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新版.docx
- 文档编号:6456503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40KB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新版.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新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新版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考试时间:
17周周四(6.24)9:
00-11:
00二教609
Lecture1_Introduction
(1)
第一讲:
绪论
(1)课后复习题
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对人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孔子认为有三种气质类型:
狂者、狷者和中庸,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孔子
1)孔子的气质类型理论:
不得中庸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孔子的人格特质理论:
文vs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苟同别人;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友善的态度。
君子与他人和谐相处,却并不与他人互相迎合。
小人互相迎合,却常常矛盾重重。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但是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但是不团结。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服从义的原则,小人服从利益原则。
)
孟子
1)孟子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孟子的特质理论:
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四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
荀子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根据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论,盖伦归纳了哪几种气质类型?
分别有什么特点?
1)希波克拉底体液气质说:
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
2)盖伦归纳的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
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勇敢果断,为人热情,但这种人遇事欠思考,鲁莽冒失,刚愎自用
多血质:
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
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略差但是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踏踏实实、自制力强、交往适度但交情深厚,沉默寡言、行动迟缓、缺乏生气
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Lecture2_Introduction
(2)
第二讲:
绪论
(2)人格研究方法课后复习题
1.认知流派的心理学家Kelly曾说,“人是科学家”。
他的意思是,人类天生就爱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去探究他人的人格。
的确,探究真相绝非科学家的独揽的权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做着种种“研究”。
那么,科学家的研究和非科学家对事物的探究有何异同呢?
在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科学方法与日常生活有何异同呢?
你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对哪些事情进行了探究,并得出了你的理论,你认为这个过程与科学研究相比有什么异同?
人格研究方法
量的研究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方法只能得到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不能得到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
质的研究内省、观察与思辨
个案研究(单个案与多个案)人生叙事(自传、传记等)
人格评估方法
观察
访谈(例,故事评价法)
投射测验(墨迹、TAT、笔迹等)
问卷测量
认知实验和脑功能成像
生理实验
2.有人说,我们接受的“科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我们接受科学给出的结论,而不是去怀疑和探究。
你对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
Lecture3_PersonalityTheoriesofPsychoanalyticApproach
第三讲:
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课后复习题
1.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中,遵循“道德原则”的是超我;遵循“现实原则”的是自我;遵循“快乐原则”的是本我。
2.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类型:
压抑拒绝(否认)投射替代(转置)反向形成理智化合理化升华
作用: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3.什么是合理化、投射、反向形成?
A合理化:
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它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先从中去掉情感的成分。
B投射:
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C反向形成:
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向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压抑:
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内容不能接近意识。
升华:
把无意识冲动转向社会能接受的活动,能起到缓解焦虑和改善个人生活状况的双重作用。
替代:
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但替代行为不会带来社会奖赏。
否认:
否定特定事实,从看不到现实到歪曲自己的记忆,以缓解创伤事件带来的焦虑。
我们否认接受某些事实,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了,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反向作用:
在运行反向作用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怕可的念头或欲望。
理智化:
使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法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使某些想法进入意识,而不造成任何焦虑。
投射:
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将不可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归于他人身上,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威胁性焦虑影响的方式。
合理化:
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它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先从中去掉情感的成分。
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移置:
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
认同:
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
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固着:
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
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
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
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4.弗洛伊德认为,了解无意识有哪些途径?
举例说明。
了解无意识的途径:
释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对意外的解释象征行为
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
梦为本我冲动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
显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指梦的真正含意,我们的许多无意识想法和欲望都是以象征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即梦象征性表现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
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
投射测验:
向受测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这些答案表明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描述模糊的物体,可以反映出看到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出的东西,是获得无意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
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测验
自由联想:
我们经常清理掉一些想法,以避免其侵扰,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侵扰包含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因为这些想法通常被排除在意识之外,能帮助我们了解爱被监督的日常谈话中看不到的那部分心理。
口误:
也许藏有潜意识的情感。
催眠:
在深度催眠的过程中,自我进入一种暂停状态,成功的催眠师能避开自我的监督,直达无意识。
意外: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看似意外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受无意识冲动驱使的。
象征行为:
许多日常行为可以看做是无意识想法的象征性表达。
以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对自我不会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不能被察觉到。
但无意识欲望在这些行为中得以发泄。
5.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欲阶段是什么?
