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644450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84
- 大小:114.07KB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说课稿.docx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说课稿.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说课稿
《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
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
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
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课文、字词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始,复习一遍字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训练,为下面的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句式对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生找到“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这个排比句式后,进行句式比较的训练。
出现“早晨,从四面八方,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与文中句子比较,通过比较知道,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具体的知道这些小学生是从哪里来的。
2、通过文中的空白处进行说话训练:
在学生找到“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个排比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一情景。
并进行想象训练,通过师生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围绕“当同学们碰见小鸟时会怎样向它们打招呼?
碰见老师又是怎样问好的?
经过国旗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这些问题展开想象,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三、第三步,分析理解重点段落
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处理的重点。
重点抓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课”和“下课”,在学生充分朗读这一自然段后,将这一段分成两层,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一层重点说了什么。
再用“会读书的人能把几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分别用“安静”和“热闹”概括出。
然后进行逐层分析理解。
“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校园很安静?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书中边找到相关的语句边把它划下来,再通过我的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在学生读出安静的味道来后,紧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校园里这么安静?
”引导学生说出,是因为上课了,它们被小朋友好听的读书声音吸引住了,也是因为它们怕打扰了小朋友学习。
在处理好这些后,增加一个说话训练。
把文中所说的“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换成“教室十分干净,____,____,____”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下课的时候,校园变得热闹了。
这时候,我就会让学生说说,大家都在校园里干什么,并进一步进行思维扩散训练,让学生想象小朋友除了在做文中所说的这些活动外,还会做哪些活动?
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读出下课后的热闹来。
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第四步,通读全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文理解完后,我通过“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让学生在书中找出依据。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团结的学校,一所充满欢乐的学校,并在板书中呈现出来。
出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再让学生尝试朗读,进一步体会出作者的自豪和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
五、第五步(最后一步)对照板书
牵引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全过程,使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得到更扎实的巩固。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下第2课课文《金色的草地》。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的。
一、说教材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
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
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
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
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
“你们喜欢郊游吗?
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
”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
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
(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
谁来说?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
“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
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
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
”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
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
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
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
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
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
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
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
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
”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
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的情况。
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
”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
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
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
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
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
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
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
”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
“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草地会变色”很有趣。
那么我就出示课文第3段,这一段“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内容,划一划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再出示思考题:
“草地怎么会变色”?
并提供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即——
“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就是();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首先是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在指名汇报交流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谁能不看提示,自己把草地变色这个奥秘说清楚?
”在齐读该段之后,体会“我”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后,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以引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最后用“一起……一起……”的句式造句。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如这句话: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
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
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
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吗?
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这样的练习,由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
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爬天都峰》
一、说教材
[出示远程教育资源网图片]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爬天都峰》。
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远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呢?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
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
(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
有什么特点?
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
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
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
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
小组讨论:
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
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
“居然”是什么意思?
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
(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
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槐乡的孩子》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课文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
槐树枝、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举起槐树枝)问:
这是什么?
生:
这是槐树枝。
师:
对,是槐树枝。
有这么一个村子,山上长满了槐树,村子里生活着一群孩子。
你们想看看这个村子和这些孩子吗?
(板书:
《槐乡的孩子》)。
生:
想!
师:
(播放课件、观看画面、欣赏音乐)看完后问:
你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1:
我看到了美丽的大山、高大的槐树和漂亮的槐花。
生2:
我还看到了槐乡的孩子们生活得很快乐。
二、初读感知
师:
你们观察真仔细。
槐乡的景色确实很美丽。
让我们到《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里去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好吗?
生:
(高兴地说)好!
师: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
(先独立识字、读课文,再合作检查)。
师:
下面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课文,请别的同学当评委。
生:
(分段读课文和评议,重点是生字和词语)。
师:
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
我知道了槐树高大。
槐花是淡黄色的,小花苞和米一样大小,叫槐米,清香好闻,可以做药。
生2:
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
生3:
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爱劳动,自己挣钱交学费。
生4:
我知道了槐乡的孩子生活得很快乐。
三、品读体验
师:
同学们读得真仔细,知道的东西真多。
槐乡的孩子爱家乡、爱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了快乐。
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
并把描写他们快乐的句子或段落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找句子、作记号)
师:
谁能读读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生1: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生2: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生3:
女孩……
师:
你们能够读出槐乡孩子的那种快乐吗?
生:
(高兴地说)能!
师:
下面哪几个同学能用快乐的语气读出这几个句子呢?
生1: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师:
从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
我体会到了孩子们起得早,当大人们生火做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生乙:
我体会到了孩子们很辛苦,但是他们以苦为乐。
生丙:
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收获很大,非常高兴。
师:
体会得深刻。
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
生:
(反复读、体会)。
师:
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对,剩下的句子你们分组交流吧。
生:
(学生分组交流)
师:
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槐乡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四、小结
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
生1:
我们先借助拼音和查字典读准字音。
生2:
我们再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来边读边思考。
生3:
我们最后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
师:
同学们说的方法都很好!
老师还有一点要提醒你们,那就是要靠自己读,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尽量自我思考、自我质疑,力争自己做出新的发现。
五、拓展练习
师:
同学们,槐乡的孩子爱故乡、爱劳动。
我们是菇乡、茶乡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大家讨论。
生:
(讨论)。
师:
谁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生1:
他们爱故乡,我们也要爱故乡。
生2:
他们爱劳动,我们也要爱劳动。
生3:
他们削槐米不怕热和累,我们采茶、采菇也要不怕热和累。
师:
大家说得很好。
你们参加过哪些劳动,有什么感受?
生1:
我采过茶。
采茶很热,但能挣到钱,是件快乐的事。
生2:
我帮爸爸妈妈采过香菇。
我认识到了采香菇是一件细心的事。
生3:
……
师:
你们真是爱劳动的孩子。
快把自己劳动的经过或者劳动后的感受写下来。
再和同学们交流吧。
生:
(写作)。
师:
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
让我们来唱一首歌吧!
师生:
齐唱《劳动最光荣》。
教后反思:
新时代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富裕,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