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doc.docx
- 文档编号:6460605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1.40KB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doc.docx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doc
第一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
第一节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等为立论基础。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和属性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对于人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总是有所得和有所费的,其目的总是要所得多而所费少,合乎这种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就是经济效益。
所以,具体地说,经济效益就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所得与所费之比。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实践、运销实践、科研实践、教育实践、医疗实践、文艺实践等。
就生产实践而言,经济效益,指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的比较关系。
把经济效益写成数学公式,即:
在上式中,劳动消耗一般指生产实践中所耗掉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劳动占用一般指生产实践所占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成果则指生产出的有用成果,体现为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
(二)经济效益的两重性
经济效益具有两重性,即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是从生产力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比较。
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时间节约的规律,是各个不同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客观范畴,叫做经济效益一般。
由此可见,讲求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
经济效益的社会属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比较。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讲求是什么性质的经济效益,称经济效益特殊。
作为特殊经济效益,不同社会形态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和资本主义效益就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矛盾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争相以科技新成就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学的管理来节约劳动消耗,不过是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率,即以少量的资本垫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从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所以,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质,在使用价值上的表现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价值上的表现就是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尽可能少的费用支出取得尽可能多的净产值和盈利。
经济效益的两重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孤立地讲一个方面的性质和要求,不讲另一方面的性质和要求,都将是片面的,都会使使用价值和价值相背离,导致只追求产量,不计成本,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下降;或片面追求销售额、利润,不顾生产的目的,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研究经济效益应以经济效益的两重性为基础。
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不同,研究经济效益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在农业技术经济学中,经济效益主要是一个技术经济范畴和计量范畴,即着重经济效益在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方面的研究。
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涵义和特点
(一)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涵义
任何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都是伴随物质技术因素的实施而出现投入与产出的经济问题。
农业生产过程是农业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也是劳动消耗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最终产品的实现。
所谓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要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考察,同时应注意到资源保护、土壤肥力、生态平衡的变化。
因此,对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确切的评价应以合理利用生产资源为出发点,以提高地力和保护、促进生态平衡为前提。
这是赋予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定含义。
(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第一产业部门。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交织。
从而就产生一系列的具体特征,诸如:
农业生产与土地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农业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和在时间上的季节性等。
因此,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也具有明显特点。
1.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农业是生物产品的生产。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必要的生活条件,整个农业生产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环境条件与生产对象、生产对象与生产对象之间的息息相关关系,缺乏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会影响到产出。
所以,需要在实践中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其经济效益往往大于各个单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之和。
单项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的评价,也是建立在综合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
2.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相关性。
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变化。
例如,良种结合良法,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正相关;施用化肥随之用大水漫灌,则其效益为负相关。
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措施不仅有横向相关性,而且还有季节、年度之间的纵向相关性。
例如,迟熟的早稻品种虽然产量高,但由于收获季节迟而影响晚稻插秧季节,使晚稻产量降低,从而影响全年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研究农业各技术要素合理组合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都必须注意各种技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3.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持续性。
由于农业生产是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动植物的本身生长发育而实现农畜产品的生产。
因此,有些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不仅表现为现时性,而且表现为持续性,即后效性。
