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6449903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63KB
相见欢说课稿.docx
《相见欢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见欢说课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见欢说课稿
《词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词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
《相见欢》和《浣溪沙》这两篇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之作,也都是婉约词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作品,向来脍炙人口。
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文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
至于本课两首词,字词知识不多,语言易懂,但语句生动凝练,平淡中见神奇,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词作,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然后在师生共同分析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优秀的词句。
2、能力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2)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四、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朗读、感悟、迁移、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1
(一)播放充满感伤气息的歌曲《别亦难》,营造情景,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二)学法的学习与积累
1、以往学习方法的总结与运用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进”两个标准。
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2、体验、感悟和朗读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
3、鉴赏写作方法
通过优秀诗句类比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三)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浣溪沙》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探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联想、比较等,感知《浣溪沙》的主要内容和晏殊的思想感情特点,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浣溪沙》中巧妙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崔涂《旅怀》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花谢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王实甫《西厢记》时光在匆匆地流逝,青春在悄悄地蒸发,生命在默默地耗散,还能听几回歌词,喝几年美酒呢?
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产生无边的惆怅和人生的哀感,这首词虽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贵闲人的“闲愁”,但他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们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许还能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2篇二:
说课稿《虞美人》
序号:
21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高斌
教学内容分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
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好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且情感充沛,易于受到文学的美的影响。
但由于接触诗词时间尚短,对诗词的分析鉴赏还未有明确系统的思路,因此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鉴赏诗词。
教学环境分析:
在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
利用网络视频播放相关资料,创设诗词鉴赏情境,引导学生培养提出疑问并自己解决疑问的学习思路。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不可代替的、巨大的作用。
诗词意象本身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限制了学生对大部分意象特征的把握。
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之外,还可以凭借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兴趣,拓宽视野,托起他们想象的翅膀。
并且使用网络功能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鉴赏、分析全词的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虞美人》是作者寄托对故国之思满腔愁绪的代表作,而且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接真率,特别是能通过几处意象的对比来加深情感表达,极具图画美。
教学难点分析:
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在于对意象所含情感的了解。
在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上理解作者安排意象的独到之处,以及词中多使用问句对表现意象的作用。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
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整合点:
1.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放在课件首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上课视频与朗读音频分别与词作链接在一起。
3.对本词的分析探究也利用了多媒体。
教与学的过程:
篇三:
《武陵春》说课稿
《武陵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山东省临朐县龙泉中学的陈元芬,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中《武陵春》这首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我的研说流程是:
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这七大方面。
(注意:
说课,不是研说教材)
第一、教材分析
1.能从一个单元(章)的高度来分析本节教材或课文
《武陵春》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词五首之一。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结交历史人物:
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的智慧、勇气并受到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
25课把不同风格的五位作家,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
这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跨单元从知识的立体整合角度分析更好。
我是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二“诵读与欣赏”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然后初中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如梦令》,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学习《武陵春》,在九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醉花阴》,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选入李清照的词两首:
《醉花阴》和《声声慢》,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剪梅》。
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曾经这样写到: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他对宋词评价很高,宋词数量繁多,而李清照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作品从小学一直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解读,完全可以看出李清照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艺术成就之高。
以上不算是立体整合,知识罗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入选的李清照作品,应该重点分析《夏日绝句》和《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等入选作品的内容风格,内容联系和脉络,最好从中看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这才算是解读教材。
3.对本篇课文或者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她诗、词、文、赋。
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
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
同时李清照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
我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
《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一方面需要重点谈自己对《武陵春》一首词的内容的认识和分析,本段外围的内容谈得多,涉及文本本质内容的少,应该结合作者的遭遇深入分析。
第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于古诗词,学生并不陌生。
很多唐诗都耳熟能详。
小学六年背诵的古诗词已经有73首,其中词共有四首,并已经知道两大词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学习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婉约派的词学习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并且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中背诵学习《如梦令》,在七年级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同词牌同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对于李清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步骤、方法。
整个初中阶段诗共有67首,七年级重在基础知识,八九年级重在培养能力。
每个年级的考察点分别是:
七年级重在考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
鉴赏诗的语言:
特别是字词的妙用。
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如用典、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等。
区分诗人的风格特色如现实派、浪漫派和田园派。
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
词共有18首,重在考察准确把握词的内容,进行语言赏析,区分两大词派:
婉约派和豪放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
体会各种写法。
曲共有4首,重在考察了解曲的文体知识,背诵默写和准确理解。
结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旧体诗中唐诗、宋词是考察重点。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
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这首词篇幅短小,全词仅四十九个字,字字句句离不开一个“愁”字,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老师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与愁有关的很多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
现代诗如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我讲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以上这一部分很好,分析得很到位。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烦心事,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很大。
每次考试之前紧张不已,考试之后也是心惊胆战。
怕成绩差,收到父母老师的批评。
更担心自己靠考不上高中。
再有就是青春期学生的情感萌动,有单相思的哀怨,也有失恋的忧伤,更有抢夺男女朋友的绞尽脑汁。
所以在讲课时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下事例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健康乐观的面对生活。
这一段建议删掉。
学生体验是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产物。
第三、教学模式(说明教学法的成效:
证书、报纸、杂志)
1.自己的基本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中创立了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比较阅读主要从异同两方面进行,完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在教学实践中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每篇课文都找一篇或多篇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似的课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用于比较阅读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类:
1.教师下水文。
2.学生的优秀习作。
3.名家名篇作品。
在七至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使用了对比阅读。
我们学校已经出了初中语文对比阅读系列课程。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已经入选《教学因个性而不同》、《现代语文》、《文学教育》等著作,并被《创新教育》、《山东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分为五步,即一导入情景——创设情
景,导入新课;二读理思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学重合作——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四比提能力——对比阅读,鉴别赏析;五写促发展--------写作训练,巩固提高。
(分别举例)
2.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
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讲课的重点放在课本的文本上,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文本。
这样时间久了,学生的阅读量较小,视野不够开阔。
如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训练对比阅读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
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传统语文课堂,禁锢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仅局限在学习文本上。
不利于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强调研究性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
语文教学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以上两点谈的有理论和实践,内容较好,但是看不出是在分析《武陵春》的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量身定做”,这就不是很符合《武陵春》说课的要求,其他篇目的说课稿照样可以如此说,那就是不合适的了。
第四、教学设计
1.导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月满西楼》,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到多种感官体验。
然后顺理成章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学习一首词,体会一种情,认识一个人。
这首词是武陵春(板书课题),这种情让人刻骨铭心,动人心弦。
这个人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板书作者)篇四:
虞美人说课稿.doc
虞美人说课稿
鹤华中学冯英妹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
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
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
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
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
用歌导入新课,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
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
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
2、复习词的知识。
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
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
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
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
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
放矢。
)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
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
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
(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
提示:
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
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
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
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
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
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
b讨论: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
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篇五: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
一、教材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见 欢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