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6465045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95.45KB
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90分。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2.《礼记》载: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
3.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B.方国头领C.商王子侄D.三公九卿
4.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
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
5.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6.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7.《礼记·大传》载: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8.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10.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周室衰微,井田制逐步瓦解D.列国内乱,变法图强
11.《荀子》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此事最能说明:
()
A、分封制在周初扩展了西周疆域B、周公是分封制的开创者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D、周公代周天子处理政事
12.《三字经》写到: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④
1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4.有学者指出: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15.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
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思想内容()
A.宗法制B.分封制
C.礼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17.《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1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9.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2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宣城行政建制沿革”简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宣城行政建制沿革
春秋
分别属于吴、越、楚等国
秦朝
前221年置爰陵县,县治即今宣城市区
汉朝
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南宋
乾道二年(1166年),改宣州为宁国府
A.春秋时宣城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B.爰陵首任县令是由秦始皇任命的
C.汉武帝时丹阳郡守可以世袭
D.南宋宣城有可能被江浙行省管辖
21.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2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24.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B.通判C.按察司D.军机处
25.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26.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实行皇帝制度②秦朝在地方设郡
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8.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A.丞相掌握大权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29.“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A.史料解读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D.全面辩证的方法
30.下图是一副古代某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
3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
32.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
3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3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3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3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
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B.节度使C.通判D.转运使
3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38.下表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39.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40.《贞观政要》载:
“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
时有上言者曰:
‘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
’太宗曰:
‘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
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材料表明()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41.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42.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43.下面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
根据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郡县数
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44.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
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
4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Ⅱ卷非选择题
二,请对下列问题作出判断,正确选A,错误选B。
每题2分,共10分。
46.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说明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
()
A.正确B.错误
47.郡县的设立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
()
A.正确B.错误
48.北宋时期,中央机构二府三司中,政事堂是行政机构,三司是军事机构,枢密院是财政机构。
()
A.正确B.错误
49.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
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
其意图是防止宗族势力威胁皇权。
()
A.正确B.错误
50.《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能根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A.正确B.错误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传宗接代”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
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3.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分封制度,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最主要指方国头领,,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A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从材料可知,既使是贫贱的士,“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士”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
所以应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士的地位
6.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中的“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可知材料是想强调用宗法制来达到目的;由材料中所提到的“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可以看出该学者是本着宗法制能够加强统治者的统治、使社会安定这一宗旨来说的,故选A。
而BCD都是从统治者统治的某一个方面来说的,主旨还是维护统治。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7.B
【解析】
试题分析: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是指尊亲敬祖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体现的是国家统治与尊亲敬祖之间的一体关系,所以选B;ACD只说到了一个方面的关系,故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国家统治的关系
8.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理念是团结友爱;C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
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C;BD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9.D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姜齐遂变为田齐”,诸侯国发生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揭示了西周时期的分封等级秩序受到破坏。
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鼎是中国古代权利的象征,有“鼎中原,权力天赐”之说,故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说明这一时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
所以应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看出,周王朝分封了71个封国,其中姬姓占有了53个,占据分封中的绝大部分,可见同姓亲族分封是分封的主体,本题应选C选项。
A、B、D选项材料都未涉及。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点
1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和宗法的制度。
故本题选A选项。
④是在秦朝建立的制度。
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概括材料信息,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壮大与认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相对于四夷的中国”可知,此处“中国”即“中原”,因此C为正确答案。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等,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等级、宗法观念。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D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不属于政治制度,故排除。
进一步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关键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的关键,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导致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
为此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
其它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贪于权势至如此”可知作者对秦始皇的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知秦始皇勤于政事,“未可为求仙药”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之药,所以①②③正确,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限制词:
不能。
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春秋时的宣城分别属于吴、越、楚等国,因此不可能成为独立王国,故A项错误。
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可以世袭,故B项正确,而C项错误;江浙兴盛出现于元朝,故D项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21.C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的多样性。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西方政治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正定 中学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