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电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645082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26KB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电子教案.docx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电子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电子教案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二阶段操作考试试题
一、经穴定位题目
1.试述尺泽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试述列缺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试述鱼际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试述少商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5.试述商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6.试述合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7.试述手三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8.试述曲池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9.试述迎香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0.试述地仓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1.试述下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2.试述头维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3.试述天枢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4.试述犊鼻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5.试述足三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6.试述上巨虚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7.试述丰隆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8.试述三阴交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19.试述阴陵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0.试述血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1.试述通里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2.试述神门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3.试述后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4.试述听宫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5.试述攒竹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6.试述肾俞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7.试述大肠俞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8.试述委中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29.试述承山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0.试述申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1.试述太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2.试述照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3.试述内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4.试述外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5.试述支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6.试述翳风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7.试述风池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8.试述阳陵泉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39.试述悬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0.试述大椎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1.试述神庭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2.试述水沟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3.试述气海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4.试述中脘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5.试述四神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6.试述八邪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7.试述太阳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8.试述印堂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49.试述十宣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50.试述尺泽穴的归经并点出该穴。
答案:
1.尺泽:
手太阴肺经,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2.列缺:
手太阴肺经肺经,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3.鱼际:
手太阴肺经,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4.少商:
手太阴肺经,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5.商阳:
手阳明大肠经,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6.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法: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7.手三里:
手阳明大肠经,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8.曲池:
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10.地仓:
足阳明胃经,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11.下关:
足阳明胃经,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2.头维:
足阳明胃经,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13.天枢:
足阳明胃经,脐中旁开2寸。
14.犊鼻:
足阳明胃经,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5.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16.上巨虚:
足阳明胃经,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和解溪之间。
17.丰隆:
足阳明胃经,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18.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19.阴陵泉:
足太阴脾经,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20.血海:
足太阴脾经,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21.通里:
手太阴心经,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2.神门:
手太阴心经,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23.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微握拳,第5掌骨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24.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25.攒竹:
足太阳膀胱经,眉头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26.肾俞:
足太阳膀胱经,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7.大肠俞:
足太阳膀胱经,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8.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9.承山:
足太阳膀胱经,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30.申脉:
足太阳膀胱经,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1.太溪:
足少阴肾经,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32.照海:
足少阴肾经,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33.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4.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35.支沟:
手少阳三焦经,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36.翳风:
手少阳三焦经,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37.风池:
足少阳胆经,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38.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39.悬钟:
足少阳胆经,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40.大椎:
督脉,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41.百会:
督脉,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42.神庭:
督脉,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43.水沟:
督脉,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44.气海:
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45.中脘:
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46.四神聪:
经外奇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47.八邪:
经外奇穴,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共八穴。
48.太阳:
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49.印堂:
经外奇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50.十宣:
经外奇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针灸技能操作
1单手进针法的操作
2.指切进针法的操作
3.夹持进针法的操作
4.舒张进针法的操作
5提捏进针法的操作
6提插法的基本操作
7.捻转法的基本操作
8循法的操作
9弹法的操作
10刮法的操作
11摇法的操作
12飞法的操作
13震颤法的操作
14提插补法的操作
15提插泻法的操作
16捻转补法的操作
17捻转泻法的操作
18平补平泻针刺法的操作
19开阖补法的操作
20开阖泻法的操作
21呼吸补法的操作
22呼吸泻法的操作
23迎随补法的操作
24迎随泻法的操作
25徐疾补法的操作
26徐疾泻法的操作
27晕针如何处理
28滞针如何处理
29弯针如何处理
30断针如何处理
31血肿有何表现以及如何处理和预防
32温和灸的操作
33回旋灸的操作
34雀啄灸的操作
35隔姜灸的操作
36隔盐灸的操作
37留罐的操作
38走罐的操作
39闪罐的操作
40电针疏波的作用及如何调节
41电针密波的作用及如何调节
42电针疏密波的作用
43耳穴穴位注射药物的剂量是多少
44耳穴心区的压丸法的操作
45额中线的取穴定位
46额旁2线的取穴定位
47额旁3线的取穴定位
48顶中线
49三棱针刺络放血的操作
50梅花针叩刺法的操作
答案
1、单手进针法: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2、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夹持进针法:
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紧绷,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5、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6、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查的操作手法。
使把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到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7、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8、循法:
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巡行径路,在数学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的方法。
9、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的方法。
10、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11、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12、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13、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的震颤的方法。
14、提插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15、提插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6、捻转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17、捻转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8、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19、开阖补法:
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
20、开阖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21、呼吸补法: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22、呼吸泻法: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23、迎随补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的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24、迎随泻法:
针尖迎着经脉的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25、徐疾补法:
