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 文档编号:643885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69KB
《兰亭集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兰亭集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教案整理精校版
《兰亭集序》教案
必修教案
032916:
35
:
: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
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二、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三、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
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
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四、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
“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
“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
“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
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
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
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
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
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乃知庄子所说的生与死相同是荒谬的,庄子所说的长寿的彭祖与夭折早逝的儿童是一样的观点可谓胡乱造作。
《兰亭集序》短短三百余字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亭聚会之欢情与死生的感受,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简洁流畅,朴素自然,为后世所称道。
五、《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
“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
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
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
三月。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
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
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
“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
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
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
“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
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
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
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
“夫”为助词,不译。
“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
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
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
“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
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
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
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
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
“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
“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
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
“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
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
翻译:
古人说: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
鉴赏:
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
岂不痛哉!
翻译:
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
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
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
“合契”:
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
“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
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
“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
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
“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
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
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
“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
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
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
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
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六、赏析
(一)《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
“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
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
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深远立意。
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的《兰亭集序》深远。
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
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
从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
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
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
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散文的个人风格。
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二)兰亭集序赏析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
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可以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
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后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现在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
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
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
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
”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
又是何等趣事!
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
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不是吗?
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接着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
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想起这些,真让人伤心啊!
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我终于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
(三)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教案 整理 精校版