄宗生日或皇室大典,都要举行盛大宴会,表演各种技艺歌舞,并表演舞马。
《考工记》
曾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总结了我国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最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考工记》也载有都城设计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一般解释为: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2.外国部分
哥特式
哥特式又称高直式,它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
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后来被人们用来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设计史 何人 工业设计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