就生物技术而言,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当年当季表现良好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本身的遗传作用,能使若干年内持续增产。
从环境因素来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壤改良、施用有机肥料或长效化肥等,都有技术后效。
研究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应该注意把这种现时性的经济效益与长期持续性的经济效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4.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极限性。
农业生产是在生物与环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的。
人们对于生物本身的生理特点和外界环境因素的认识还远没有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境地。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人们采用的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因而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也就具有极限性。
例如,在一定科技条件下,牲畜饲养到一定体重后,再继续进行饲养,则每单位饲料的报酬将逐渐地递减,所消耗的饲料成本大于它增重的收入。
种植业施用化肥的数量也表现类似情况。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注意技术要素的合理投入量,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5.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可变因素多,所以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
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区往往表现经济效益不一样,在不同的年份也往往表现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评价农业技术措施或方案的经济效益,应该注意这一特点,不能依据一时一地的资料或情况来得出绝对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
6.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多样性。
综合治理土地、兴修水利、营林造林、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生产结构等,都是具有多效益、多功能的措施,不仅具有明显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较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不仅可以得到经济效益,而且还可得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在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应该注意农业技术效益的这种多样性,进行全面分析。
三、农业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既要看经济上是否需要,是否具备应用的条件,又决定于技术本身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
只有当某项技术能为生产经营带来明显经济效益时,才有可能被广泛采用。
因此,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也就转化为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的功能价值,即合乎目的性的程度,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在农业技术经济范畴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制度的应用,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经济效益又是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可能表现为一致性,也可能表现为矛盾性。
一致性比较普遍,例如,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产又可增加盈利;改进技术措施,如变过稀过密为合理密植,合理布局作物,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等,都可以在土地、劳力、资金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取得增加产出和盈利的效果。
又如引进更新设备,改造低产农田,虽然投资增多,但单位农产品成本降低幅度更大,这样,技术效果好,经济效益也高。
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
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如引进的高投资、高能耗、高效率的现代化机械,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技术效果是高超的,但是不适合我国国情,农民买不起、用不上,机器替换出来的劳动力难以安排,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在实践上也不可行。
因此,不能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经济的合理性,相反,应当以经济实效性的观点来衡量技术的实用性,不论利用任何技术,都应以是否能够增加盈利为衡量其是否适用,是否合理的标准,使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统一,从而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
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如高产低收益农艺技术体系,或某种新技术、新设备,技术上可以完全满足生产的要求,但经济效益却比较差。
3.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
如粮食生产或经济作物生产需要优质高产技术,可是尚无这样的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便没有基础;或生产上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没有相应的技术力量,技术设备便无法应用。
由于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存在矛盾性,所以从技术角度制订的最佳技术方案,若从经济上来分析,往往不一定可取,从而不得不考虑选用次佳技术方案。
因此,对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必须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这是进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四、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整体论
由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农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社会主义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必须强调整体论,即对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评价的理论,也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经济效益关系,以求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理论。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论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单项技术经济效益与综合技术经济效益的关系
农业技术具有综合效应。
各单项技术经济效益是综合技术经济效益的基础。
在生产上合理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其经济效益往往大于各单项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的总和,这就是综合效应导致“一加一大于二”。
在综合技术措施中,限制性因素是提高综合技术经济效益的关键。
比如在化肥施用中,当氮肥偏多、磷钾肥缺少时,则限制产量增加的关键因素是磷钾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就可以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所以讲求经济效益要注意综合效应,找出限制因素予以突破。
既要重视单项技术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综合技术的经济效益。
(二)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全局经济效益的关系
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的统一,也就是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发展和生存。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一个特点是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的统一,或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
