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6464767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4.51KB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课型
新授
课题
21、圆明园的毁灭
审核人
主备人
邓礼慧
参与人
邓珺、邓爱群、邓谷云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
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难点
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语句: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预
习
内
容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和大家讨论。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目
标
导
入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师:
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
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
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板书课题:
22.圆明园的毁灭)
一、介绍圆明园
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
现在成了废墟。
自
主
学
习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哪个字字形易错。
区别:
“幻”与“幼”、“博”与“搏”)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课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并理解词意
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2.理解新词
不可估量、诗情画意、金碧辉煌、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西洋景观、、侵略、销毁等词意
3.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合
作
探
究
1、认真阅读课文,对不懂或者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标注;
2、组内自由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意思;
3、园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它是怎样毁灭的?
是谁?
为什么要毁灭它?
合作学习
段落意思: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
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
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展
示
提
升
、
释
疑
点
拨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达
标
检
测
布置作业
1.自由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
2.抄写词语;
3.完成学研案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预
习
内
容
1.课文是怎样描写圆明园的景色的?
2.圆明园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目
标
导
入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自
主
学
习
二、自主学习,体会句意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2.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3.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理解:
什么叫瑰宝?
什么叫精华?
4.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5.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师小结:
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1.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2.皇家园林:
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3.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4.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5.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合
作
探
究
三、合作学习(组内读4至5自然段)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分析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的句式、作用。
2.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
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板书:
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
4.划出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问: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指名读这些句子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展
示
提
升
、
释
疑
点
拨
四、拓展延伸
1、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
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
、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愤怒
2.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达
标
检
测
作业布置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3-5自然段。
教
学
反
思
课型
新授
课题
22、狼牙山五壮士
审核人
主备人
邓礼慧
参与人
邓珺、邓爱群、邓谷云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过程
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难点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探究法
预
习
内
容
4、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5、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6、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和大家讨论。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目
标
导
入
一、导入新课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自
主
学
习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词。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
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居高临下。
1.生字新词
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生自由说
3.斩钉截铁:
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
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
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合
作
探
究
三、合作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重点写了五壮士的一件什么事?
师提示:
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2、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师板书: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三、合作学习
1.1941年秋,五战士接受任务后,成功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为了不被日寇抓获,五战士跳下悬崖,英勇牺牲。
2.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展
示
提
升
、
释
疑
点
拨
1.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中,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
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感悟词语
生读课文,找出句子
达
标
检
测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
第二课时
预
习
内
容
1.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2.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
找出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体会。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目
标
导
入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
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
自
主
学
习
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合
作
探
究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
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
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
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
”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
”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
”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
(3)“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什么?
体现了什么?
生找出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体会。
解决学生的提问:
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同志们,用石头砸”。
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
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
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他们的弹药已经耗尽,而敌人更加疯狂凶恶了,这时他们宁愿死,也不愿被俘,所以他们在砸毁枪支后,勇敢跳崖。
这更能体现出他们豪迈气概。
写话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
充分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展
示
提
升
、
释
疑
点
拨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
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
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总结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本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诱敌上山、顽强歼敌,在弹药耗尽之后英勇跳崖。
赞颂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交流
达
标
检
测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完成本文的学研案。
教
学
反
思
课型
新授
课题
23、难忘的一课
审核人
主备人
邓礼慧
参与人
邓珺、邓爱群、邓谷云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
方法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
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
教法
教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
预
习
内
容
7、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8、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9、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和大家讨论。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目
标
导
入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
(板书课题)
师问: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初读课文
生答:
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
(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
(难忘)
自
主
学
习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意。
2.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
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3.试着给课文分段
生字:
闽 诸
理解词意:
真挚、崇高、宽敞、深厚
第一部分
(1):
主要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我”的工作情况。
第二部分(2—9):
共同学国语。
第三部分(10—12):
“我”和老师及孩子的交流
第四部分(13—15):
参观小礼堂。
第五部分(16):
所见、所闻、所感
合
作
探
究
合作学习
1.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出现了几次?
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
2.读课文、交流
3.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引导学习:
第一次出现1.导:
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
是怎样体会的?
说明什么?
导理解:
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
他们是怎样朗读的?
找出词语。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
“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4.“我”这时的感受?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
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3次
(老师写得很工整,很认真)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我”这时的感受:
感动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展
示
提
升
、
释
疑
点
拨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
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
生思考
达
标
检
测
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2.完成学研案
教
学
反
思
课型
新授
课题
24、最后一分钟
审核人
主备人
邓珺
参与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
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探究法
预
习
内
容
10、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11、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目
标
导
入
一、看图交流,揭题
师:
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教师激情揭题:
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
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生齐读课题:
《最后一分钟》
自
主
学
习
二、自由读诗,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诗,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新词词意
3、再读诗歌,思考:
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随机板书)
师:
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
1.叩 刹 硝 髓 铸
2.叩问 脊梁 硝烟 骨髓
第一小节:
写人们薄情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
第二小节:
香港回归的那一刻,国旗与区旗冉冉升起时,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第三小节:
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
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合
作
探
究
三、合作学习
1.组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2.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师:
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师: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
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师:
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
请听要求:
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师:
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师:
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
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
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引读:
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
理解“使大海沸腾”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
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
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交流,指导朗读
(师:
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