进针是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26、徐疾泻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7、晕针: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
若扔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8、滞针: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29、弯针: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30、断针: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31、血肿: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3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3、回旋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的施灸。
34、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炙。
35、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规定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36、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37、留罐:
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38、走罐: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39、闪罐:
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
40、频率低于30赫兹的叫疏波,可以兴奋肌肉,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学业循环,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41、频率高于30赫兹的叫密波,密波易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42、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
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43、耳部穴位可注射0.1毫升。
44、耳廓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心区上
45、额中线: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46、额旁2线;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47、额旁3线: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48、顶中线:
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49、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
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50、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75%酒精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
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推拿操作
1、滾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一指禅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大鱼际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4、掌根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5、拇指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6、中指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7、指摩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8、掌摩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9、指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0、掌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1、肘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2、擦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3、搓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4、指抹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5、指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6、掌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7、肘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8、指点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19、肘点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0、捏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1、拿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2、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3、拍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4、拳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5、掌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6、侧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7、指击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8、抖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29、振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0、小儿直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1、小儿分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2、小儿旋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3、小儿合推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4、小儿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5、小儿按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6、小儿摩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7、小儿掐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38、小儿捏脊法的基本操作要点
答案:
1.滚法:
操作要领: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
余指的屈曲角度则依次减小,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事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地滚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
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拇指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的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3.大鱼际揉:
动作要领:
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
沉肘,屈肘成120°—140°,肘外翘,腕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进行左右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上轻柔灵活的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掌根揉:
动作要领:
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掌根附于施术部。
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掌做小幅度回旋运动,使掌根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柔和的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5.拇指揉:
动作要领:
拇指罗纹面吸附于施术部,余四指置于其相对或合适位置助力,腕微屈或伸直。
以腕为支点,拇指主动环转运动,余指配合拇指做助力运动,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上连续不断旋转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6.中指揉:
动作要领:
中指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微屈,以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
肘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使中指罗纹面在术部上轻柔灵活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为加强揉动力量,可以食指搭于中指背侧进行操作。
7.指摩法:
动作要领:
肩、肘、腕关节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并拢。
操作时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指面要紧贴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掌指指面做环形摩动。
8.掌摩法:
动作要领:
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置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掌面做环形摩动。
9.指推法:
动作要领:
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余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固定助力,腕关节略屈并偏向尺侧。
拇指及腕臂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10.掌推法:
动作要领:
以掌根着力于施术部,腕背伸,肘伸直。
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力,通过前臂、腕关节,使掌根向前单向直线推进。
11.肘推法:
动作要领:
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另一侧手以掌扶术手拳顶以固定、助力。
12.擦法
动作要领:
以手掌的全掌、大鱼际、小鱼际着力于施术部,腕关节放平。
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使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做前后方向的连续擦动并产生一定的热量。
13.搓法
动作要领:
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放松。
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并同时由上而下移动。
14.指抹法
动作要领:
用单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于治疗部位,稍施力做单向或往返移动;其余四指轻轻扶住助力,。
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运动,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或弧形曲线的抹动。
15.指按法:
动作要领:
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余指张开,置于相应部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
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动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
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
16.掌按法:
动作要领:
单手或双手掌面重叠置于施术部。
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身重量,通过手臂,垂直下压,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
17.肘按法:
动作要领:
以肘部置于施术部,垂直下压,压力达到所需力度后稍停片刻,“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动作平稳有节奏性,并施以一种较长时间的持续压力。
18.指点法
动作要领: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
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
19.肘点法
动作要领:
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以肩关节节为支点,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肩关节、上臂传递至肘部,进行持续点压。
20.捏法
动作要领: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指面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面夹住施术部位肢体或肌肤,相对用力挤压、拉或拽,随即放松,再挤压、拉拽,再放松,重复以上挤压、放松动作并如此不断循序移动。
21.拿法
动作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相配合,捏住施术部位的肌肤或肢体,腕关节适度放松。
以拇指同其余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捏提并略含揉动。
22.捻法
动作要领: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或罗纹面相对捏住施施术部位,拇指与食指相向主动运动,稍用力做较快速的捏、揉捻动,状如捻线。
23.拍法
动作要领:
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
腕关节适度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打施术部位。
用双掌拍打时,宜交替操作。
24.拳击法:
动作要领:
握拳,以拳背或拳盖、拳底部为着力面,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阻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用拳背击时,腕关节可有一定活动度,以减缓刚力;用拳盖击,即以拳的腹侧面(包括食、中、无名和小指第2节指背与掌根部)为击打着力面,操作时腕部要放松;用拳底击,即以拳的底部(小鱼际与屈曲小指的桡侧)为着力面,操作时腕部略背伸,并需放松。
用拳盖或用拳底击,两手一般同时交替操作。
25.掌击法:
动作要领:
指掌部伸直,腕关节背伸,以掌根部为击打着力面。
26.侧击法:
动作要领:
掌指部伸直,腕关节略背伸,以小鱼际部为击打着力面,侧击法一般两手宜同时交替操作。
27.指击法:
动作要领:
可用指尖部进行操作,用指尖击时,以食、中、无名和小指端或罗纹面为击打着力面,腕关节充分放松。
28.抖法
动作要领:
以双手握住受术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即上肢的腕部或下肢的足踝部,将被抖动的肢体抬高一定的角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住院 医师 中医 阶段 操作 考试 试题 电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