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 文档编号:6443091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8.16KB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育的要素,学习与教育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要素:
学生(是主体。
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是关键);教学内容(是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是接触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
习过程;(是核心内容)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中)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发展快
4.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
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
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
出现:
儿童2、3岁左右;
加速发展:
小学;
突变时期:
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
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6.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
请各举一例说明。
1)正强化----在行为之后,伴随一种积极刺激。
正强化的功能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
奖励有利的行为
例:
工厂里做工,做的越多,奖金越高。
2)负强化---当管理者期望的行为不出现时,就实施某种消极刺激,直到所期望的行为出现,才撤销这种消极刺激,即行为伴随着不良结果的去除。
负强化的功能也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
消除不良行为,鼓励有利的行为
例:
工厂里的女工做工的时候聊天,声音很大,不利于工作效率,工厂设置分贝器,达到一定分贝报警器就响,响声刺耳,就会迫使女工停止讲话,提高工作效率。
(老师举的例子,我考试的时候考到了,没答出来,所以现在记得特别的牢)
3)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伴随一种消极刺激,如批评、撤职、降薪、开除等。
惩罚的功能是减少行为出现的次数。
惩罚不良行为。
例:
批评、撤职、降薪、开除等
7.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8.简述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①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
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③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目标;
①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中难度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②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
3)进行归因训练;
①教师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9.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过程、学习情境)
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3)学习定势(先于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叫心向。
10.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2)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11.简述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
1)好正、反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概括。
12.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
(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3)知识和技能联系紧密,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技能的获得要以知识获得为基础。
13、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学习应当遵循哪些条件?
(1)模仿和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2)练习方式上,做到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3)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分配应当合理;
(4)练习中要及时反馈;
(5)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14、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要做到: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2)要使学生了解围绕着各个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15、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及其意义。
特征:
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3).有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意义:
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3).谢谢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更加符合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16、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能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
(2)能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
(3)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4)使学习者明确策略的使用条件;
(5)要求学习者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17、简述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异同。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学习某一具体知识时采用的技能或手段,也就是学习者用于对信息的接受、加工、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学习策略是有效地使用学习方法,它要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脱离具体学习方法的学习策略是空洞的。
只有经过学习者整体策划、综合分析以后选用的学习方法才具有策略性。
18、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9、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非线性关系。
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1)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有可能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表明:
高智商虽然非高创造者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0、简述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6)头脑风暴训练
21..简述态度的内涵。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
(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2.简述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3.简述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
(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
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24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致性:
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其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
区别:
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提出因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会依次发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2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
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反映部分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并不全面;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学校及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
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2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
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9.简述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常用方法。
(1)说服;
(2)榜样示范;
(3)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奖励与惩罚;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等。
30.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只宜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2)以情动人。
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3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32.什么是心理健康?
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
(5)情绪正常、乐观、稳定;
(6)人格结构稳定协调。
33.如何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即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4.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
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
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35.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36.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13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7.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辅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门技术?
心理辅导需掌握的技术:
(1)倾听。
倾听是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
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
(3)询问。
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看法与感受;
(4)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吏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
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
(6)面质。
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
38.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助于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有助于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旦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3)指引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39.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
(1)具体目标:
即用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2)产生条件:
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也就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行为标准:
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0.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哪些具体因素?
(1)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如全班、小组自学);
(2)学生学习特点(如阅读、非阅读、视听偏好);
(3)教学目标性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的特性(如静止图像、动画、文字、口语等)。
41.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并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倾向相匹配。
42.简述布鲁纳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1)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
(2)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材料难度要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43.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论基础上引出结论。
44.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45、简述教学反思的三种类型。
(1)对活动的反思;
(2)活动中的反思;
(3)为活动反思
46、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问的关系两方面来说。
这具体表现为: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
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学生的成绩好;
而且,教师的这些特点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这些研究说明,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还有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课堂成绩有正相关的趋势,尽管教师的表扬次数与学生的成绩之间未发现明确的关系,但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却存在着负相关。
这些研究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导致教师职业成功的特殊能力和人格特征,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要深人探索教师的特征怎样影响其事业成就,还应更进一步从师生相互作用的角度开展广泛研究。
47、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证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力翁效应,也有人称作罗森塔尔效应。
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
48、简述教师常用的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四、论述题
1.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请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儿童期与社会》8个人格阶段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幼儿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儿童早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
儿童晚期:
勤奋感和自卑感
青少年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年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1)、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威信、放任、忽视型);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2.试述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按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按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方面:
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主要条件:
1)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生要有学习的倾向
3)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3.请从教师的视角阐述:
从内、外动机相结合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
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
(1).使任务更有趣;
(2).引发认知冲突;
(3).合理使用表扬;
1)有效地应用表扬;
2)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4).合适的反馈;
4.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比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5.学生日常直觉经验中常常具有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例如“大地是扁平的”、“太阳围着地球转”、“重的物体会更快地落地”等。
请问,这是什么现象?
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
这是错误观念。
应该在教学中采取措施促进学生错误观念的转变:
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6.试述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有效方法。
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形象映像;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指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8、根据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阶段论,谈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
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明确活动的方向。
教师应注意:
(1)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像;
(2)让学生了解围绕着各个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
各种规定的必要性;
(3)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原型操作:
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师应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