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1.口唇期(0-18个月)
口欲人格:
过度依赖性,不现实且富于幻想,爱做嘴巴动作,惯于吮吸拇指,咬指甲,好吸烟,贪食等。
2.肛门期(18个月-3岁)
肛门人格:
固执,吝啬(有时又过度大方),过度整洁,喜好收藏,言辞富有学究气,且说话不着实际,扯三拉四,爱用无意义的术语等。
3.性器期(3岁-6岁)
性器崇拜人格:
鲁莽、冲动,实际胆小却佯装大胆以掩饰惧怕,两性关系的不正常表现。
4.潜伏期(6-)
5.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生殖人格:
在性、社会、心理等各方面达到成熟、完美状态,获得独立性,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
Lecture4_PsychoanalyticApproach-relatedstudies
第四讲:
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课后复习题
1.一些研究发现,梦中出现的人物的性别与梦者自己的性别存在一定的关系。
问:
男性是更多地梦见男性还是女性?
女性呢?
你认为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男性更多地梦到男性,而不是女性;女性梦中无性别比例差异。
一种解释是,与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有关,男人从未彻底战胜与自己父亲的冲突,这些感情的某些部分被转移到其他男人身上,他们与男人的冲突会多于女性,如果无意识层面被这种冲突占据,那么这种偏见就会在其梦中以男性人物的形式浮现出来。
另一种解释是,男人因为白天接触的男人比女人多,所以梦见的也比较多。
2.研究发现,攻击和性是幽默的最重要主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攻击和性是幽默的最重要主题。
1)弗洛伊德的理论:
A用不友善的幽默降低攻击性
B紧张和好笑的水平
攻击性的笑话可使平时被抑制的冲动表达出来,尽管我们有攻击某些人的无意识冲动,但自我和超我通常会有效阻止外在的暴力行为,但是一个有关攻击性的笑话却能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攻击欲望。
因此不友善的幽默有时能减少攻击行为,但也并不总是如此
同样,通过社会认可的性幽默方式,我们可以谈论禁忌的性话题。
而且人们不是因为内容而发笑,而是我们的紧张得到了减缓,称为精神宣泄,先因为攻击和性话题使人紧张,最后再抖出包袱,使紧张得到缓解。
且紧张感越大,就越感到好笑。
2)幽默的非弗洛伊德式解释——不一致理论:
幽默源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期望与笑话中的事实之间的存在不一致。
人们对性和攻击性感到可笑是因为他们按理不会出现在笑话的情境中。
超我的暂时松动:
幽默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由交往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认知-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表达平时不被认可的冲动(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这种情绪状态个体所说的东西被预先假定为不真实的,仅仅是一种对不会变成现实的冲动的描述。
幽默所表达的冲动在说者和听者都存在,但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缓解了说者的焦虑。
3.弗洛伊德认为纯粹笑话和倾向性笑话有什么不同?
“纯粹”笑话包含双关语和聪明想法--意识
“倾向性”笑话包含着敌意和性方面的内容,可以使人洞察到听者和说者的无意识层面。
--无意识冲动的表达
“倾向性”笑话--被抑制的冲动(敌意与性)以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
Lecture5_TheoriesoftheNeo-FreudianApproachtoPersonality
第五讲:
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课后复习题
1.弗洛伊德与阿德勒在人格发展动机方面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你的意见是什么?
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论中把性本能称为里比多,认为里比多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
并且根据性和攻击来描述人的动机。
阿德勒的理论有异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动机因素,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着人们,即寻求优越。
寻求优越始于自卑感,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2.心理学界认为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理论存在一些局限,试举出三个例子。
1.人格发展方面:
只重视早期经验,认为早期经验决定人的一生,忽视儿童期及其以后的人格发展(青春期,成年初期,中年危机…),没有把人的发展看成连贯的一生。
2.忽视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人格结构方面:
理论整体上的消极性,对人性抱着消极的看法,认为人是本我的产物。
忽视人性的积极方面(例如,社会责任感、勇气、宗教精神)。
3.Garcia提出的自我认同感的四种类型分别是什么含义?
