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教案设计传染病学第八版.docx
- 文档编号:6459342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3.44KB
病毒性肝炎教案设计传染病学第八版.docx
《病毒性肝炎教案设计传染病学第八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教案设计传染病学第八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毒性肝炎教案设计传染病学第八版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讲授
内容
病毒性肝炎
课时
安排
2学时
教学
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重
点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难
点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
决
方
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
学
参
考
资
料
1、《传染病学》(第八版,人卫出版社)
2、《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供8年制及七年制教材)。
3、《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教
学
后
记
课堂中同学们对乙肝五对半的检查指征十分感兴趣,学习气氛浓厚,已初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指征。
希望能将该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一
【引入】
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5分钟)
【步骤二】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
(时间:
30分钟)
演示病例1:
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
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
体格检查: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
实验室检查:
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
TB84μmol/L,DB60μmol/L,ALT>200u/L。
入院诊断:
急性肝炎(典型)。
讲授:
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18%,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
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虽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
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2、病原体不同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正、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在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
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
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
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
出现时间:
在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
可持续阳性
教与学的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举例联系周围,加深印象
概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二】
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抗—HBs:
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
但对不同亚型HBV保护力不完全。
2)HBeAg:
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
出现时间:
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3)HbcAg:
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抗-HBc:
抗-HBc-lgM:
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
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4)HBV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
思考并理解乙肝(HBV):
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一)、甲型肝炎及戊肝
1、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输血后引起甲肝极为罕见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二】
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乙型肝炎
1、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2、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主要为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发生宫内传播,在我国占40%~50%。
血液、体液传播:
血液:
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
体液:
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唾液、汗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含
3、HBV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高危人群
HBsAg阳性者亲属(新生儿)
医务人员
需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友病)
4、流行特征
婴幼儿期感染多见:
慢性化。
但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降至0.96%(我国HBsAg总阳性率为7.18%,2005年流调数据)
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无明显季节性。
(三)丙型肝炎
1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2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注射途径传播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4%~7%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三】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时间:
15分钟)
3易感人群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
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HDV及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
类似乙型肝炎
3易感人群
共同感染:
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
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4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四)戊型肝炎
1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2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
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告。
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
1、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
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二节课【步骤四】临床表现
(20分钟)
2、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免疫应答介导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溶细
胞机制及非溶细胞机制造成肝脏的病变;其实CTL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仅占肝细胞病变的一小部分,而细胞因子如TNF-α及细胞凋亡信号Fas/FasL的激活起很大作用。
TNF-α及INF-γ在免疫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NK细胞及NKT细胞的溶细胞机制也起协同作用。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肝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节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
学生:
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
1、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
2、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
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
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按照我国201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⑶重型肝炎:
2000年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给出的定义如下:
①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③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并发生重型肝炎的表现。
对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实验室检查】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⑸肝炎肝硬化:
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
1)代偿性肝硬化是指早期肝硬化,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是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学生:
1、熟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1.血象:
急性肝炎,白细胞正常或者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
后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可减少
2.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血清ALT升高程度与肝损害程度不平衡。
对判定急慢性肝炎有一定的帮助。
门冬氨酸转氨酶:
明显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较严重。
3.胆红素测定:
血清总胆红素身高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对判断黄疸性质有帮助。
4、尿二胆:
尿胆素元:
急黄肝高峰期或淤胆性肝炎及胆道梗阻时,尿胆元素可阴性。
学生:
1、学生思考讨论
2、认真熟记坚持指标
教师
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鉴别诊断】
【治疗】
总结与归纳
五、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在肝炎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史,并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标志物。
1、甲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AVIgM阳性,通常在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测出。
2、乙肝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项阳性(大三阳:
HBsAg、HBeAg、抗-HBc或小三阳:
HBsAg、抗-HBe、抗-HBc),乙肝HBVDNA的载量可反应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肝功能异常程度反应肝脏炎症的活动程度;
3、丙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CV阳性;
4、戊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EVIgM抗-HEV阳性;
5、丁型肝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DV阳性或HDV抗原阳性。
病毒性肝炎需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非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所致的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相鉴别。
学生:
掌握所学病毒性肝炎的知识与其他疾病相区别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
对症及支持治疗。
2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应按较重肝炎处理。
3急性丙型肝炎:
尽早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韦林口服,800~1000mg/d,可增强疗效
(二)轻度慢性肝炎
一般治疗:
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
对症治疗
非特异性护肝药:
维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等
降酶药:
甘草甜素、联苯双酯、垂盆草、齐墩果酸等
退黄药:
茵栀黄、苦黄、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等
抗病毒治疗:
α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
免疫调节治疗:
胸腺肽等
抗肝纤维化治疗
知识点
1.重点内容: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2.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
3.熟记临床实验室指标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重点熟记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
2.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1.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本次课学习内容
2.记录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性肝炎 教案设计 传染病 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