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的矛盾。
这就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统筹兼顾,全面考察,妥善处理,使二者的矛盾统一起来。
反之,就会带来问题。
例如,有些地区曾经把发挥地区优势理解为仅仅是利用本地区优势来增加经济收入,结果出现一些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的问题。
从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看,经济效益也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
在农业技术效益评价时,往往需要在由局部到整体的不同范围内进行的不同层次评价时,往往需要在由局部和整体的不同范围内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
因为一个小范围的经济效益问题,往往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经济效益问题的一部分;较大范围的经济效益问题,又可能是更大范围甚至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
局部和整体是互相依赖和渗透的,整体是由许多局部组合成的一个系统。
因此,对整体经济效益的评价不能离开对局部经济效益的评价,两者不能偏废。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三)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农业中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技术措施,有的当年见效,有的则要若干年后才能见效。
当年经济效益容易引人关注,长远经济效益则往往被人忽视。
例如轮作制度的经济效益,从第一年度看可能并不显著,但是从整个周期来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稳产高产,成本下降。
因此,在计算总的经济效益时,无疑要比连作的经济效益好。
畜牧业生产、果树生产,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
因此,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应该既考虑到目前经济效益,又考虑到长远经济效益,使目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四)正确处理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农业
农业技术不仅有直接经济效益,而且有间接经济效益。
例如,营造森林,直接经济效益是以一定耗费获得林业产品,间接经济效益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变小气候,促进农业增加盈利。
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消长变化的结果能否产生新增经济效益,是决定新技术有无被采用价值的经济依据。
整体经济效益论总的出发点是:
合理组织农业技术要素,做到几个兼顾,实现新增整体经济效益最大。
五、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界限论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有一定的临界限。
绝对经济效益临界限,是某项农业技术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
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新增社会财富,除非情况特殊,一般没有采用价值。
相对经济效益临界限,是一项农业技术代替另一项农业技术
的起码经济界限。
低于这个界限,就不如继续采用原技术更为有利。
最佳新技术,是当几种新技术的相对经济效益均高于临界限时,相对经济效益最大的新技术就是最佳新技术。
六、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
农业技术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
一般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好,可以为社会带来较大贡献,因而其社会效益也好,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为更佳经济效益创造有利的条件。
但某些情况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却不一定好,甚至于好的经济效益是在有损于社会效益的情况下取得的。
如罂粟的种植对社会有害,即使经济效益好,非特殊需要,也是不能经营的。
同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也有同样的关系,处理得当,二者同步趋于良好,处理不当,二者对立矛盾;而恶劣的生态效益又会导致未来的经济效益变坏。
如为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虽一时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破坏了生态平衡,带来不良生态效益,导致后来不仅粮食生产难以提高,林牧业亦无法发展,后患无穷。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协调得好,三者同步趋于民良好;协调不好,虽有较高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差,反过来终会使未来经济效益变坏。
所以,任何一项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的实施,都要求三大效益相统一,以使农业生产得到顺利发展。
七、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途径
从上述的经济效益概念和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增产节约是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增产就是增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节约就是减少产品的社会劳动消耗。
这两个基本因素是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农产品生产中,一方面希望创造出尽量多的农产品来;另一方面又希望尽量减少产品的劳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讲究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就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矛盾。
采用一项农业技术,虽然增加了产量,但劳动消耗更大,对社会来说,并没有增加新的财富,那么,一般来说,这项技术的经济效益就不好。
反之,一项农业技术虽然节省了劳动消耗,但产量相应的减少,也没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其经济效益也是不好的。
只有既增加产量,又降低劳动消耗的农业技术,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有时,采用某项农业技术,产量增加,劳动消耗也增加,但增产的价值大于成本的增加额;或者劳动消耗没有降低,但能增加产量;或者没有增加产量,但能降低劳动消耗,也都具有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增产与节约在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中表现为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因此,考虑技术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看它对增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它对节约的作用,还要权衡两者相互消长的利弊得失。
从增产方面来看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形成途径,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1.采用能够增加产量但不需要追加生产费用的农业技术。
如采用良种,可以增加产品产量或改进产品质量。
2.采用能增加产量但要追加生产费用的农业技术。
如增施肥料,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3.为增加农产品产量而必须追加基本建设的投资。
如兴修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
由于增产的途径不同,致使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分析的侧重面
有所不同。
评价第1类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应着重分析新技术与
农产品产量或质量的关系。
评价第2类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应着
重分析增产效果与成本支出的关系。
而第3类应着重分析基本建
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二)从节约方面来看
农产品在生产中的各项消耗,可以归纳为活老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
节约包括这两个方面的节约。
节约的途径主要有:
1.在物化劳动消耗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活劳动消耗量,如采用免耕或少耕技术。
2.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都减少,如改革农作制度的技术。