心理学家尼迪亚(NydiaGarciaPreto)
自我认同感的四种类型:
认同获得,提前获得,延迟,认同混淆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
这种评价通常来自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看法。
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很苯,在某些行为上觉得很劣或是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欢自己或是很讨厌自己……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我认同感。
4.举例说明沙利文提出的人格意象中的good-me,bad-me,not-me的含义。
人格意象:
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
自我意象三方面:
好的我(good-me):
好的自我意象
坏的我(bad-me):
坏的自我意象
非我(not-me):
自我中感到害怕的方面,将之与自我体系割裂,排除在意识之外
5.自动服从(automationconformity)的含义?
自动服从:
接受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稳定的职业、有保障的生活、时尚。
6.弗洛伊德、荣格和弗洛姆对宗教的看法有何异同?
弗洛伊德:
宗教是一种文明神经症(文明与个体发展的相似性),把宗教作为一种集体愿望的实现。
上帝不过是以幼稚方式创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的无意识的父亲式人物。
荣格:
认为每一个人都在其集体无意识中继承了上帝的原始意象。
上帝仅仅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是原型、神话,宗教能够提供生命、意义(目的性)和美。
宗教能为其信徒提供目的感和安全感。
弗洛姆:
认为人们求助于宗教从而逃离无力感和孤独感。
专制主义宗教和人道主义宗教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我们在一个强有力的上帝的控制之下,而后者强调上帝只是我们自身力量的象征。
专制主义宗教否认人对个人的认同,而人道主义宗教则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机会。
Lecture6_Neo-FreudianApproach-RelatedStudies
第六讲:
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相关研究课后复习题
1.比较copingstrategies(应对策略)和defensemechanism(防御机制)之异同。
应对策略:
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
防御机制:
自我的一种功能,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异:
应对策略是处理焦虑的有意识、深思熟虑的做法,而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做法
同:
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都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
2.应对策略有哪些分类方式?
各种应对策略的效果如何?
积极应对策略:
积极认知策略积极行动策略
问题中心策略:
直接关注压力源——直接关注恩提,以克服焦虑。
情绪中心策略:
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
回避应对策略:
通过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处理他们的焦虑的。
应对策略的效果:
1)使用应对策略总比不使用好。
2)积极策略比回避策略有效。
回避策略在短期内有作用,但它的有效性局限于相对适度的压力,或至少是个体能部分控制的压力。
3)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各有利弊。
要取决与情境,选择策略。
关键在于是否有改变问题的方法和是否不得不接受事实。
当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取问题中心策略。
当一个情境不能改变时,使用情绪中心策略比较有效。
3.爱因斯沃斯Ainsworth提出的三种依恋关系分别是什么?
(依恋理论)
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关系:
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孩子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即使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焦虑—矛盾型关系:
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时特别关心和敏感。
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
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3)回避型关系:
妈妈对孩子也不是很敏感。
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4.马勒Mahler认为,幼儿在4个月到三岁之间处于什么阶段?
这个阶段的重要主题是什么?
(对象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
4周:
正常的婴儿自闭时期(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我知觉)
1-8个月:
共生期;作为伙伴而被依赖的母亲,共同边界感。
4-36个月(3岁):
分离-个体化阶段。
他人被理解成是与自我分离的,儿童在失去他们个体
化感觉的同时与他人发生联系(边缘型、自恋型人格在此时形成-创伤或阻碍)。
Lecture7_PersonalityTheoriesofHumanisticApproachtoPersonality
第七讲: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理论
1.Rogers的“潜知觉”“扭曲”和“否定”等概念的涵义。
A潜知觉:
人们是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
B扭曲:
当外界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时候,通过扭曲事实来维持自我概念。
C否认:
当外界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通过对外界概念的否认,极端认为外界的信息是错的,来维持自我概念。
D整合失败:
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人就会体验到一种整合失败的感觉。
2.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阿德勒、马斯洛的观点有何异同?
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看来,里比多是人格的动力,本我是人格的基础。
人类没有纯粹的利他动机。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寻求优越、自卑感
马斯洛:
两种基本需要:
匮乏动机:
是有饿、渴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
成长需要:
包括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需要的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什么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它和有条件积极关注对人产生的作用有何不同?
无条件积极关注:
不付任何条件的关爱,即使他们不满足自己期望和不符合自我价值观时,仍给予关注和爱。
无论他做什么,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
有条件积极关注:
爱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当符合价值观和能满足自我的要求和期望的时候才给予关注,反之,就不给予爱。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个体拒绝、否认或文饰自己的缺点或缺陷,逐渐抛弃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只是把得到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
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
无需隐藏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就可以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自我概念中,自由的体验全部的生活。
4.契克岑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归纳的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是什么?
A活动具有挑战性,且需要一定的技能。
B人的注意力完全被活动所吸引。
C活动有明确目标。
D有清晰的反馈
E人只注意正在干的工作
F人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
G人失去了自我意识
H人失去了时间感
5.什么是Q分类技术?
为了观测治疗效果,测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关程度,经过治疗后再次测量,也可用于测量其它心理学概念(如,亲子依恋、恋爱关系等)。
这项技术是由斯特芬森创立的。
Lecture8_RelatedStudiesofHumanisticApproaches
第八讲: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理论相关研究课后复习题
1.当你对别人进行自我表露时,你最希望别人做什么?
最不希望别人做什么?
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些愿望?
希望别人表示关心或做出回应,最不希望别人不关心,对所涉及内容漠不关心。
解释:
相互吸引和信任。
自我表露指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把自我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
自我表露是个体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重要环节。
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自我表露的相互性:
信任建立后,其中一方会根据另一方已达到的接受程度进行自我表露。
但当亲密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不需要对方做出相应的自我表露就能进行自我表露。
2.什么叫自我表露的相互性?
社交原则中的一种,双方的自我表露程度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概在同一个水平上,表露是双方相互的。
在社交规则中有一条被称为“表露的相互性”,人们在初次结识时的交谈中,所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致在同一水平,只有你逐渐地把隐秘信息告诉我,我才会把我的告诉你。
表露会使得交流者感到互相信任和吸引,人们把自己的私密信息表露给别人,别人被他们吸引,并形成信任感,作为回应,别人也把自己的私密信息表露给对方,这就形成了相互效应。
3.孤独和独处的区别与联系?
孤独是由人所期望的社会交往数量和质量与实际的社会交往数量的质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内心感受。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其期望的要小或较为不满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长期孤独的人在交谈过程中伴随着消极的预期,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无意中遏止了社会交往,使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离开了。
独处是一种自我修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呈现给别人的社会自我剥离出去,重建我们的自我感觉。
偏好独处的人既喜欢独处的时间,也喜欢跟别人相处的时间。
孤独的原因:
缺乏技巧(喜欢谈论自己,不恰当的自我表露、对谈伴缺少兴趣和关注、不去做出努力加入谈话)
独处的原因:
内向、社交恐怖、回避型人格、精神病、自我实现者
独处七个好处:
问题解决、内心平静、自我探索、创造力、隐秘、亲密性、精神超越
独处与心理健康:
社交有利于心理健康、独处时人更容易抑郁,但中度的独处有益于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4.自尊与自恋有何区别与联系?
自我概念是关于你自己人格特点看法的总和。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
)
自尊则是指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
(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这个自己。
)
科胡特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A自尊:
是指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其实质是,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这个自己。
B原发自恋:
婴儿原初的对自体的爱。
次级自恋:
幼儿将力比多向客体投注的尝试遭到挫败,而退回到原发自恋(自体爱)的状态。
极端的自恋状态:
分裂症者的自大妄想
Lecture9_PersonalityTheoriesofBehaviorism
第九讲:
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流派人格理论课后复习题
1.在解释心理问题的形成方面,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有何异同?
他们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
2.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能用经典条件反射解释的现象。
A当看到血时会害怕
B闻到巧克力味道时,会想吃
C离开地面几英尺时,会感到紧张。
3.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异:
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的联结。
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过对自发的行为给予强化或惩罚而增加或减少该行为。
同:
都产生相应的反射
4.选择题:
能够增加所期望的行为的频率的是AC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分化
Lecture10_RelatedStudieswithBehaviorismAppro
第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 心理学 复习 重点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