3.在活劳动消耗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化劳动消耗,如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经济施肥技术等。
4.物化劳动消耗增加、活劳动消耗减少,但前者的增加量小于后者的减少量。
这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技术,如采用先进机械、化学除草技术等而取得。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投入农业的机械、化学药剂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虽然增加胁,但由于生产效率提高,节约的活劳动量更多,所以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总之,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很多,许多技术措施,都会从增产和节约这两个方面发生错综复杂的作用。
我们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比较,选取最优技术方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二节农业技术要素组合原理
一、农业技术要素整体论
农业生产力不是任意因素的杂乱堆砌,而是特定的农业技术要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形成的有机整体。
这就是说,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各个因素之间有特定的组合方式,这些组合方式同生产力诸因素一起,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特殊功能,即生产一定使用价值或提供一定劳务活动的功能。
生产力系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指系统整体具有若干个不同要素(或子系统)功能的新功能。
例如,由拖拉机、犁、耙、劳力等组成的耕作组合,具有进行种植业整地的功能,这种功能是拖拉机或其他各个单独要素都没有的。
这一特殊性被系统论学者上升为一个普遍原理,即复杂的现象“大于”因果链条的孤立属性之简单总和,或者说,“大于”单独加以研究的因果链条组成部分的属性之简单总和。
形象地说,这就叫做“一加一,大于二”。
生产力系统是各具特质的技术要素在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数量配比下,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内形成的,能够创造特殊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的有机整体。
离开这个整体,任何技术要素都不具备创造此种价值或提供此种服务的新功能。
这种性质,就是生产力的整体性。
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是技术要素组合方式的综合表现。
人们对全部技术要素,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运筹,以求得最佳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①只有在整体中,自然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力,整体组合愈合理,这种转化就愈快愈多。
②只有在整体中,技术要素所具有的创造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同样,整体组合愈合理,这种转化就愈快和愈多。
③只有在整体中,非实体性技术要素才能存在,并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争取农业技术的最佳经济效益,人们必须根据技术要素的整体组合变化规律的要求,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控制和调整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尽可能减少系统的内部摩擦和能量消耗,以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性,从而取得增收或节约。
二、农业技术要素平衡论
农业技术要素平衡论的研究,可加深人们对农业技术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使技术要素的利用有规可循。
(一)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
1.农业技术要素齐备性。
这是指各技术要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只有技术要素齐备,才能形成生产力的有机整体。
如种庄稼,种子、肥料、工具等要素一个也少不了。
2.农业技术要素“短线平衡”性。
生产过程各技术要素的投入必须保持合理的组合比例,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在技术要素的组合中,各技术要素的能力往往表现不均衡,有高有低。
生产力整体能力是由最低能力要素的水平(即限制性要素水平)为基准来决定,而不是由各要素平均能力水平或最高能力水平来决定。
一个要素短缺,影响到其他要素能力的发挥,就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损失。
(二)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途径
1.农业技术要素的数量平衡。
即根据农业生产的要求来安排各技术要素的数量和比例。
数量平衡的重点是抓短缺要素和短线,即注意抓“短线平衡”,抓限制性要素的平衡。
2.农业技术要素的质量平衡。
农业生产要求各技术要素保持质量平衡。
由于科技进步,农业技术要素必须由原来的质量平衡进入新的质量平衡。
如引进技术先进的机器,就要有技术熟练的机手与之相结合。
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就要有纯度高、子粒大小均匀的种子与之相结合。
掌握农业技术要素的质量平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
3.农业技术要素的时间平衡。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各技术要素必须按农事季节适时地、保质保量地满足生产要求。
不违农时注意并掌握好时间平衡关系,才能费省效宏。
时间平衡实质上是解决技术要素供应与农业生产季节需求的矛盾,还含有动态平衡之意。
4.农业技术要素的空间平衡。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条件。
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条件,并以它为中心来组织技术要素的平衡类型,做到因山、因水、因平原、因丘陵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各得其所,全面发展。
这是充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战略措施。
组合农业技术要素还要求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按生态平衡的规律办事。
只有兼顾以上各项,才能实现整体经济效益最佳。
三、农业技术要素替代论
(一)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意义
农业技术要素替代论是农业技术要素个别或组合更新效益的理论。
在农业生产中,有不少技术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例如,劳力、畜力可以被机力所替代,农家肥可以被化肥所替代,高价技术要素可以被低价技术要素替代等。
农业技术要素替代后有可能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例如有人栽培银耳,采用粉碎的棉花秸替代木屑,可使银耳的产量提高40%,成本下降三分之一,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途径
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途径主要有二个方面:
①单项技术要素的替代。
例如,采用杂交稻品种替代常规稻品种,使产量、劳动生产率、纯收益得到提高。
②技术要素组合的替代。
例如,以沙土地一混合肥料—种植花生的组合替代沙土地一土杂肥一种植小麦的组合,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原则
农业技术要素替代的原则主要有:
(在功效相同时,使用低价要素代替高价要素;价格相同时,用高效要素代替低效要素,以达到低耗高效的目的。
)
1.相互替代的技术要素应该是同质异值,即功能相同、价格不同,替代后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2.不同的技术要素组合相互替代时,替代后的技术要素组合应能降低成本或增加产量,保证经济效益大于替代前。
3.被替代的技术要素不可闲置不用,而且在新的用途中能够获得比原来用途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4.实现技术要素替代的经济效益,应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
第三节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
一、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的涵义
农业技术要素包括科技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相融合的物质形态技术要素(如良种、化肥、饲料、机器设备等)和科技与劳动力相融合的智能形态技术要素。
没有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要素的投入,便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投入同质的农业技术要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理论doc 农业技术 经济效益 理论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